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贞革新:一场兴利除弊的复兴变革,一群投机政客的名利角逐

2019-10-12     宦官趣闻

唐朝从“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此后直至灭亡的150年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一直是影响朝政的两大痼疾,历任统治者为此头痛不已,期间虽多次治理打压,但反反复复,都以失败告终。

唐顺宗永贞年间,为加强中央集权,挽救日益衰弱的大唐王朝,唐顺宗和他的亲信开展了一次以削弱藩镇势力、抑制宦官专权、革除政治积弊为主要目的的复兴变革运动,史称“永贞革新”。在反对派的猛烈反扑下,改革只进行了5个月,就以皇帝提前逊位、改革派被贬流放而残遭失败。

这次革新运动虽然历时较短,但因为这场改革是中晚唐第一场针对性强、兴利除弊的变革运动,且牵扯到当时的一些文学名人,并对唐朝中后期的政局、走向产生了较大影响而倍受后世关注。

安史之乱形象图

上千年来,人们对这场改革的态度褒贬不一,特别是对改革的性质、参与改革的人物评价、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影响,是非争议不断。

比如,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王夫之称赞永贞革新“革德宗末年之乱政,以快人心,清国纪,亦云善矣。”

而同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韩愈称这次改革是革新党派“小人乘时偷国柄”,极力诋毁这次改革。

对于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二王八司马”(王叔文、王伾、韦执谊、刘禹锡、柳宗元等十人),有人称其为政治家,有人称其为“邪名古今”“逐臭市利”的投机权贵。

永贞革新为什么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评价?通过分析这场政治变革发起的历史背景和改革成效、失败原因,可以大体了解它为什么会从一场兴利除弊的革新运动,变成了一群投机政客的名利角逐。

柳完元

一、永贞革新是一场兴利除弊、顺应形势要求的政治变革

唐朝从安史之乱后,内忧外患一直不断。内部,宦官专权干政,严重削弱了皇权;外部,藩镇势力逐渐形成、不断坐大,对国家稳定构成威胁。

唐顺宗即位前,做了26年太子。其父唐德宗李适在位后期,国家面临内忧外患:

藩镇势力逐渐坐大,暗流涌动,对国家稳定构成威胁。唐顺宗做太子期间,因为藩镇叛乱,多次跟随父亲唐德宗李适外逃避乱、平叛,深知藩镇势力的危害。德宗前期曾大力削藩,但后来随着吐蕃的入侵,又需要藩镇势力抵御,于是对藩镇开始姑息,导致藩镇势力不断壮大。

宦官专权干政,严重削弱了皇权。唐德宗在平定藩镇作乱中,开始不信任朝臣,转而宠信宦官,开了宦官掌典禁军的制度先河。宦官把持禁军后,地位越来越高,开始参与朝政,干权乱政,导致皇权衰弱。

德宗后期朝政腐败、政风日下,导致民怨日深。李适执政初期,政治清明,任贤用能,国家一度出现复兴迹象。但后期热衷敛财,加重赋税,且宠信宦官、奸臣,致使贪腐成风,朝政混暗。

比如,当时的宫市、五坊(皇宫内的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宦官,经常借为皇宫采办物品、捕捉贡奉鸟雀为名,在街市上公开抢掠、讹诈,强索强取,百姓苦不堪言。“五坊小儿张捕鸟雀于闾里者,皆为暴横以取人钱物”(《资治通鉴》)

安史之乱形象图

地方官吏除了上交赋税,还要额外向皇宫进奉钱物,有的每月进贡一次,称为月进,有的每日进奉一次,称为日进。官吏们以进奉为名,大肆搜刮民财,贪污受贿,政风腐败。

对朝廷面临的这些弊政,唐顺宗即位前就有所了解。做太子时,曾建议德宗罢奸佞,任贤能,颇受好评。韩愈称其“顺宗在东宫二十年,天下阴受其赐。”

唐顺宗“慈孝宽大,仁而善断。”(《旧唐书》)做太子期间,他就和宠信的两个东宫侍读王叔文、王伾经常谈论时政,并聚拢了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远、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等一班官员,议论民间疾苦和政治积弊,

即位后,准备充分、很想有一番作为的唐顺宗,很快就任命王叔文为起居舍人、充翰林学士,王伾为左散骑常侍、充翰林学士,韦执谊为宰相,柳宗远、刘禹锡等东宫集团成员全部提拔,形成以“二王刘柳”和韦执谊等为核心的革新党派,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罢除宫市和五坊小儿,不许宦官假借皇宫之名外出采购;

