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诗词大会》将继续用流行方式寻觅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新路径。
气韵生动的古典诗词,正在当代焕发出蓬勃活力。
人们惊讶地发现,诗词绵亘千年,却依然能在一夜之间与当代生活紧密相连:
冬奥会上,二十四节气与古典诗词交相辉映,文人墨客的名篇名作成为中国传统历法时光轮转的最佳注脚;《只此青绿》火遍全网,闲适淡雅、宁静飘逸的审美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一脉相承,让人梦回“赵宋之世”;待到谷爱凌、苏翊鸣成就全民偶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等恰当的评语,又穿越千百年,映照在国人头顶。
回溯,当下全民“诗词热”的推动者正是《中国诗词大会》。2016年,这档诗词文化节目横空出世,让“寻章摘句老雕虫”的精英式创作变为“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文化共享,大众诗词普及元年就此开启。
如今,7年倏忽而过,《2022中国诗词大会》再次重磅回归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延续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节目宗旨,《2022中国诗词大会》在结构叙事、内容叙事、价值叙事上全面创新,意在忠于原作基础上普及诗词文化,结合当下生活使之深入人心,为今人提供取之不竭的精神养分。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如南开大学教授叶嘉莹评价,《2022中国诗词大会》将继续用流行方式寻觅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新路径。从价值传播角度看,这也是总台转变传播观念、拓宽传播路径、弘扬主流核心价值的又一创举。
▍民生活结构叙事,开辟古典诗词的新电视美学
毫无疑问,对于文化竞猜类节目来说,形式与赛制的创新是一道必答题。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不仅是《中国诗词大会》的重要内容载体和传播题材,更需要“琴棋书画诗酒花”的浪漫呈现。
往小了看,这是图片、视频时代对传播内容升级的迫切需要,诗词这一以文字为核心的传播介质要与图像深度融合;往大了看,传统诗词与绘画等艺术本就一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跨越艺术形式的通感表达,对弘扬传统诗词文化大有裨益。
从可视性出发, 《2022中国诗词大会》对古典诗词的呈现方式进行全方位升级,从大众传媒角度重新释义了“传统的现代化”。一字“值”千金的情趣意境,借助电视媒介的声光影像,得以穿越古今、画面再现。
可视性的电视媒介传播,首先在于诗词与绘画的舞台联姻。由 嘉宾康震主笔,“诗中有画”历来是诗词大会的保留项目。 《2022中国诗词大会》从传统的以笔作画出发,在书画介质上向前迈进一步,更突出传统文化的生动气韵。
第一期节目中, 四角宫灯成为古典诗词的美丽载体。康震一边画,选手一边猜,等待4张小画全部画毕,再题上诗句。组装完毕,点上蜡烛,光彩流转,诗画一律的独特审美映入眼帘。
待到第二期节目, 搧风引凉的纸折扇又成为重要的出题道具。在扇面上题诗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诫勉励志的传统风雅在舞台再现,观众和选手也得以窥见古人的诗情画意。
可视性的电视媒介传播,在于匠心构筑的“诗词小剧场”。纵贯千年,诞生千古名句的场景早已荡然无存,但为增效传播信道, 《2022中国诗词大会》还原了独一无二的视听场域,让意境与情趣在节目中得到充实体现,也让观众得到视听刺激与情感共鸣。
如第一期节目中,何尊和利簋在黄磊的配音下“开口说话”,拟人化的出题方式让文物“活”了过来,极大地拉近与观众、选手的心理距离;第二期节目更向前一步,通过演员实景演绎重现北宋末年女性知识分子的闺房之趣,其“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的精美画面,让观众更好理解“知否知否”的慵懒倦意。
可视性的电视媒介传播,还在于身临其境、千人千问等对出题方式的补充。立足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普及,《2022中国诗词大会》还想实现“天涯共此时”的美好夙愿。
康震在喀纳斯、蒙曼在北海公园以实地走访为选手出题;边防警察、民间手工艺达人则通过视频互动,从生活找养料、从手工艺寻诗意,极大地拓展了诗词的应用场景,也让跨屏互动的新奇体验为传统文化惊喜赋能。
如 嘉宾郦波所说,当他看到“云中千人团”,感受光影旋转、共同汇聚成千人千面时,他仿佛站在了“旋风眼”的位置,有了“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少年感。
▍内容叙事,回应对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注
大众化而不媚俗的文化品味是《中国诗词大会》绵亘7年的艺术坚守。节目组深知,人们已经习惯了拼凑碎片时间来汲取知识养分,他们无法亲身效仿古代名士的兰亭雅集和鹅湖之会,亟需从电视荧屏得到生活节奏的舒缓和精神慰藉。
因此,每一季《中国诗词大会》都以诗词文化解读替代比分竞技,让诗词电视竞赛在与市场同频共振之余,亦不失陶冶情操、磨练性情、营建现代人类精神栖居的本来意义。深挖诗词与当代的内容链接,《2022中国诗词大会》便延续了节目对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注,让观众从传统文化中获取精神力量。
《2022中国诗词大会》在内容叙事上的一大创举便是主题先行。本季十期节目以“江山”“少年”“燃”“遇见”“稻香”“韵”“天地”“味道”“飒”“出发”十大关键词为母题,解锁10种古今对话的独特视角,书写“古为今用”的烂漫诗篇。
如第一期节目以“江山”拉开序幕,《2022中国诗词大会》深挖其本义及引申义。什么是“江山”?首先它是古典诗词的孕育地,诞生了“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的不朽篇章;是英雄豪杰的竞技舞台,有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咏叹;还是祖国奔腾的黄河长江、挺立的三山五岳,与涌动的爱国情怀交相辉映。
