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云游网
在云南的南部、红河州西南部,有这么一座小城,很特别!是国家首批和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是云南省25个边境县之一,区位相对偏远。
不仅如此,这座小城仅一条主干道,可谓是一条街就是一座城,还没有出租车、没有红绿灯,成为全国唯一。
更为特别的是,在这样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却很重视教育,在脱贫攻坚的同时,斥资2亿元新建了绿春县高级中学,这样一个特别的县城,同时也拥有着得天独厚的美景。
绿春原名“六村”,1958年建县时,周恩来依据境内“青山绿水,四季如春”的特点,亲自定名为绿春,县城海拔1640米,年均气温16.6℃,全年无霜期340天,素有“哈尼山乡”、“山水画廊”、“滇南春城”、“天然氧吧”的美称。可见这个地方真的很美!赶紧跟着小编来了解一下!
【景点推荐】
东仰风情园,位于绿春县城东部,由入口区、广场中心区、广场舞台区、餐饮区、祭祀区、购物区、停车区、哈尼族博物馆8个部分组成,其中哈尼族博物馆是东仰风情园的核心部分,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哈尼族博物馆,馆内设有总馆、迁徙馆、宗教馆、习俗馆、农耕馆、服饰馆、女神馆、艺术文化馆、图书资料馆、茶文化馆、多媒体馆、艺术作品展览馆等12个展馆,收藏了世界哈尼族的生产、生活、宗教、纺织、服饰等2995件(套)珍贵物质遗产。
By 云游网
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哀牢山南延余脉,总面积6505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5.3%,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绿色三角洲”之一。主要保护对象为热带季节雨林、山地雨林、湿性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绿春苏铁、白颊长臂猿、黑长臂猿、印支虎、马来熊等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
宋壁石林溶洞群,在群山层峦之巅屹立的一块块大青石,似百年古木,万年青藤,有的尖峰破天,有的沟壑通洞府,当地人亦称为“石林”。山顶有一年一度的百鸟聚会,凡每年农历八月间夜晚,百鸟从四面八方飞聚山顶,一声声鸟鸣刺破长空,神秘莫测,令人称奇。
By 红河旅游
李仙江热带雨林,是沿李仙江分布的一处原始亚热带河谷雨林,在绿春境内流程达96公里,顺江而下,江水时而水平如镜,时而水流湍急,两岸山水石林相映生辉,热带雨林尽收眼帘。
By 云游网
阿罗欧滨,阿罗欧滨是哈尼人民向往而神秘的原始宗教文化圣地,是叙事长诗《嘟玛简收》中哈尼仙女《嘟玛简收》成仙升天的地方,也是生长遮天大树和诞生哈尼历法的地方。每年农历二月,绿春县城附近的哈尼村寨去阿罗欧滨进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同时阿罗欧滨也被缅甸、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的阿卡人奉为圣山。
By 云游网
二甫边境美丽云海,地处绿春边境最南部,与越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隔江相望,特殊的地理环境,常有蔚为壮观的云海,时常形成一道从异国他乡“越南”冉冉升起的奇特亮丽的“日出景观”,登高而望,二甫云海,连绵千里,二甫日出,神韵万种。
腊姑、桐株德玛梯田景区,腊姑德玛梯田位于绿春东南部,总面积5000余亩,是绿春县面积最大的梯田片区。景区内梯田壮观雄伟,气势磅礴,随着季节的变换而变化的梯田,色彩层出不穷,美不胜收。还可以走进梯田片区的哈尼山寨,感受哈尼支系腊咪、哈欧原始古朴的民风民俗,体验哈尼人的农耕文化。
By 云游网
诺玛阿美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景区占地35.1公顷,区内有一条长2千米、宽12米的商业步行街,有350幢哈尼传统蘑菇式的房子,有哈尼民族传承馆、民族服饰展览馆、博物馆、民族商品交易区、茶楼、民族歌舞表演区。
【特色文化与习俗】
哈尼长街古宴
By 云游网
绿春县世居着哈尼、彝、瑶、傣、拉祜、汉6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8.7%,其中哈尼族人口占87.4%,是全世界哈尼族居住最集中的地方,是哈尼语标准音所在地,也是世界哈尼族原始宗教圣地。
哈尼人把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作为新年的开始,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大年初一,哈尼族叫“干通通”或叫“泽腊和实”,也就是哈尼族传统盛大节日“十月年”。哈尼十月年长街古宴是绿春哈尼民族梯田农耕文化的典型,旨在喜庆已获丰收,预祝来年丰收,祈祷山寨安宁。哈尼长街古宴一般以村寨为单位举办,绿春的哈尼十月年千古宴则以阿罗欧滨文化为核心,按哈尼历法,每年农历十月第一属龙日过大年,历时3至6天,由县城附近的12个哈尼村寨联合举办,一张张精制的蔑桌端上丰盛的美味佳肴,摆到街上形成了一条宏伟壮观的长龙,少则几百桌,多则数千桌。
By 姬祥虎
2004年绿春哈尼族十月年长街古宴设宴席2041桌,全长2147米,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誉为“天下最长的宴席”,列为“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古老的哈尼族“哭嫁”习俗
By 团绿春县委
素有“哈尼山乡”之美誉的绿春县境内居住着19万勤劳勇敢的哈尼人民,在原始生态的生产生活环境中,形成了许多浓郁的民族风情习俗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而哈尼族的男婚女嫁时举行的传统“哭嫁”仪式至今还保留得十分完整。且繁杂的“哭嫁”礼仪,别具一格,其间蕴藏的文化底蕴也很深厚。
By 团绿春县委
自古哈尼族青年一般在冬、春两季才进行婚恋,而且规定苦扎扎(哈尼“六月年”)后方可结婚。哈尼姑娘出嫁日,新娘和情同手足的伙伴们聚集在一亲戚家里,由村里一个慈爱的婶婶作主,由婶婶领唱古老的哭嫁歌,新娘听到牵肠挂肚的哭嫁歌后,对村井、父母、兄弟姐妹和朝夕相处的伙伴的眷恋之情一时涌上心头,泪水朴簌簌地落下来,这时姑娘们围着新娘抱成一团放声哭泣起来。待姑娘们“哭够”了,新娘家的迎亲伙子们掰开密密层层护着新娘的人群来“抢亲”,姑娘们尽力护着新娘不让“抢走”,掰开的人群又围拢,围拢的人群又掰开,一番“折腾”之后新娘被“抢”到娘家酒席前向父母、兄弟作礼节式的哭别,最后由亲兄弟或堂兄背她出寨门。
By 绿春文体广电
哈尼姑娘哭嫁,一半是属于眷恋、惜别的忧伤,一半是履行古规,哈尼人说:“姑娘出嫁不哭,以后的日子不会幸福。”
特别的地方欢迎发现美的你,喜欢的小伙伴可以一去!但要注意的是,由于到达绿春县的交通不是很完善,可自驾或者坐客车,小伙伴们要做好准备。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著者所有,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将马上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