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墓前61个石人为何无头?陕西两农民挖到石像,解开千年之谜

2023-06-07     胡月芳

原标题:武则天墓前61个石人为何无头?陕西两农民挖到石像,解开千年之谜

一代女皇武则天墓前为何有61尊无头石人?这一现象也曾困扰了考古学界多年,直到1971年在两位农民朋友的帮助下,研究进展才有了突破。

1971年秋天下午,陕西省乾县的两家农户正在开垦田地,准备过几日播种冬小麦。

在劳作过程中,一个村民的锄头砸到了一个坚硬的东西上,反馈回来的手感让他惊讶,他便用铁锹挖开耕土,想将地下的硬石块铲除。

可经过一番挖掘后,他才发现,那硬石块竟是一颗石刻头像。

当时他们不知道的是,这颗头像,会与他们村子后梁山上的乾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随着研究探索的跟进,也会一步步解开了千百年来武则天墓前石人为何无头的疑惑。

因关中地界历史悠久,于是村民想到,这颗头像可能是哪处的历史文物,不知怎的竟跑到姑婆岭来,随后村民便招呼同伴一起将头像送至县里的文管处,顺便想问问头像的来历。

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呢?

原来,乾县文管处的工作人员经过细心地研究和比对,发现它的断裂处竟与乾陵朱雀门外西侧的一个无头石人像脖颈断处相吻合,村民们发掘出来的石刻头像不简单。

“合体后”的石像身体数据与现代人无异,留着八字胡须,依据当时的妆容习惯,这尊石像的原型似乎是边域少数民族。

所以,这颗挖掘出来的石刻头像大概率是乾陵无头石人“遗失”的头像。

这个消息一出,引起了专业人士的研究兴趣和广泛关注。

因为乾陵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座“二圣”合葬的陵墓,还是唐代十八座帝王陵墓中唯一被推断没有被盗墓的陵墓。

在丈夫李治病逝后,武则天命人仿照京师长安城的格局,历时四十余年,在梁山上为丈夫修建了一座皇陵,后被称为乾陵,而乾陵也成了她最后的安眠之处——她与丈夫合葬于乾陵。

武则天一生颇具争议,作为一个有作为的女皇帝,她并不介意人们对她生平事迹的评价,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而在她故去后,她的陵墓也留下了不少谜团。

在乾陵司马道两侧,至今留存了120余件石雕石像,其中,引发诸多讨论的莫过于神秘的“无字碑”和六十一座无头人像了,人们往往对前者看法不一,对后者却态度一致的疑惑不已。

那六十一座无头人像究竟是何身份?为什么会矗立在朱雀门外?

据《陕西通志》记载,石像有其原型,大多是特意参加唐高宗葬礼的使者,其中包含了北方的突厥部落、朝鲜半岛上的首领、西南的藩国官员以及受敕封的羁縻州府官员。

武则天在任时期,政治上“明察善断”、知人善用,她在前人的积累上,塑造了物产丰富,国泰民安的大唐王朝,这种强大国力散发出来的由内及外的富足和包容,最终形成了“千官肃事,万国朝宗”的繁华景象。

而邀请少数民族参礼体现着中国古代朴素的天下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在当时的仪式结束后,武则天为了纪念此事,便下令能工巧匠将参礼人员用一比一大小的石像精心雕刻出来,并在背后一一注明来者重要信息,用技艺将时光固定在那一刻。

如今,这群石像身高均与真人相似,体型大多健壮,同时受当时的审美观念影响,石像都突出了肚子,它们打扮也各不相同,多数身着便于骑射的圆领袍服,一些石像腰部佩戴装着官印的“鱼袋”,均双手恭敬地持着象牙制成的笏板,矗立在朱雀门外。

然而,这群石像却都“失去”了头部。

唐朝是个开放包容的礼仪之邦,应该会礼遇所有前来的客人,那为何现在各使臣石像会以这番形象出现在乾陵呢?问题出自何处呢?