从传统文化的现实精神出发,《2022中国诗词大会》还力图挖掘年龄更全、职业更多、分布地域更广的诗词爱好者。 本季节目既有少儿团、青年团、百行团、家庭团所构成的传统百人团,还有来自祖国各地的“云中千人团”。相当广泛的覆盖面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范围的广泛性,并通过选手的精神追求来全力推广古典诗词。
为此,丰富多元、亲切感人的典型选手也和“江山”“少年”等每期主题一样,让诗词成为折射时代风貌的一面镜子,进而构建出异彩纷呈的内容格局。
如搜救犬驯导员蒋韩,泰山诗词文化为他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也让他在枯燥的消防训练中寻找到有趣的心灵栖息地;建党百年天安门献词的领读预备员沈倩,则在诗词中寻找到青年奋发上进、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的精神养分。
可以说,通过对选手故事的全面挖掘,诗词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社会意义得到相当补充,让“精神的”“文化的”诗词,进一步拓展到“生活的”“日常的”范畴中。
▍价值叙事,引导国人继续传承文化基因
《人民日报》曾撰文指出,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可以分为3个层次:一是音声之美,对应感性的能力;第二是意境之美,对应审美的观念;第三是品格之美,对应道德的境界。尤其是第三个层次,浩然长存的民族正气、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天下为公的道德胸襟、悲天悯人的深沉情感,才是诗词传播与传承的重心所在。
从文化益智类竞赛节目迈向传播主流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和标杆,正是《2022中国诗词大会》的创作自觉。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仅仅播出两期,节目中所阐发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正通过古典诗词与观众迎面走来。
从记录了牧野之战的利簋出发,康震又引申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现实意义。利簋这一知名的青铜礼器,折射出“守江山的根本是守人心”,对观众形成强烈的价值感召。
郦波解读称,当年两名青年就义的路被命名为延乔路,旁边另有纪念陈独秀的集贤路。中华文明延续千年,正是有无数像陈乔年、陈延年这样的青年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新中国:“延乔路的尽头是繁华大道,就像《觉醒年代》的续集是美丽中国。”
同样感人至深的瞬间,还出现在了电影《长津湖》的片段里。易烊千玺饰演的伍万里,说出自己是“第六百七十七名”时,内心里充满着“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决心。对此,康震回忆起在老家陕西绥德,也有一名志愿军人,奔赴战场后再也没有归来。2022年3月6日正好是 魏巍诞辰102周年,康震还含泪阅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讲述松骨峰战役背后的壮烈往事,“他们曾说我吃雪是为了祖国人民不吃雪”的字句,让网友纷纷破防。
无论是利簋,或是《觉醒年代》《长津湖》,嘉宾康震和郦波都把知识、故事、价值感召相融合,以一种恰当的陈述语态、交流语态、吟诵语态对古典诗词进行深入解析,并结合主流价值观,重新建构起勾连当下的现实意义,这也是《2022中国诗词大会》社会舆论引导功能的重要体现。
不忘初心,青春朝气永在;志在千秋,百年仍是少年。从价值传播的角度看,《2022中国诗词大会》在保持自身优势与特色的同时,始终转变传播观念,拓宽传播路径,更有效、更快速、更便捷地传播主流核心价值,真正发挥振奋精神、激发斗志、凝聚人心的重大作用。
实现主流媒体的价值传播,也是总台一以贯之的责任所在。作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主体,以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总台近年推出的“大会”系列文化综艺,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地名大会》《中国戏曲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营构了一个涵盖古与今、小众与大众、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传播矩阵。
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之一,《2022中国诗词大会》也必将持续开拓古典诗词全民普及的重要场域,书写主流价值传播的时代实践。
作为总台大会节目的代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央视《新闻联播》对节目开播信息纷纷安利。播出期间,酷云电视直播实时显示, 《2022中国诗词大会》在全国直播专注度位列第一。同时,教育部、中央纪委等各大部委网站在首页发文推介本季节目相关内容,央视新闻微博、共青团中央微博等党政新媒体发布相关视频引起网友转发热议,超过1000家头部机构、官方媒体、地方政务、娱乐等其他大号多次倾力发布。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不忘初心,青春朝气永在;志在千秋,百年仍是少年。从价值传播的角度看,《2022中国诗词大会》在保持自身优势与特色的同时,始终转变传播观念,拓宽传播路径,更有效、更快速、更便捷地传播主流核心价值,真正发挥振奋精神、激发斗志、凝聚人心的重大作用。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透视影视热点,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长按二维码可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