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知青送公粮,半是欣喜半忧伤

2019-05-28   詹国枢



老詹小注:老伴杨乔,自贡知青,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到会东县联合公社新洪五队插队落户。杨乔个子很小,瘦瘦的,体重才80多斤,背起和自己体重差不多沉的粮食,与老社员一道,到20多里外的县城交公粮……杨乔曾将这段故事写成小文,发表在《经济日报》上。文章虽短,却很真实,当时觉得苦,现在回忆起来,虽然还是苦,但苦中有乐。


送粮

杨乔

下乡没多久,我们所在有恨虎岩农场便解散了。我同另外两男三女六名知青被分配到远离公社的新洪五队。

60年代中期,时兴的水稻品种是“台北八号”,这种稻米挺好吃,米粒短胖短胖,做出饭来清香得很,绿莹莹的,吃起来有点像江米。王队长说,今年给国家交粮,都交“台北八号”,留下一点分给大家过年打耳快(年糕)。

送粮的头天晚上,我们分头向老社员借来背粮工具背萝、背架和用过的日本进口尿素口袋。王队长说,新社员骨头嫩得很,便发动老社员给我们借来了羊皮褂。羊皮褂是用剥出来的山羊皮洗干净、晒干、缝上的褂子,老社员平时穿在身上既耐磨又防寒,黑黑的长长的山羊毛后边还拖着个小尾巴。

从生产队到县城20多里地,虽然不远,但很绕道。明明看见前边不远了,沿着山凹绕进去,弯出来,再绕进去,还是没有走出来。那时我体重只有40多公斤,背着同自己体重差不多的粮食,只感到头重脚轻。

沿途顺山腰走,一边是堰沟,另一边是水流湍急的河流。上坡时身子弯得很低很低;下坡时得一阵小跑;接着过河,那桥是用几根木头和石头支起来的,一走一晃,随时都有掉下去的危险。人人都背着粮食,谁也无法帮谁。腿在打抖,汗水在淌,肚子咕咕叫。

我们一直顶着烈日,迎着风沙,紧紧跟随老社员,一步一步向前移动……

到了县城,排队、过秤、开票、入库。一阵凉风吹来,冷飕飕的,这才感到浑身已经湿透了。


很多年以后,再回首当时的情景,连自己都想像不到,那么瘦小的人儿,是怎样把那么沉重的粮食背进城的。

细细想来,只要认准了目标,不管困难多大,只要一咬牙也就过去了。



6年前,杨乔曾返回会东,看望新洪五队老社员

重回生产队。



当年的知青驻地,如今已盖成新屋。


一起战天斗地的小伙伴耿太香、耿太维 。后面那位弯腰老人,就是耿太香的老伴,当年的王队长。



同生产队社员合影。当年青春美丽的耿氏两姐妹,如今已一望无牙,四世同堂;当年身强力壮的王队长,如今已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