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玉雕,耗时10年才雕成,堪称是玉石中的国宝

2019-10-23   科学新官

故宫中的奇珍异宝数不胜数,但有一件绝对不容忽视,那就是"大禹治水"玉山。它是中国玉器宝库中,用料最宏,运路最长,花时最久,费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的玉雕作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耗时10年才雕成,堪称是玉石中的国宝。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大禹治水图玉山子"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350公斤,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次伟大创举,也是我国的国之瑰宝。这个重量级的玉山子并非由翡翠原石雕琢而成,而是新疆和田青玉制。如今"大禹治水"被永久保存在故宫宁寿宫乐寿堂珍宝馆展厅内,是故宫的镇宫之宝之一,珍贵程度已无法用金钱衡量。

大禹治水题材取自我国上古传说,当时整个中华大地洪水泛滥,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这座玉山子刻画的就是大禹率众人开山运石的场面。在山的前三面,雕刻家以剔地起突的雕琢法,巧妙地结合玉材的形态,灵活安排人物,将大禹治水全过程层层展现,精细异常。遍山古木苍松,重山叠蟑,流泉飞瀑,仿佛一切就发生在眼前。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山崖峭壁上,凿山导水的劳动大军正艰难忙碌着,大家分工明确,任劳任怨。工具只有简单的锤钎,镐刨,有的人则用简单的杠杆机械提石打桩,开凿条件极其恶劣。仅靠镐刨和绳索,这些老百姓愣是一锤一锤,凿山劈石,治水成功。这期间损坏了一件又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乾隆年间,新疆和田地区的密勒塔山中开采出了一块重达7吨的特大玉石,玉石色泽青绿,质地细腻。乾隆随即下旨将玉料运入京城。京城与和田相距一万一千里,运输十分艰难。据清代一首名为《瓮玉行》的诗描述,运送一块大玉料,需要使用轴长超过11米的专用运输车,100多匹壮马拉车,千名役夫扶把推运,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玉料运抵京城,用了至少3年。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到北京之后,玉料被送到了内务府造办处,在乾隆皇帝的授意下,造办处的画工以宫廷内藏的《大禹治水图》为稿本,设计雕凿玉山的纹样,并画出正、背、左、右四面的图纸。随后,根据图纸制出蜡样,皇帝批示满意:按此图将玉料发往扬州雕制。制作这样一个巨型玉雕,既有乾隆千古圣君自居也有其以大禹的事迹自勉的含义。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要知道,当时古人的玉雕工具是这样的:如此巨大的玉料是无法用手来拿,所以根本不可能将它置于水凳上来琢磨,当时也没有电机作为动力的电动钻具,只能手工一点一点打磨。雕工们昼夜不停地赶工,用了7年的时间,也就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八月十六,终于将大禹治水图玉山雕刻完成。玉山子回京后,又经过了一年的精琢。玉山的背面上部阴刻着乾隆皇帝《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下部乃刻有篆书的"八征耄念之宝"六字方玺。雕刻这座玉山用了3年运输、7年雕琢,总共耗时10年,这座玉山子才最终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