历史的问题还得从历史的记录中寻找答案,石像的损坏是一步一步出现的。

据记载,最初乾陵修建者分别为东西两侧石像建造了宽敞的“居身所”,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遮风避雨的大殿遭毁,尊贵的“使者们”也不得不暴露在风吹日晒中,成了现在露天的样子。

直到北宋年间,陕西转运使游世雄闻故慕名而来,他命人统计了各个石像背后的雕刻文字,将其整合一同刻到四块石碑上,以方便后来者查阅。

虽然这四块石碑现在已无踪迹,但对比现在石像与这段史料,我们可得知:北宋时的石像还完好无损。

时间来到明初,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的刘伯温也曾来过乾陵。

他看到乾陵恢弘庞大的盛景,诗兴大发,吟诵出了一句“藩王俨侍立层层,天马排行势欲腾”,在诗句中,“藩王”即现存的六十一座藩王石像,“俨侍立层层”则表达了石像仍保持着井然有序的放置状态。

石像明显的转变出现在明朝末年,此时,乾陵周边有了奇异惊悚的民间传说,不仅被写入了诗文中,还流传至今。

根据乾县当地民众所言,在明末清初,有一位外国使节的子孙后代,听说了武则天命人雕刻石像的故事后,专门来乾陵游玩。

他本以为能见识到祖先口中的盛唐繁景,没想到,却看到了先人石像天为盖地为被地矗立在梁山上,以一副恭敬的模样,为李唐皇室守灵近千年。

想到这一点后,他为祖先的遭遇深感愤怒,思考着该如何为祖先打破这束缚:

如果他单独带走祖先石像,就会面临被守陵人发现的危险,就算没有被发现,也会留下不利于祖先的名声,而带走全部石像的策略,对他来说,不亚于一个巨大的挑战。

他一边思索着办法,一边把目光投向山下的村落,在看到村子里来来往往辛勤劳作的农户后,他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明清时期,蜡烛虽然普及进入了寻常人家,但在山野中,人们还是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他想到可以在夜间制造一些破坏,然后将恶行转嫁到石像身上,从而使后者引起村民的厌弃,借助村民的力量将石像破坏掉。

在糟蹋过粮食后,他告诉村民那六十余座石像成了精怪,如果不敲掉他们的头,他们便会每天晚上都来祸害田地。

村民们可惜粮食,听闻之后,便拿着农具一起来到了乾陵,如外国使臣所愿地将石像头部敲掉,并带离了梁山。

而当时,明朝举人刘梦阳也听说了这个传闻,他便写诗记录道:

“相传翁仲化作精……蹂人田禾食牛豕,强弩射之妖亦死。”

“翁仲”,一般指石像生,说道传闻石像成精,破坏了田地,还吃掉了耕牛和饲养的家畜,人们用弓箭击杀了它们,而这也恰巧符合当时“石像成精,糟蹋粮食”的传闻。

在诗的后几句“至今剥落临道旁……问此谁者陵石立”,也提到了石像杂乱无章地倒落在道路旁的情形。

由此可知,石像头部的“下落不明”应是发生在明末之前,但是传闻之所以盛行,是因为当时的民众无法直观地用思维和逻辑理解石像头部“失踪”的事情。

那以现在的技术研究水平,又该如何解读这“失而复得”的石刻头像呢?石像是如何遭到毁坏的?

既然根据史料推算出损坏时间区间,这就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明朝中后期伤亡惨重的“关中大地震”。

据《明史》记载:

“嘉靖三十四年……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

即在公元1556年,华县位于震中地带,距离华县百余公里的乾陵也不能幸免于难。

关中人口稠密,再加上这场地震发生在午夜时分,熟睡中的人们没有丝毫准备和逃离的时间,“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虽然学者认为《明史上》83万这个数据存在争议,但据保守估计,这一8.25级的大地震仍造成了45万余人的伤亡,关中大地震的毁灭性可见一斑。

在地震中,黄河、渭河河水泛滥,侵袭农田,秦岭、华山震动不止,山崩地裂的现象随处可见,很多古建筑也在此次地震中遭遇了不可估量的毁坏,那乾陵呢?