取消官吏向皇帝进奉,下令禁止正税之外再征苛捐杂税;免除百姓所欠的各种租赋、钱粮;

罢免宫廷医工、相工、占星等冗官42人;释放后宫宫女300人及教坊女妓600人,节省财政支出。

贬谪贪污残忍、民愤极大的京兆尹李实,为无辜被贬的正直之臣陆贽、阳城平反。

任命右金吾卫大将军范希朝为右神策统军,充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兵马使,韩泰为行军司马,意图收回宦官军权;

拒绝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要求兼管剑南三川的要求,抑制藩镇势力。

唐德宗和唐顺宗

二、永贞革新是一场朝廷失控、被投机政客变成名利角逐的失败改革

从改革内容看,永贞革新直指腐败政风、宦官专权、藩镇势力等朝政痼疾,无疑是利国利民、兴利除弊的变革良药。但改革仅仅推进了不到五个月,就在反对势力的反扑下,中途夭折,最后,唐顺宗被迫下诏逊位太子李纯,历时146天的永贞革新正式失败。

参与改革的首要人物“二王”——王叔文遭贬后被赐死、王伾被贬后病死;韦执谊、柳宗远、刘禹锡等八名核心骨干,皆被贬为边地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贞革新的失败,原因多多,如顺宗病重、难以提供足够支持;反对派的阻力;时弊积重难返,等等。其中,革新派能力不足、私心太重、过于急进是导致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

面对改革阻力,革新派能力不足,缺乏应对策略。改革,难免会触及不同阶层的利益,遇到困难和阻力。永贞革新涉及削弱藩镇势力、抑制宦官专权等朝政痼疾,自然不会一帆风顺。

以“二王”为首的革新派虽然筹谋已久,但受政治眼光、自身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没有充分预计到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也没有相应的应对预案,致使改革遇到阻力时,束手无策。

比如,在计划收回禁军兵权时,虽然任命了革新派人物范希朝和韩泰接管禁军,但各禁军首领在当权宦官的授意下,拒不交出兵权。范希朝和韩泰到任时,将领连面都不朝,王叔文却无计可施。“范希朝至奉天,诸边将避而不见。韩泰白叔文,计无所出”。(《顺宗实录》)收不回宦官的军权,抑制宦官专权就是一句空话。

唐朝藩镇势力不断壮大

革新派贪图权势,借改革之机贪财图势,将改革变成了名利角逐场。永贞革新的发起者虽然是唐顺宗,但顺宗即位前已经患中风,口不能言。只能委托王叔文、王伾为首的东宫集团核心骨干——“二王八司马”。

但这些骨干中,良莠不齐,特别是“二王”,既没有真才实学,又品质低下。史载,王叔文出身一般,略知诗书,喜欢谈论治国方略,因棋艺精湛得任太子侍读。“以棋待诏,粗知书,好言理道。德宗令直东宫。”(《旧唐书》) “叔文贱时,每言钱谷为国大本,将可以盈缩兵赋。可操柄市士。”《新唐书》——还没得势时,他就非常看重钱财。顺宗任太子时,名臣韦就曾上书顺宗:“叔文奸佞之徒,侮弄朝政,姿其胸臆,坐致倾危。伏望殿下斥逐群小,委任贤良。”(《资治通鉴》)由此可见,其人声望低下。

而另一重要人物王伾也是低下出身,以善于书法而被安排为太子侍读,受到顺宗宠信。

由于深得顺宗信任、倚重,顺宗即位后,迅速成为权势熏天的权势新贵,手握革新大权后,更是小人得志,不可一世,其私心逐渐暴露。

唐顺宗像

他们当权后,把改革当成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随意提拔自己的亲信家人,亲近之人只要有人说“谁可以做某某官,不过一两天就会得到任命。“二王八司马”等革新派人员的门前,送礼求官的骆绎不绝。特别是“二王”门前,有的为了求见,夜晚都得花一千钱住在附近,才能排上号。

史载“其党或言曰:某可为某官,不出一二日,辄已得之。于是叔文及其党十余家之门,昼夜车如马市。”(《资治通鉴》)

王伾贪财受贿,更是到了变态的地步,他专门做了一个大箱子装钱,钱箱只留一口,只能进不能出,夜里夫妻二人直接睡在上面。

他们还整天聚在一起,互相吹捧,互称对方是伊尹、周公、管仲、诸葛亮。

革新派的轻狂傲慢、专横弄权、贪财逐利,令正直朝臣无不鄙视,大大损毁了自身形象,也为改革的推进带来了压力。宰相贾耽,历经三朝,时人称为淳德君子。他看不惯王叔文之流小人得志,就告病辞职,另一位宰相郑珣瑜也称病回家,以表示不愿同意合污。他们本是中间派,他们的归隐,使本就名望不足的革新派失去了争取中间派支持的机会,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改革的阻力。

