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唯一一名女院士,46岁开始做科研,71岁成为女化学院士

2020-04-07     小小罗说教育

她是社会评价中的“大器晚成者”,她自己也常说自己是一只“笨鸟”,之所以成就事业,是因为付出了比他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她凭借世界首创的一种神奇低温水溶剂"秘方",获得美国化学会安塞姆·佩恩奖,成为半个世纪以来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位中国人,她就是武汉大学唯一一名女院士张俐娜。

1940年8月14日,张俐娜出生于福建光泽,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张俐娜父亲毕业于清华大学,母亲是一名认真负责的教师。因此她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父亲喜欢藏书,她从小学时就接触过许多中外名作,耳濡目染,让她养成了爱读书爱思考的习惯。由于是家中长女,父亲对她要求较为严格,这样促使小俐娜从小做任何事都有条有理,认真执着。

1955年,张俐娜初中毕业前夕,适逢国家扩大中等师范学校招生,她响应号召,填报了师范学校,但是初中老师马叔南向校长举荐说张俐娜是块当科学家的料,校长遂以“组织决定”要张俐娜改填江西省第一高级中学。在这所重点高中,她喜欢上了化学,并且在高考时如愿考入武汉大学化学系。

1963年,张俐娜从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时也是优秀毕业生,但毕业时她没能留校,而是被分配到北京铁道科学研究院。多年后她辗转回到母校。她46岁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这位武汉大学昔日的高材生职称还是一名讲师,她终于从琐碎家务中解放出来,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和实验团队。

张俐娜1993年晋升为武汉大学教授,同年创建了武汉大学天然高分子及高分子物理实验室;2011年已经71岁的张俐娜获得美国化学会安塞姆·佩恩奖,同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俐娜长期致力于高分子物理与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涉及高分子物化、农业化学、环境材料和生物学交叉学科。张俐娜开创了一系列崭新的无毒、低成本的“绿色”溶剂,发现NaOH/尿素水溶液冷却到低温可溶解难溶性纤维素、甲壳素甚至聚苯胺。同时,利用低温溶解的纤维素、甲壳素、壳聚糖和聚苯胺溶液通过“绿色”技术构建出一系列新材料,揭示它们优良的性能及其构效关系,并证明它们在生物医学、能源储存、污水处理和纺织制造领域有应用前景。

张俐娜先后主持国家“973”和“86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国际合作和境外合作项目等二十项 。她主编专著15部;在中国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560余篇,其中超过510多篇发表在国际SCI源刊,被他人引用1万次以上;获准专利100余项。

张俐娜曾说:“如果没有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以及对科学的热爱,自己就不可能在化学领域取得这些成就”。是的,对科学的爱,让她独辟蹊径,将毫不起眼的生物材料变废为宝,打开了绿色发展的无限空间;对祖国的爱,让她牢记初心,用自主研发的新式溶剂,改写了科技发展的历史。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祖国花朵,到掌握核心科技的科学家,她用爱走出一条不平凡的人生路。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7JKiVnEBrZ4kL1VizFO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