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子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世称水心先生的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叶适在其《冲佑安抚郎中张公挽词》诗、《宋故中散大夫提举武夷山冲估观张公行状》文中,怀念曾经在河南光山为官的张秀樗和作者亲自饱游并认为胜于江南的光山风光,还提到了司马公祠。
《冲佑安抚郎中张公挽词》:
谁怜张太守,思职更忧边。濠水中间月,光山尽处天。
人应迷往事,我独采遗编。莽莽乾坤里,冥知想慨然。
(《水心集》二十六)《宋故中散大夫提举武夷山冲估观张公行状》:
“自光西南行,渐远淮流而就岗阜,其树林岩石幽茂深阻恍惚隔尘世。山如绣屏,画卷数里一合。水绀绿随山方折流转大声出雷霆,细声中琴瑟,盖江南名山水不能及。”
叶水心《行状》中的这段句子也被光山现存首部县志《明代光山嘉靖县志》所引用。另外该《行状》文还说:“公姓张氏讳秀樗字延卿,温州府永嘉人。......。光有司马公祠,杂草为庭,除岁时率官属拜其下。其能实事不具文而名义兼举多此类。”
据《大清一统志13(河南-南阳-汝宁……)·光州直隶州二·祠庙》记:司马温公祠,在州学东南。宋庆元重建,明洪武六年重建。又有祠在光山县治西。光生于此,故邑人祀之。
河南人民出版社《司马光研究文萃》刊黄永久《司马光诞生地新考》文就陈培坤撰写的《司马光诞生于郫县》、石湍《司马光诞生地在郫县》文立论的《郫县碑》、宋人张行成《司马温公祠堂记》、明代陈继儒误记“司马池公以大德五年守光州而温公生,遂名光的年代错误、南宋庆元五年四川安抚使袁说友编的《成都文类》证据。引用四川大学胡昭曦所撰《司马光诞生地考》、山西运城师专尚恒元所撰《司马光史料考异》、今人顾奎相《司马光》及自己1985年赴无锡调查司马氏族南迁史时,搜集到的民国初刻本《梁溪司马氏宗谱》否定。尤为珍贵的是该《宗谱》第二卷内“光州祠堂考中记道‘……天章公以天禧三年乙未令光山,生子于官舍,因名之曰光,后郡人欲祀天章公,以公故不入名宦祠而特创一祠于光州儒学内,匾曰忠清堂,奉天章公居中,光待……去州四十五里有光山县,县复有祠,则专祀温公,国朝洪武六年缔构一新,旁有讲堂,额曰涑水书院,正统九年重修,其敕建碑文有曰,光山虽僻陋而生司马温公,光之为光也,久矣。”
清代《大清一统志》、《司马光诞生地新考》黄永久文引“国朝洪武”明朝资料《宗谱》,都提到了光州儒学有司马温公祠,光山县复有祠在县治西。说明古代的光州就存在有州县两处司马公祠。南宋叶水心在《水心集·行状》中提到了张秀樗除岁率官属拜司马公祠,在其著作《水心集·记》中还有一篇《司马温公祠堂记》,这样就有考据的必要。叶水心和张秀樗均为南宋时期人,考证清楚这个问题就能分得清文章中或历史上最早的光州府及光山县两处祠堂及其始建年代。
二、潢川(光州)司马公祠堂始建年代考
《大清一统志》与黄引《宗谱》文,对光州祠堂记载清晰统一,位置在州学,《大清一统志》还记载了光州学司马公祠的始建年代是宋庆元中建。
《行状》文中“光有司马公祠”,按该行状主张秀樗年78卒故于嘉泰四年(1204年),则之前光州地域已有了司马温公祠堂。
庆元(1195年~~1201年2月5日)是宋宁宗的第一个年号,该年号共用时6年,1201年2月5日改元嘉泰元年。嘉泰是南宋皇帝宋宁宗的第二个年号,共计4年。
以上这些材料与史实互相不矛盾,又见顺治《光州志》卷二279·祠庙寺观记:司马温公祠在州儒学东南,宋庆元间修,洪武六年重建。亦云光州府学的司马温公祠是宋庆元间修。具体是庆元哪一年,该志收录有时任光山军节度推官叶祐之的文章,写明是修于巳未庆元五年(1199)。