革新派动作过激,产生内讧,加快了革新运动的失败。革新集团贪财图势,自损形象,不但令中间派避之甚远,连他们的同党都觉得看不下去,于是内部开始分化,逐渐产生内讧。

韦执谊被贬病死海南

韦执谊是出身、名望最高的革新派成员。改革之初,对王叔文的安排部署言听计从。但随着革新派专权跋扈、声望日下,就有意无意地与革新派保持距离。对一些事情的处理,开始提出不同意见。

比如,官员羊士谔看不惯王叔文的姿意专横,就公开指责。王叔文大怒,马上让人逮捕羊士谔,并扬言处斩。韦执谊劝阻,王叔文又大骂韦执谊,甚至扬言连韦执谊一块处斩,使革新派内部逐渐分裂。

革新派在改革中,不顾实际,急于求成,导致树敌过多。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曾托刘辟求取掌管剑南三川,话说得很委婉,王叔文听后当即要处斩刘辟,吓得刘辟落荒而逃。

后来,当权宦官俱文珍联合韦皋等地方节度使,以顺宗体弱、过于劳累为由,共同奏请顺宗早立太子,分担朝政,以图抑制王叔文等人的权力。但王叔文贪图权势,担心立太子后会受到制约,就极力反对。

王叔文等革新派人物

顺宗自知身体越来越差,也有册立太子之意。王叔文的反对,令他不满,于是开始逐渐冷落王叔文,并迅速立其子李纯为太子。其后不久,俱文珍又假传诏令,免除了王叔文的翰林学士职务,使其不能进入宫禁参与机要。“内官俱文珍恶其弄权,乃削去学士之职。”(《旧唐书》)后经王伾一再请求,才允许其三五日入朝一次。

此时,其母亲去世,自知大势已去的王叔文不得不辞职服丧。为了彻底打击革新派,时隔不久,宦官与藩镇又联合施压“请权令皇太子亲监庶政”,公元805年七月,即位仅半年的顺宗被迫令太子监国。八月,顺宗禅位,太子李纯即位,是为宪宗。

宪宗即位,有拥立之功的宦官集团马上对革新派展开清算。“二王”同时被贬,其他八人均贬为边地司马,轰轰烈烈、历时146天的永贞革新以失败告终。

三、永贞革新是一场弊大于利、对中晚唐政局产生深远影响的改革

永贞革新是唐朝中后期第一次针对藩镇势力和宦官专权的政治改革,虽然其针对性强,切中时弊,理论上利国利民,但由于改革者的操作不当,致使改革昙花一现、半途而废,成效大打折扣。

唐朝宦官形象

后世对这次改革非议颇多,总体上呈现前贬后褒之势。特别是自明末清初以来,对改革的赞扬占了主流。但结合当时和其后对唐朝政局的影响,这是一场主观良好、成效有限的极为失败的政治变革,某种程度上看,弊大于利——

其一,藩镇势力更加猖獗。改革之初,藩镇势力虽然坐大,但并没有公开割据,名义上还是服从朝廷。但革新派对藩镇的打压,不但没有动摇藩镇势力的根基,反而加剧了朝廷和藩镇的矛盾。宪宗即位不久,西川节度使刘辟就公开反叛。几年后,淮西节度使、淄青节度使也先后反叛。宪宗李纯重用贤良,才将叛乱平定。

其二,宦官干政更为猛烈。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因为拥立宪有功,更加骄横跋扈。不但继续掌管禁军,而且广泛参与朝政,甚至把持皇帝废立。宪宗以后直至唐亡,有两个皇帝死于宦官之手,八个皇帝由宦官废立。以打击宦官权势为重要目的的永贞革新,反而把宦官集团推上了权力顶峰。

其三,朋党之争更加激化。顺宗朝以前,朝廷中就有朋党之分,但并没有表面化、公开化。永贞革新期间,王叔文为首的寒族新晋权贵,结党营私,互相唱和响应,提拔亲信同僚,打压官僚士族集团,使寒族集团与士族官僚集团的矛盾更加尖锐激化,朋党之争正式形成,并愈演愈烈,延续到宪宗时期,更是爆发了长达四十年的牛李党争,严重影响了朝政。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7HkFwW0BMH2_cNUgyRD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