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为何位列老外热捧的中国第三城?实在是因为性价比太高。
作者:今纶
在广州,遇到个老外穿着背心和拖鞋在街上走是很平常的事儿。
我住的小区,楼下有个泰国拳馆,老板是泰国人,还有个美容机构,也经常看见金发碧眼的老外出入。
老外爱广州,原因之一是广州的物价、房租相对其他一线城市比较“亲民”;原因之二,是广州人自己夏天也穿个拖鞋、短裤上街,老外有样学样,觉得比较自在。
但这远远不是全部的因素。
“2023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11月12日开幕,中国城市外籍人才吸引力指数在会上发布:北京上海广州位列前三。
在杭州开的会,用数据赞了一把广州的国际化,各大媒体都有报道,这个牌子还是有含金量的。
01 广州到香港无缝切换
那么,老外人才爱广州,为何爱得如此深沉?广州怎么就去到了外籍人才吸引力指数第三位?
在我看来,主要是老外太耿直,不看虚头巴脑的东西,就看实在的:
吃得爽不爽,生活是否便利,办事是否方便,最多就看看文化有没有令人惊喜的差异性,当然,是否宽容也很重要。
广州吸引老外人才的原因,我总结了6点,与大家共享。
首先是地理优势。
有人会不同意,觉得你广州有啥地理优势。回望历史,在香港崛起为亚洲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当时内地还没开放,广州和港澳合作,带动对外贸易,因为合作发展就形成“省港澳”的称号,港澳是香港、澳门。
很多人都称广州为“省城”,这里的“省”是指广州而不是指广东省。曾经有部很有名的电影叫《省港旗兵》,很多人都看过。
所以,在没有深圳的时候,广州的地理优势就是:她是距离“窗口城市”香港最近的大城市,从语言到饮食,从文化到经济,省港才是最合拍的。
老外在香港的很多,他们熟悉香港,所以到了广州也会觉得似曾相识,如鱼得水,而且省港来往很方便,这就是地理优势。
当然,现在深圳也是国际大都市了,深圳的地理优势不用说,不过,深圳与香港更多是经济合作。
广州到香港,这是老外们似乎可以无缝切换的历史、人文通道。
02 海外上千万人讲粤语
其次是语言优势。
众所周知,广州、香港很多人讲粤语。不仅如此,东南亚很多人讲粤语,美加澳日也有很多人讲粤语。
某些老外在海外就和讲粤语的国人打交道,一度以为中国人都是讲粤语的。
据统计,全球使用粤语人数中,泰国约500万、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约500万、美国和加拿大约200万(资料来源《粤语越洋——“广东话”在外国使用情况的网络调查报告》),不少海外华人华侨社群都使用粤语作为通用语言。
有些老外很有学习精神,居然也能讲几句粤语。
所以,在广州的街头,如果你发现一位老外操着粤语和商贩讨价还价,别惊讶,几千年前就开始了,请保持淡定。
很多人万万没想到是:讲英语有利于国际化,讲粤语也能有利于吸引老外,有利于国际化。
是的,老外一讲粤语,马上就进入广州城市生活频道。
03 老外到广州采购是祖传手艺
第三是商贸交通物流优势。
广州的外贸历史可以直追秦汉,华南绝大多数城市不想和广州聊这个,没法聊。
我有一次去光塔路附近办点事,发现一个巷子叫玛瑙巷,心想不会是以前卖玛瑙的地方吧,结果一查:1000多年前,大食、波斯人卖珍珠玛瑙的地方。
玛瑙巷牌坊
大家今天在聊“广交会”,其实,在唐代的广州就有“广交会”了: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广州早在唐代就在今光塔路一带设置了专供外国人(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侨居的社区——“蕃坊”,江面帆影幢幢,商船不远万里,漂洋过海而来;珠玑、丝绸、陶瓷、茶叶、香料在市场上堆积如山,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使者穿行不息,热闹非凡。
老外绘制的广州城
老外到广州来采购,那是祖传的“传统手艺”。
广州的交通物流优势绝对是华南第一的。
3月27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在其官网发布了《2022年全国民用运输机场生产统计公报》:广州白云机场2022年的旅客吞吐量为2610.5万人次,在全国254个境内运输机场(港澳台地区数据另行统计)中排名第一。
中国城市地铁里程数前五位分别是上海地铁里程831公里、北京783.1公里、广州621公里、成都557.8公里以及杭州516公里。(注:截至2022年11月28日数据)
图源:第一财经
再看看快递数据:
2月,国家邮政局公布了2022年快递业务量前50城市情况表,该榜单前3名分别是金华(义乌)市、广州市、深圳市。而2022年中国城市快递业务收入3强城市分别是: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