南宋叶祐之《司马温公祠记》其文载于顺治《光州志》卷十一·碑记18,19页曰:
故太师文正司马公生光山实天禧三年十月十八日,其祠于郡不知何岁月,或云自嘉祐,盖公之名德不独重于熙丰元祐,其在神交之时固已如日月之昭垂矣!中兴祠凡屡易,绍熙壬子始建于郡东堂,水心为之记,庆元巳未又移于郡学讲堂之西序,朔望邦侯率僚吏诸生致敬,春秋有事学官与从祀等然以其在堂序也。三岁试士,移徏再三,而像亦往往非公之旧矣,吴郡何侯为守乃辟祠宇,稍令崇深,复求画像于公之会仓部述之家中。夏巳酉行释菜之礼,奉公新庙示瞻思焉。夫公之履道迪德,用舍重轻水心之,而明谟咏道化诚心贯宇宙,三代以下几何人欤?行可一乡,名传一时固亦鲜耳,若夫自一身而达于朝廷,自朝廷而推于天下,自中国而及于九夷八蛮人无异词,士有定论,虽以私意指摘疵毁而道德之实终不可掩没,百世之下即所生之地尸祝而俎豆之,非盛德孰能与于,此何侯为郡不独考协典礼,尊尚先贤而喜直恶侫摧奸护善,一言之出断断可覆,一令之行期期可久,理财不侵下,敷政必自上,昭揭公事非其有槩于中不能,若是拳拳也。昔苏公疑韩公没必不眷恋于朝,遂为焄蒿凄怆之论。焄蒿凄怆固也,诗曰:凫鹥在泾,公尸来燕,来宁祐之,尝因是诗悟中庸之旨曰徾之显诚之不可掩。慈湖夫子叹曰:千载不传之妙也!夫子没绝齿不道者五年,于兹侯圣人之门人也。因公之祠乃复诵之。侯又刊公传家集且表废田给祠费,尝以岁十月修生初之祠云。侯名元寿,绍定三年八月记。
叶祐之文写于公元1230年,时庚寅,南宋绍定三年。据此文事张秀樗因为知光州,又是除岁时节率官属祭拜,选择的是州城司马公祠。该文也记明了光州府司马公祠的兴建源起与时代。
《富沙叶氏南宋名人录》记:叶祐之,福建闽县人,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光州志》卷十一载其为文时任光山军节度推官。还提到叶适(水心)为光州府司马公祠写过记。查宋叶适撰的三卷记类文章均收录在钦定四库全书《水心集》卷九、卷十、卷十一中。
其中《水心集》卷九《司马温公祠堂记》曰:
公河内人,生于光州,因以为名,绍熙三年太守王侯闻诗改祠公郡东堂。光边远极,陋民之智识不足于耕殖,而何暇知公之仁?虽然公自元佑以来,繇京师达四方,家绘其像,饮食皆祝,非必师友士大夫能敬公而已,公之乡已不得见因其尝生也。表历尊显以明尚贤治民之本首,此侯之志欤?自王迹泯而圣贤之德业不着,士负所有而就功名,以为凡用世操术必将有异于人而后可。故或诡谲其身而出处乱封,大其欲而廉隅失朴拙,称任重跌宕,为豪英寡学,多蠢谓之有力,先从后畔,自许知权,其谬于情性伦理固亦多,悔而犹强,忮坚忍以冀其成者,盖道德丧而流俗驱靡之然矣!公子弟力学进士起家州佐从辟官使承事,犹常人尔。充实积久而廉夫畏其洁,高士则其操,儒先宗其学,去就为法,故步趋中绳墨,用舍进退,关乎民心,为宋元臣,至于深衣幅巾,退然山泽之间,诚意至义,不敢加一豪于婴儿下走,而同其吉凶忧乐之变,岂必殊特自许,谓当离类绝伦与人异趣者哉?若夫比并伊吕,配拟经训,使人主降,屈体貌自以圣人复出。及其造事改法,众所不向,天下大扰,而公以身争之,稍还其旧以便民,小人比而怨公,遂纳善士于朋党,而公为魁杰,追斥崖上刻名坚石,播之外朝,士皆毁炉灭迹,同族废锢,当是时,天象错戾,碑首仆裂。其后乃仓皇南渡,海内横流,余读实录至靖康元年二月壬寅诏赠公太师,未尝不感愤泪下也!盖是非邪正,久郁不伸至使敌人驾祸以明之而后止。然则公独夫之力岂能动天而天人之际,何其可畏若是哉!余是以因侯之作并论次,以明圣贤之德业不在彼而在此也!
