在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所涌现出来的传统文化是多种多样的,而大多数的传统文化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发展而被人们抛之脑后,时至今天,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能够时常看到及接触到相关的传统文化。
丧葬文化是流传已久并且十分接地气的传统文化之一,“落叶归根,入土为安”,这样的思想存在于绝大部分老百姓的脑海中。没有哪个人能够实现永生,而人固有一死,只不过人们死后的身后事可能就不是自己能够掌握的。
就传统的殡葬方式来说,一般采用的都是土葬来进行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用地的紧张,对于丧葬制度进行相关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事。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土葬会被全面取消吗?如果土葬真的被取消了,又会以何种的殡葬形式来代替土葬呢?
不得不说,土葬这一传统的丧葬方式成为了很多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传统印象,并且这一方式在中国也有了上千年的流传历史,想要改变这种思想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虽然很多人依旧认为土葬才是顺应自然规律的表现,但就总体上来说,取消土葬是必然的趋势,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政策,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得到了相应的解放,而与土葬相关的习俗可能就比较封建落后。在以前,人们每逢清明节或者其他祭祖时节之时,可能都会通过烧纸的方式来祭奠,但在此过程中,烧纸所产生的气体可能会污染空气。并且在天干物燥的时候,还会带来森林火灾等隐患,甚至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在这样的背景上,出于对环境的维护以及避免一些安全隐患的发生,各地也逐渐倡导清明绿色祭祖的行为,“祭扫在心不在形”是更加符合新时代下的文明新风气。
其次,传统丧葬习俗的变革还会节省丧葬费用的开销。在过去,传统丧葬习俗的过程是比较繁杂的,比如说要进行唢呐送葬,烧纸钱,花圈挽联等等。虽然这种形式让逝者的身后事办得比较风光,但是其花销也是非常大的。所以在新时代下,“厚养薄葬”才是应该倡导的行为方式,对逝者的孝心表达不应该体现在身后事之上,而应该在逝者生前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除此之外,改革传统的丧葬习俗最重要的一个目的还是出于土地资源利用来考虑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用地,商业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土地资源及耕地资源都是非常有限的,从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的话,对于土地资源必须进行更加高效的管理。
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对农村地区的土葬习俗进行相关改革的话,那么对耕地资源的浪费是极其严重的。毕竟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而农村地区的老人在逝世之后所需要占用的耕地资源也会越来越多。
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那么耕地资源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供给不足,所以出于粮食安全的考虑以及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农村地区的一些传统习俗进行相关的整改也是必须的。
在此背景之下,相关部门可能会进行统一的规范化处理方式。而就传统的丧葬制度来说,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随意占用的土地资源,所以对传统丧葬制度的改革,也可以确保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可以最大化的实现。
根据相关的政策来看,传统的土葬方式被取消之后,火葬是目前政府比较鼓励的一种丧葬方式。除此之外,对于相关的公共设施的建设也处于不断地完善之中,比如说火葬场,殡仪馆,骨灰堂等等。当逝者去世之后,采用火葬的方式进行遗体的处理,并且将逝者的骨灰安置于公共墓地等地方,是比较提倡的一种行为方式。
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近些年来十分热议的话题,这也是未来的发展大势。针对传统的丧葬习俗的相关改革,国家也建立了节地生态安葬的奖补制度,以此来鼓励人民群众顺应环保发展的理念。对于那些按照相关政策进行生态安葬的老百姓来说,政府也会给予相关的经济奖励。
结语:
从总体上来说,正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虽然针对传统丧葬文化的一系列改革方式,在短时间内会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一定的不便,但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坚持生态发展,绿色发展都是必须的。而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也是我国正在努力实现的目标,所以,为了促进祖国的发展,人们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为生态文明和生态安全做出自己的贡献。
今日话题:“土葬”会被全面取消?那么村里已经安葬的先人,该怎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