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三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频繁,政权问题复杂交织的时代。
在魏晋南北朝的史学研究中,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陈寅恪于1940年所著的史学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是不容忽视,也不能错过的一本书。
明白特邀青年学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王珊老师,带我们走进陈寅恪眼中的隋唐制度渊源。
01.
“了解之同情”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这本书的篇幅不长,却受到很多人的青睐和推崇。古史辨派创始人顾颉刚在《当代中国史学》中曾说:
“隋唐五代史的研究亦以陈寅恪先生的贡献为最大,他撰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一册。二书对于唐代政治的来源及其演变均有独到的见解,为近年史学上的两本巨著。”
顾颉刚,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代表人物。
然而,这本“巨著”并不好读。虽然陈寅恪本人在《叙论》中说“成此一书,聊供初学之参考”,但它的行文采取浅近文言,文章体裁更与如今常见的史学著作不同,读者读来难免心生隔阂。
同时,《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自身也存在明显的缺陷,有一些引据不合理,逻辑不够严密,并且带有作者很重的主观思想,因而结论也不一定正确。
尽管如此,王珊老师提醒,《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之所以影响深远,关键在于它的学术史价值。
什么是学术史的价值?在王珊老师看来:
“学术史首先是你要有理解它的历史情境......你把这本著作放到他所生存的那个环境当中去,放回到那个历史时期去讨论它的价值。”
这一点,与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所说的何其相似:
“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所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站在“了解之同情”的角度上,我们便能更好地理解《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的开创性历史地位。陈寅恪在梳理、考证、重新诠释史料的基础上,为我们搭建了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政治和历史研究蓝图。
如王珊老师所说,这是一本从旧史学框架中脱胎出来的新史学著作。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虽然难读,也存在许多不足,但它仍然是一本“必须要读”、“必须要重视”的著作。
02.
隋唐制度之源起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名为“隋唐”,实则讨论的是魏晋南北朝的制度演变问题,即重点在“渊源”。其中,又以唐代政治制度的渊源为主。
在开篇《叙论》里,陈寅恪直接提出:
“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粱、陈,三曰(西)魏、周。”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作者:陈寅恪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1年
“三源”中的第一个来源为北魏和北齐的制度。陈寅恪认为,这是隋唐制度最主要的渊源,而北齐基本上继承了北魏的制度传统。
北魏的制度也有三个来源:汉魏的传统,河西残存的汉魏制度,以及来自江南,即“王肃北奔”带过来的宋、齐制度。
第二个来源为“王肃北奔”后,南朝梁和陈两个朝代的制度创造。
第三个来源为西魏、北周自己的创造。隋唐帝国生长于西魏、北周——宇文泰政权的政治基础之下;而西魏、北周的政治制度带有很强的权宜性和临时性,因此隋唐并没有完全继承它们。陈寅恪把西魏、北周的政治制度,总结为著名的“关中本位”政策。
这即是《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的基本观点,也是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
王珊老师认为,“线索”是历史研究最关键的一点。陈寅恪开门见山地抛出这一条历史主线,从而使魏晋南北朝三四百年的混乱与纷争得以清晰地串联起来。
在这本书的其余章节,陈寅恪从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等角度,分别阐释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唐代各制度的渊源流变。三个来源既存在相似性,又在具体层次上各有区别,全面呈现了数百年来宏大的历史布局。
王珊老师指出,虽然《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是一本新史学著作,但它也受到旧史学写作的影响,即大篇幅地引用原始史料,只穿插一些有限的个人点评。陈寅恪以这种“史料铺开式”的写作方法,提纲挈领地说明了中国中古历史衍化变迁的发展脉络。
03.
打开史学之门的钥匙
“史料铺开式”的写作方法是《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叙史的突出特点,也是本书饱受争议甚至诟病的原因之一。
有读者可能会有疑问:陈寅恪列出大段史料,却少有自己的观点,那么这本书的价值究竟在哪?
王珊老师说,陈寅恪的观点正“隐藏在这些史料的相互组合之中”。
陈寅恪并不是随意截取、拼凑以往的历史资料,而是在每一处引用与表述的背后,都饱含他的思索。
比如,在第七章《财政》中,陈寅恪提出了“南朝化”的观点:
“此章主旨唯在阐述继南北朝正统之唐代,其中央财政制度之渐次江南地方化,易言之,即南朝化。”
陈寅恪认为,唐代中央财政制度原本继承北朝,而后则逐步转向南朝,继承汉魏传统的南方文化构成历史发展的主流。这一看重南朝贡献的观点,得到了后来的历史学家唐长孺及其弟子牟发松等人的支持,但也受到钱穆、田余庆、阎步克等“北朝主流派”的批评。
陈寅恪之墓,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植物园内,是陈寅恪及其夫人唐筼的骨灰安葬地。
在王珊老师看来,“南朝化”“北朝化”的问题至今存在争议,其实正是《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的真正价值。陈寅恪提出的观点,几十年后仍在启示着魏晋南北朝学界的思考和争论,成为点亮第一流学者思维的“智慧火花”。
历史具有多面性,如王珊老师所言,我们最喜欢的历史书,应该是带着自我矛盾、有不同来源的历史书。这样,“在互相的矛盾之中,我们可以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也才有可能真正深入地理解一个时代。
陈寅恪写作《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的目的,不求浅显,也不必晦涩,而是把历史原原本本地展示给读者。“此书本为供初学读史者参考而作”,这一把给初学者打开史学之门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进一步理解唐代政治的入口。
王珊老师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生动地比喻为“巨人”。虽然巨人长得不好看——这本书不那么好读,但我们之所以能够比别人看得远一些,正是因为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