叶适(1150-1223年 ),字正则,号水心居士。淳熙五年(1178年),中榜眼。历仕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历官平江府观察推官、太学博士、尚书左选郎、国子司业、知泉州、兵部侍郎等职,曾参与策划“绍熙内禅”。北伐失败后,开禧三年(1209年)二月,朝廷进叶适为宝文阁待制,累迁至兼江淮制置使,节制江北诸州。因军政措置得宜,曾屡挫敌军锋锐。曾上堡坞之议,实行屯田,均有利于巩固边防。叶适主张功利之学,反对空谈性命,对朱熹学说提出批评,为永嘉学派集大成者。他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与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著有《水心先生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等。
绍熙(1190年-1194年)是南宋皇帝宋光宗赵惇的唯一一个年号,共计4年半。绍熙五年七月宋宁宗赵扩即位沿用。水心先生文章说王闻诗改司马光祠在郡府东堂,是绍熙三年,即1192年。叶祐之文章中光州府学中的司马公祠是庆元五年(1199年)改修的。两篇文章记载了光州府司马光祠的兴修变迁时间。
三、光山先正司马温公祠始建年代考
叶祐之《司马温公祠记》还说“尝以岁十月修生初之祠云。侯名元寿,绍定三年八月记。”何元寿又尝修生初之祠,指的即是修司马光真正的出生地光山司马温公祠。修的时间是岁十月,文章写于绍定三年八月,往前推,光山司马公祠至晚在绍定二年十月(1229年)之前得到重修。另据清人年谱,叶祐之曾为光山祠记,笔者没找到原文。
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清陈宏谋修订的《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宋司马文正公光年谱》记:宋真宗天禧三年己未公生。天章公为光山令。十月十八日生公于官舍(叶祐之撰光山祠记)。公生光州因以为名(黄氏日钞),光山县学内有“司马井”。世传公生时汲井水以浴之,故名。后人建涑水书院祀公。旧记有云:光虽僻陋,而生司马温公,则光之为光也大矣。(一统志)。
清顾栋高编《司马温公年谱》注明》:“叶祐之撰光山祠记云司马祠池为光山令,十月十八日生光。如此的资料,是编自明万历间马峦编的《司马温公年谱》”。
这两处年谱资料均提到叶祐之撰写了司马公光山祠记云:“司马池为光山令,十月十八日生光”、“天章公为光山令,十月十八日生公于官舍”。
宋光山县主管劝农营田公事兼监税刘枢《重建光山县儒学记》云:“使君(监丞柴公)名中行,字与之,嘉定五年九月二十四日承直郎知光州。”,“盖一年而政已成。乃典学校,明教化,崇创殿宇以祠先圣……。惟属邑光山旧有校宫,一经敌尘凌轹,荡为灰烬。……旧有先正司马温公祠,堂至是亦兴复。翚飞矢棘,轮奂相望。昔时芜秽草莽之区,一变而为衣冠礼乐之地。
该文说嘉定六年后光山开始重修儒学,而光山旧有的先正司马温公祠,堂至是亦兴复。证明光山的司马公祠最初兴建的年代至少早于嘉定六年(1213年)。”
河南人民出版社《司马光研究文萃》收《四川大学学报1985第一期》四川大学胡昭曦教授《司马光诞生地考》认为郫县《碑》和南宋初临邛人张行成撰《司马温公祠堂记》,四川安抚使袁说友编的《成都文类》、《(同治)郫县志》记载司马光生于郫县说值得商榷。该文引用《(嘉靖)光山县志》、乾隆六年陈宏谋编《司马文正公年谱》“宋真宗天禧三年己未,生公。天章公为光山令,十月十八日生公于官舍(叶佑之撰光山祠记)”、南宋未年黄震《黄氏日钞》对叶适祠记写的札记、《明·一统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清陈宏谋修订的《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宋司马文正公光年谱》记:宋真宗天禧三年己未公生。天章公为光山令。十月十八日生公于官舍(叶佑之撰光山祠记)。公生光州因以为名(黄氏日钞),光山县学内有“司马井”。世传公生时汲井水以浴之,故名。后人建涑水书院祀公。旧记有云:光虽僻陋,而生司马温公,则光之为光也大矣。(一统志)、清顾栋高编《司马温公年谱》注明》:“叶佑之撰光山祠记云司马祠池为光山令,十月十八日生光。如此的资料,是编自明万历间马峦编的《司马温公年谱》”、《(雍正)河南续通省志》、并说:“上引《年谱》说叶祐之撰写的《光州司马光祠堂记》记“宋真宗天禧三年己未,生公。