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王李秀成投降清军的真相,主要有三种说法,前两种说法难成立

2021-03-26     新车测评

原标题:忠王李秀成投降清军的真相,主要有三种说法,前两种说法难成立

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在兵败被俘之后,写下了六万字左右的“供词”。通观其整个“供词”可知,李秀成自始至终都没有否认与洪秀全之间的君臣关系。

其中对洪秀全的批评,也确实是其自身存在的缺点、错误。国破家亡后,回顾历史,总结教训,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剖析,也是无可厚非的。

为此,李秀成说:“我言直陈之语,非不忠而败主节,今国之兴衰得失不陈,不知来由。”

李秀成“供词”

但是,在“供词”之尾,李秀成却表示“愿将部下两岸陆续收齐投降”,并且定出了“收齐之章程”。李秀成在“供词”前面的内容中,没有任何表示“投降”的迹象,后面怎么会如此表述?

对李秀成的此种作为,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下面就与大家聊一聊几种看法。

一、李秀成怕死说。

纵观李秀成生前的表现,此说难以成立。

李秀成参加太平军后,可谓驰骋疆场,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勇往直前;忠于太平军,心向洪秀全。十余年的戎马生涯中,多有“三河大捷”、“三攻上海”、“保卫天京”等辉煌战绩。

战场上的李秀成(剧照)

在天京陷落,兵败突围之时,李秀成将自己的战马让给幼主洪天贵福,自己骑着羸弱的之马掩护幼主突围,把死亡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突围之后,避难方山之际,乡民劝他去发,以便护送他脱危,但他拒绝了。

洪天贵福(剧照)

兵败被俘后,在清军大营,曾国荃“置刀锥于前,…..叱勇割其臂股,皆流血。忠酋殊不动。”临刑前,李秀成“复作绝命词十句,…..叙其尽忠之意。”

以上种种说明,李秀成是蔑视死神的,是淡然面对死亡的,并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

二、李秀成投降说。

有人说,李秀成早有投降清军的打算。

李秀成作为独当一面的将帅,是不乏时机拉上队伍投敌的。但事实上,李秀成在任何艰难危急的时刻都没有这样做。

忠王李秀成(剧照)

一八九五年夏,洪秀全先后封洪仁、陈玉成为王。这时,李秀成原来的部下,太平军的叛徒李昭寿,趁机利用李秀成未被洪秀全封王一事进行挑拨,暗中“命其亲使送文前来”,劝当时在浦口的李秀成投降清军。

消息传到天京后,洪秀全断然认为李秀成“定有变意”,于是就处处提防、限制他。可是,十几天过去后,李秀成仍旧坚守营盘,忠实地护卫着天京北岸的门户。

这样一来,洪秀全不但消除了疑虑,而且亲自用黄绸缎书写“万古忠义”赐给他,并诏封李秀成为忠王。

洪秀全(剧照)

那时的战功卓著的李秀成,本有借口生“不臣之心”时,都没有脱离太平军,背弃洪秀全;身为忠王之后,他自然也没有必要再去行“投降”清军之举。

三、李秀成诈降说。

在曾国藩从安徽赶到天京,当面对李秀成进行了“讯问”,对其予以“怀柔”性地诱降之后,李秀成表示愿意“投降”,并提出了“收齐之章程”。

李秀成曾说:“昨夜承老中堂,调至驾前讯问,承恩惠示,真报无由”。“今见老中堂恩广,罪将定要靖一方先行酬报”。

接受曾国藩讯问的李秀成(剧照)

这说明,在曾国藩的笼络之下,李秀成把曾国藩看成了“恩惠甚深”、“智才爱众,惜士恩良”的好人,曾国藩的诱导起了作用。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却会让我们有着另一种认识。那就是,当曾国藩提出要派自己的爪牙马玉堂、赵金龙去主办“招降”事务时,李秀成却坚决反对曾国藩借用自己的名义,由曾国藩直接派爪牙去“招降”太平军的办法。

同时,李秀成主张由自己亲自发布文告,主持办理此事。这样的提议,曾国藩没有接受。因为,如果李秀成暗藏着重整旗鼓的目的,数十万太平军应召而来后,那他曾国藩将难以招架,后果可想而知。

曾国藩(图像)

在敌我双方的争战中,由于兵败势孤,“诈降”后再图举事的屡见不鲜的。如“三国时期”姜维之投降钟会等。曾国藩不会不知,也不得不顾虑。这也充分说明,李秀成“投降”的诚意,并没有得到曾国藩的完全认可。

为此,我们不能完全排除李秀成“诈降”,以图借机东山再起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就李秀成而言,无论是受敌人的怀柔诱骗而降;还是自己愿意“投降”;或者借机“诈降”,以谋恢复,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人们大多还是认为李秀成确实有“诈降”以图再举之心!

主要参考文献:《李秀成自述》、《能静居士日记》(赵烈文)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7Nz7a3gBDlXMa8eq0LY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