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的象征意义

2024-01-13     竹莺说事

原标题:黛玉葬花的象征意义

赵建忠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似诗如画的篇章。作者捕捉了这一绝美瞬间,通过情景交融,描绘出林黛玉这一婉约哀伤的艺术形象。清代第三位睿亲王淳颖《读石头记偶成》中诗,“满纸喁喁语不休,英雄血泪几难收。痴情尽处灰同冷,幻境传来石也愁。怕见春归人易老,岂知花落水仍流。红颜黄土梦凄切,麦饭啼鹃认故丘”,对曹雪芹创作构思尤其对黛玉葬花的理解,颇为到位。

前四句,可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注脚;后四句表达了对曹雪芹人生诉求的感悟。尾联“红颜黄土”“麦饭啼鹃”正是红楼女儿命运的写照,“怕见春归人易老,岂知花落水仍流”两句,概括了大观园“花落水流红”的葬花场景。

黛玉葬花具有象征意义。“葬花”这一行为艺术,是林黛玉面对“出嫁”和“死亡”的生存焦虑。最美的花也是最脆弱的,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还没有空间可以容纳下林黛玉这道稀有的生命景观,“葬花”象征着“香消玉殒”和“爱情夭折”。至于“葬花吟”中出现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般读者似乎颇难理解。尽管林黛玉寄人篱下,但看不出她受到过贾府的虐待,很多读者认为她是无病呻吟。其实林黛玉的愁,是骨子里的幽怨。她的苦闷,不是物质匮乏而是难以适应社会规范。

《红楼梦》有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名伤感,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跌宕曲折的情节,但恰恰在某些细微处,体现出林黛玉的心境。宏观上讲,葬花也是中国文人伤时情怀的象征。黛玉葬花还与传统文化的“伤春”有关,少女从四季的春季短暂,联想到自己青春易逝,这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体现。林黛玉的痴情亦非常人能感悟,其《葬花吟》“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也不是一个女子的伤春曲,而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感慨。

不仅葬花具有象征意义,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充分调动了传统文化的丰厚宝藏,从各个角度拓宽和加深人物性格的内涵,使得艺术形象的根须,深植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上。

林黛玉除本名外,还有“颦颦”一字和“潇湘妃子”的别号,在《红楼梦》中,其字与号是以绛珠草和湘妃竹的意象呈现。黛玉所居“潇湘馆”,与竹的品格密切联系。“竹”在中华文化中,远非一般纯生物意义上的植物,而是“人化”的自然,积淀着民族情感、观念、思维和理想等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一种反映与体现民族内在精神的外化形式景观和文化符号。

苏东坡有诗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体现了其清淡逸远的审美趣味、坚贞有韧性的人格理想及文化意识。曹雪芹除了赋予林黛玉“竹”的文化品格外,还注意到了她作为女性的柔弱特点,又借鉴了绛珠草的纤弱特性,将刚强与柔弱和谐地统一并体现在林黛玉一个人身上。

“绛珠草”与“湘妃竹”的神话,以不同方式完成了对林黛玉形象性格的塑造。这两个神话虽不同源却灵犀相通,“瑶草”系帝女所化,难怪有绛珠血泪。“湘妃竹”因舜之二妃娥皇、女英零泪成斑。两者用来比拟黛玉的痴情,是可以互通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7ab1946d97d012089e7d0ac7eb8ee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