天章公为光山令,十月十八日生公于官舍”。叶佑之其人,不见经传。《(嘉靖)光山县志》载:‘叶祐之,光山军节度推官’。光山军存在于宣和元年(1119)至绍兴二十八年(1158)。叶祐之既为光山军节度推官,当为这一时期的人。南宋初,王明清(1127一?)成书于孝宗乾道二年(1166)的《挥尘录·前录》中记述王明清曰:“(司马池)“晚守浮光,得温公名光。承平时,光州学中有温公祠堂存焉。”并引叶适(1150一1223年)撰写的《司马温公祠记》、元管祎光山县《涑水书院记》。《宋史·司马池传》、《东都事略·司马池传》中“盛度守光州,池为光山令。”说明司马光生于光山。
胡昭曦《司马光诞生地考》文对司马光生地做了较为详尽的考证,引论宏富,论点正确,论据鲜明。但推论叶祐之情况与事实不符,一是如上所见叶祐之文晚于叶水心文,叶水心文成于绍熙三年(1192年),叶祐之文成于绍定三年(1230年),其时官光山军节度推官。胡昭曦文说:“光山军存在于宣和元年(1119)至绍兴二十八年(1158)。叶祐之既为光山军节度推官,当为这一时期的人。”是错误的。叶祐之是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
另外,梁俊民先生说光山县宋代的司马温公祠可能建立在绍兴议和后的高宗年代,李东升先生说光山兴建司马祠是在南宋绍兴元年,是值得商榷的。
河南人民出版社《司马光研究文萃》存梁俊民《司马光出生在光山县》文引司马光出生资料有:《光山县志》、《光州志》、《河南通志》、《明·一统志》、光山司马温公祠、司马井,涑水书院等文物遗级和诗文。其中引《重建光山县儒学记》是宋宁宗嘉定五年(1212年)写的,其中载:“旧有先正司马温公祠堂,至是亦兴复”,并据此推论经历一个不短的岁月。并说“宋代的司马温公祠很可能建立在绍兴议和后的高宗时代。”当然这只是无确考的可能。
河南人民出版社《司马光研究文萃》录李东升《光山有关司马光的文物古迹》说“光山司马祠曾先后两次建于光山城内的两地。第一次兴建司马祠是在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祠址在当时的县城迎熏门内左侧。”该文说光山兴建司马祠是在南宋绍兴元年,笔者并不知道确证和出处。
上述资料之外记载司马光生于光山县及司马公祠的宋代资料还有。这些都为司马光生于光山、司马公祠的始建年代提供了新的资料,比如:
宋潘自牧撰《记纂渊海》,类书。195卷,一本作200卷,一本作100卷,后集125卷,补集47卷。成书于宋嘉定二年(1209年)。该《记纂渊海卷十二·郡县部·淮南西路·光州》记:
“人物:春秋虞丘相楚之处士孙叔敖为楚令尹虞丘相荐之。齐杨愔为名相。五代闽王王审知。皇朝司马光生光山驿,今有祠堂。”此段后记【舆地纪胜】。
《记纂渊海》一书,说明光山纪念司马光的祠堂,始建年代不晚于宋嘉定二年(1209年)。与上述资料相合。并与《舆地纪胜》记载同。
【舆地纪胜】被称为南宋地理总志。编纂者王象之﹐字仪父﹐婺州金华人。父师古﹐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及第﹐历任州县官。象之青少年时期﹐随父遍历江﹑淮﹑荆﹑闽等地。庆元二年(1196)登进士第﹐宝庆元年(1225)前后﹐任潼川府(今四川三台)文学﹐又曾任知县等职﹐以博学多识著称。仕宦之馀﹐收集地理书及诸郡县地志﹑图经﹐随时编集﹐于嘉定十四年(1221)开始综合编纂﹐州县沿革一般亦以此时为限﹐约于宝庆三年(1227年)成书。
而王明清的《挥尘录》成书于乾道二年(1166),该书记载了“光州学中有温公祠堂存焉”,说明光山司马温公祠始建年代早于此。为什么断定王明清《挥尘录》的司马公祠记得是光山祠,这是因为叶水心《司马温公祠堂记》记录的绍熙壬子(1192年)光州府祠堂在“郡东堂”,叶祐之《司马温公祠记》记载庆元五年巳未(1199年)移于“郡学讲堂之西序”,“绍定三年(1230)”重修。后代的《大清一统志》、《顺治光州志》等,都记光州府祠在州学,宋庆元中建。可见庆元五年(1199年)后,光州府司马公祠堂才迁入州儒学。而1166年前就在儒学中的司马公祠只有光山县祠一座。这也见于宋刘枢的《重建光山县儒学记》记载。
光山县主管劝农营田公事兼监税刘枢《重建光山县儒学记》是宋宁宗嘉定五年(1212年)写的,其中载:“旧有先正司马温公祠堂,至是亦兴复”。
刘枢《重建光山县儒学记》还说到旧光山司马温公祠倾毁的原因是毁于战火。“:惟属邑光山旧有校宫,一经敌尘凌轹,荡为灰烬。”
