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技一等奖:河北曹妃甸滨海地区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文章来源:中国矿业报

曹妃甸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工程建设区,也是北京产业转移和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四大战略合作功能区之一,但区内面临活动断裂、地面沉降、海岸与海底稳定性等重大地质问题。随着产业聚集,人口增加、水资源短缺问题愈加突出。为此,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原河北省国土资源厅联合开展了曹妃甸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取得系列成果。

解决的主要问题:查明高柳、柏各庄、老堡等活动断层准确位置,评价了活动性;评价了曹妃甸重点区地基与地面稳定性;基本查明曹妃甸工业区围填海工程布局与海洋水动力环境的相互影响程度,评价了甸头、老龙沟等海底深槽和水下边坡的稳定性;获取了水工环地质、海洋地质等大量原始数据,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提供了地质依据。

曹妃甸海域海洋水动力环境特征综合要素图

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断裂探测、海洋地质调查等成果直接提供给规划部门,为国际生态城规划布局、港口等重大工程规划布局和建设、海洋功能区划修编、智慧园区建设等提供了重要依据;圈定乐亭新寨、滦南司各庄两处应急水源地,日最大应急开采量9万立方米; 圈定老王庄–南堡、柳赞–京唐港两处大型地热田;首次研发了基于陆海一体的曹妃甸海岸带地质环境三维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于曹妃甸区政务大厅面向社会服务。

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总结出适于大厚度松散覆盖区活动断裂探测的有效技术方法;探索建立了针对人类活动剧烈区的PS-InSAR遥感监测技术与传统方法结合的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组合;初步构建了“星-空-地-海”多方法、多手段、多目标的地质环境综合调查与监测示范体系;探索建立了以“四模一网一平台”为核心“3+1”层面的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调查监测工作模式;获专利3项,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

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建立了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研究团队;2人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人才培养计划;培养10名二级项目负责人,联合培养20余名研究生。

该成果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开展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曹妃甸重大工程建设区活动断裂与区域地壳稳定性、地面沉降、近岸海域水动力条件与沉积环境、工程地质、地下水、地热能等调查评价,进行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地质环境功能区划,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的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提供了地质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