所以,一个爱上广州的老外确实是在享受广州的便捷交通和强大快递服务,他一定是爽歪歪的。
04 广州文化润物细无声
我们讲讲广州的文化优势。我知道又有杠精会跳出来说“广州有什么文化”,这充分说明杠精没有文化。
广州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被誉为“千年商都” ;自古就是中外文化交融之地,广府文化发祥地之一 ,这就是文化。
不仅如此,鲁迅、陈寅恪在中山大学教过书,南宋名臣崔与之与弟子李昴英在广州创立了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学术流派——菊坡学派,东汉时的杨孚写出了我国第一部地区性的物产专著《异物志》……以及春节之前,广州人去“行花街”,这些都是文化。
广州的文化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进人们日常生活的,让人觉得很放松很舒服的“气息”。
所以,你看广州人是相对比较大大咧咧的,不太紧张,也不太搞什么精致化妆,相对比较多的素面朝天,相对比较多的低调务实,这就是广州文化。
老外一看:哇塞,这正是我想要的差异性极强的文化冲击感。
进可去天河珠江新城,退可去荔湾的西关大屋。
老外人才爱广州,爱的不是高楼大厦,也不是便利店林立,而是这种新鲜感与冲击感,这是一种不同的体验。
太像老外祖国的现代化大都市的地方,无非就是工作挣钱,吸引力有,但你要说有多爱,恐怕够呛。
05 “会吃”也是一种城市竞争力
广州吸引高鼻子蓝眼睛的终极大招是“美食优势”。
企查查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的广州市餐饮相关企业新注册量达到了3.5万家,超过了北京、上海,相比2022年同期增长了8.2%。
广州市统计局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广州市住宿与餐饮业零售额保持较快增长,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8%。
广州美食有一顶“帽子”——“食在广州”。这顶帽子是在上海的文人、传媒友情打造的。
清代上海在五口通商开埠以后,广东人蜂拥至上海,从事与贸易相关的工作。文人们在商业传媒上摇笔弄舌,“食在广州”的名声就这样不胫而走。
老外在广州沉浸式喝早茶
在作为上海地标的南京路上,主要餐馆多为粤人所开。永安、先施、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公司均为粤人所开,均附设高档餐厅。
从新新公司独立出来的新都饭店,更是后来居上,力压群雄;上海滩名人杜月笙当年为其子摆的婚宴,即席设于此。
与新都饭店望衡对宇的新雅粤菜馆,抗战胜利后三分之二的客人都是欧美人,李宗仁曾在此宴请各国各界贤达。
简而言之,广州美食是品质的产物,也是历史风云和传媒人才打造的梦想精品。
无独有偶,当下的广州也有一位研究岭南美食历史大家,就是毕业于中山大学的周松芳博士,央视有过专访,三联出过畅销书《粤菜北渐记》,数千篇专栏文章散见于各大传媒。一位湖南人成了岭南美食拥趸,也是妙不可言的人生经历。
综上所述,老外到广州一看,肠粉七八种,粥有十几种,虾饺、白切鸡、白灼海虾、明炉乳猪、挂炉烧鸭、蛇羹、油泡虾仁、红烧大裙翅、清蒸海鲜、虾籽扒婆参无不让人垂涎欲滴,比老家的牛扒、汉堡、可乐、薯条、沙拉确实要高出一截。
他们哪里知道,他们吃的不是美食,而是历史,更是一个城市的人文沉淀。
他们等于是进了一个从没见过的美食乐园,美食对于广州城市品牌的打造,以及吸引老外前来旅行、工作、定居其实也是颇有助力的。
广州人可能自己也没想到,“会吃”也是一种城市竞争力。
06 广州资源优势领先
最后必须要说说广州的资源优势,这是事实。
恰如北京一样,为什么那么多世界500强在北京设公司、机构?原因之一是因为办事方便,跑审批、办护照签证等等都不用跨市跨省。
广州是广东的省会城市,说起中国大陆城市的外国驻领事馆,截止2021年12月,广州拥有66个,仅次于上海的76个,甩其他城市一大截。注意,北京设立的是大使馆。
而且广州的医疗、教育优势在广东省确实是领先的。
复旦中国医院排行榜2023显示:前三十名的医院中,广东省有五家,这五家都在广州。
当然,老外的孩子大概率去读外国人学校,但是看病这事儿不能次次飞回国吧。而且,同城有这么多领事馆,总有一款适合自己,老外人才也会觉得“非必要不折腾”,能呆在广州就呆在广州吧。
所以,广州为何位列老外热捧的中国第三城?实在是因为性价比太高,老外在广州,不装不作不太卷(也不是完全不卷啊),只要做自己就好了,真爱就是如此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