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典】体会宋词中传统文化的魅力

2020-04-09     人民出版社

文化自信从哪里来?首先来自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深厚文化家底。别的不说,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等,中国文艺星河灿烂,创造力之强大、成就之辉煌,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领风骚。


今天,让我们走进宋词。


作品简介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


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1330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

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根据文体特征,又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为两段,称双调;有的分成了三段或四段,则称三迭或四迭。


词又有词牌,如《虞美人》《西江月》《念奴娇》等,有的是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有的是取词作中的几个字,有的是根据某一历史典故,还有的则是名家自取而成。

宋代词人创作风格各异,主要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流派。豪放派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宏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主要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主要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


经典语录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习经典》】


【学习经典】体会宋词中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79QFYHEBiuFnsJQVkT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