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中《金史·完颜宗弼传》记:
皇统二年(即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二月,宗弼朝京师,兼监修国史。宋主遣端明殿学士何铸等进誓表,其表曰:“臣构言, 今来画疆,合以淮水中流为界,西有唐、邓州割属上国。自邓州西四十里并南四十里为界,属邓州。其四十里外并西南尽属光化军,为弊邑沿边州城。既蒙恩造,许备籓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自壬戌年为首,每春季差人般送至泗州交纳。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坠命亡氏,踣其国家。臣今既进誓表,伏望上国蚤降誓诏,庶使弊邑永有凭焉。”
金国的回复:皇帝若曰:咨尔宋康王赵构。不吊,天降丧于尔邦,亟渎齐盟,自贻颠覆,俾尔越在江表。用勤我师旅,盖十有八年于兹。朕用震悼,斯民其何罪。今天其悔祸,诞诱尔衷,封奏狎至,愿身列于籓辅。今遣光禄大夫、左宣徽使刘筈等持节册命尔为帝,国号宋,世服臣职,永为屏翰。呜呼钦哉,其恭听朕命!
可见从北宋宣和六年(1124)到绍兴十二年(1142),宋、金之间发生了十八年战争,光山地处边地,首当其冲,是无法修建司马公祠的。宣和之前,是北宋的新旧党争,禁锢严重,《水心集》卷九《司马温公祠堂记》记:读“实录至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壬寅诏赠公太师,未尝不感愤泪下也!”,光州有司马公祠的可能性不大。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之后,到成书于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的王明清《挥尘录》记载的光山县有司马温公祠的时间,亦为刘枢《重修光山县儒学记》所证实,是光山司马温公祠的始建年代。
四、水心先生到光山考
宋黄震(1213-1280)字东发,学者称“于越先生”,浙江慈溪人,宝祐进士,历吴县尉、浙东提举常平主管文字,擢史馆校阅、提点刑狱等官,宋亡后不仕,深隐于宝幢山,饿死。其著作钦定四库全书子部《黄氏日抄》卷六十八第五页记曰:“(读叶适)温公祠堂记公生光州因以为名,王闻诗守光改祠之,而水心为记谓公犹常人尔,充实积久,为宋元臣。此最善言公者。”
《黄氏日抄》(读叶适《水心集》):王闻诗,龟龄之子也,闻诗之子夔。王闻礼亦龟龄之子,仕至运使而闻诗至提刑。这里的龟龄是王十朋(1112年-1171年),号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叶适在为其二子写的墓志铭中提到其确实到过光州光山,所以笔下才能在描绘光山风物时神采飞扬。
钦定四库全书《水心集·卷十六·提刑捡详王公墓志铭》记:(宋龙图阁学士太子詹事王十朋)“既殁,二子守其家法。闻诗字兴之者长子也。始从詹事游太学乃授承务郎,监建康府粮科院,福州连江丞审。察登大理为司直主军器监簿,复丞大理知和州,易知光州自请华州云台观,召为考功郎,捡详枢密院文字,固求去。提点江东刑狱。卒年五十七,庆元三年十二月甲申葬于东山。”……“出守未及上而移浮光,公欲无往,余固劝乃行。帅漕同置定城钱监辇铁输炭为一郡患,公奏废之。后余过光郡,民谓余,王寺丞待我如一家人尔,指道旁木拱把百里曰:王太守所种也,今顿长数尺矣!又指郭外某桥曰:太守去日我辈断此留之,今方修耳。”
卷十七·运使直阁郎中王公墓志铭》记:“公王氏讳闻礼字立之”……“能知兄弟之意以达之于行事步趋若一人尺度,若一手至。充之于性放之于古其不合者者少矣,而惎公者曰:此一家政事。余昔至泉,距詹事三十五年矣,其人思而爱之如初。至浮光兴之遗迹又余所亲见,及公摄阆而遽去,去常而复游也,画像以祠,刊石以纪,倾郭而逆送,扶舟而后先不绝也,一家政事何如哉?”
作者:李勇(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中国佛像印研究中心研究员 河南印社社员 信阳市根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员 司马光文化研究会理事 光山县政协文史资料撰稿员)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