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为了纪念前唐朝乐队的贝斯手张炬逝世十周年,中国摇滚乐坛老中青三代做了一张音乐合辑《礼物》。其中,"彩虹"这首歌由姜昕作词并演唱、王钰棋作曲,用最纯粹的音乐来表达对好友张炬的无限怀念。
自此之后,姜昕与王钰棋便开始了长期的合作:2007年的专辑《我不是随便的花朵》,2010年 EP《温暖的房间》,包括姜昕2019的最新单曲——《十二月的花》。
多年的合作,让两人成为音乐上甚至是灵魂上的朋友。那么在王钰棋眼中,姜昕是怎样的呢?我们对王钰棋做了一场专访,来了解他们音乐创作的背后故事。
王钰棋:姜昕是个深受嬉皮文化影响的北京女孩,崇尚自由,具有个性创造力,在歌词的独立创思上,她有很多自己的想法。
姜昕很喜欢约翰列侬(John Lennon),受他的影响比较大。她的创作还受到一些诗歌的影响,像诗人艾默生( Emerson),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艾米莉·迪金森(Emily Dickinson)等等,还有U2、Sting等音乐人的作品都是她艺术营养的来源。
相对于姜昕对嬉皮文化的热爱,王钰棋受到的音乐影响则要更为多元化一些,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特别是2000年后,每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对他都有不同的影响。
那么,这么多年以来,他们之间的创作、合作中是否遇到过一些出入呢?
王钰棋:早期比较年轻的时候,大家都有各自的个性,会认为自己的是最好的,会有不同意见。像是《春天》的录制,我们在歌词上就会有一些分歧。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会发现其实别人没那么差,自己也没那么好,人都是在进步。谁有好的想法,就会吸取。而且姜昕擅长写词,写曲则是我的强项,我们的合作是互补的。
在音乐相伴的日子里,从偶有分歧,再慢慢地走近、契合。岁月的流逝里,两人还见证了彼此的成长。起初,姜昕是个喜欢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神游的人,觉得那就足够丰富多彩了。但是在出游感受到了世界不同的美妙后,姜昕几乎每年都会和朋友们去不同的地方旅行。
王钰棋:姜昕喜欢美丽的自然和那些美好的东西,就建议她应该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外面的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光读书是不行,把这些书学而用之更重要。在家里是远远不够的,旅行多好,应该经常出去看一看这个世界更多的美好。
对于王钰棋而言,写歌创作本身就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这也是一个音乐人最幸福的地方。《温暖的房间》就是姜昕在家里用琴弹唱,再由王钰棋后期碰撞完善的,就像常态吃个饭喝个茶一样。如此自然而然地创作,是因为创作的灵感就来源于日常的积累。
王钰棋:创作灵感其实并不是很多人认为那样,突然一条线出现,把它抓住就行,更多是来源于平时的积累。就像是要写好一首诗,想等待一首诗的那种灵感来临,至少要读成千上万首诗,或者读很多书,如此积累到一定的量,才可能有这样的能力。
我们平时在聊天的时候,会被激发了一下,突然想到一个点。但是这个点未必就是一个成熟的作品、一首好的歌。它只是给你一个方向,更多的还是需要自己去揣摩。
至于《十二月的花》,实际上这首歌本身并没有那么容易写好。起初先由张楚写好了去,再由我去修改,主要是副歌部分。集思广益后,才完成了这首作品。
音乐不是教条的东西,而是感性的。音乐,是王钰棋一个成长的记录,创作的每一张唱片里都涵盖了生活的过程和总结。而王钰棋的下一张示意心灵唱片将会在明年与大家见面。
*本文整理自与王钰棋的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