因而有专家推测:在地震中,石像极有可能因为地动山摇发生了倾倒,而石像的脖颈不仅为沉重的头像提供支撑力,还是头部与身体的连接处,在摔倒时断裂的可能性极大,又因为乾陵依山而建,所处地势较高,摔断的头像会沿地势向四周滚落。

不仅如此,附近的陵寝也遭到了破坏,陵园内的石像、石马毁坏的部分也恰好都是头部,这个从侧面支持了“石像头部缺失可能是由一场剧烈的地质活动造成的”这一观点。

至于为何断裂多发生在颈部处,在详细观察过石像的材质后,我们就会发现其易碎之处。

天然形成的石头中,会因各种原因,积累出多样的层次感,它们作为原始石料时,受地壳层层压力紧紧地挤压在一起,呈现一种紧密的状态,即使是被外力捶打、雕刻,也“浑然一体”。

当然,我们可以通过石像表面上的线条辨认出它们的分层,但是,当石料经受地震这种远超人力因素的外力时,它就会有断裂的可能性。

而众多石像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原始石料存在“石瑕”的问题,石料的纹理赋予石刻工艺品美感的同时,也增加了它的脆弱性。

(图为网络素材)

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地震将六十一座石像的头部通通震掉,这也太过于巧合,所以,专家们还提出了一个合理推测:

六十一尊石像或多或少受到了关中大地震的破坏性影响,其中,头部受损的石像数量占绝大多数,此外,朝代末期的兵戈混乱也可能加剧石像的损坏。

这一推测便使得无头石像的存在合理起来。

那六十一蕃臣像又是如何变成了今天这副样子呢?

在1906年,一位叫足立喜六的日本学者来西安任教,在闲暇时间,他对周边的历史遗迹进行了考察和测绘,返回日本后,他根据收集结果写就了《长安史迹研究》一书。

书中提到,他发现仍有二十余尊石像倒在地上,三十余尊。

石像端正站立着,这说明,大地震后,有人发现了这些石像的异样,将部分倒下的石像竖立起来。

就这样,六十一尊蕃臣像慢慢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样子,它的布局也与众不同:东边二十九尊,西边三十二尊,好似没有完全遵照中国古代建筑中重要的对称原则。

但出乎意料的是,在后续的发掘工作中,乾县文管处的工作人员发现了三块尚未完工的石料毛坯,体积大小与六十一尊蕃臣像相似,或许这就是那完美对称中缺失的遗憾。

再后来,乾县地区又发现了一颗雕刻有13个鞭子的头像,工作人员将其与余下的六十尊石像一一对应,也为“回归”的头像找到了最初的身体。

美中不足的是,除此之外,人们再也没有获取别的头像信息,考古工作人员也曾尝试过以第一颗头像为中心,向四周挖掘,但都一无所获。

可能一切的因果都要与当地的居民亲密地结合在一起,唯有这片土地的开垦者才能在偶然之间发现原属于他们的“宝藏”。

虽然找不到新的石像头像,文管处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停下修复和研究的脚步。

在经历1300余年的风霜雨雪和战火纷飞后,六十一蕃臣像早已破败不堪,普遍存在表层磨损、风化明显的问题。

六十一尊蕃臣像背后本应都有对应的信息,但现在仅余7尊石像信息可以辨认。

为此,乾陵石刻保护修复工程应运而生。

2006年至2008年的两年间,文管处的工作人员运用精细的修复技术,耐心地对二十余尊蕃臣像进行了保护性修复,“修旧如旧”,使其在未来有可能重现四方朝拜的盛景。

(修复前后对比)

如今,漫步走过乾陵的神道,路过朱雀门时,看着六十一蕃臣像,虽不见大唐盛世的风采,但我们仍可以体会到当时唐王朝对外开放、对内团结的信心与魄力。

这或许也是修复六十一蕃臣像带给我们额外的启示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7a4b1ab0ecc731dcf663207d57c4ab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