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今年“最红歌”诞生记

2019-10-16   黑龙江广播电视报

要说今年哪一首歌曲最火,肯定非《我和我的祖国》莫属,在新中国七十华诞的日子里,国人被这首歌时刻围绕着,甚至已经达到了听到其中一句歌词,马上就会接出下一句的“条件反射”状态——“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的确,这首创作于1985年的爱国歌曲今年频频亮相,晚会压轴、专题纪录片、明星集结MV、同名电影、全国各地“快闪”、国庆主题征文……甚至徒步大赛,都被直接冠以这首歌名,再加上歌坛“天后”王菲等明星、网红争相翻唱,使得这股《我和我的祖国》“热”成了2019年影响力最大的文化现象,激起了一波又一波澎湃汹涌的爱国主义热潮。

《我和我的祖国》火遍全国

由张藜作词,秦咏诚作曲的《我和我的祖国》频频登上热搜,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眼前。先是今年春节,台湾著名流行音乐家、《一剪梅》作者陈彼得和一群九零后在成都宽窄巷子搞了一次快闪活动,开始把这首歌推向红火之路。很快,各种版本、不同语言唱响了这首爱国歌曲,无论李谷一、廖昌永,还是韩红、王菲,无论是汉语版、英语版,还是少数民族语版,都有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但万变不离其宗,爱国情怀是相同的。朋友圈有人这样写到:这些日子只要一闭眼,脑海里萦绕的都是“我和我的祖国”,报告会、舞蹈大赛、文艺汇演、主题摄影展、千人合唱、全民颂读、快闪、演讲比赛、青春MV、美术作品展、航拍、徒步……每一个活动都在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冠名。新闻标题里的每一个“我”都在闪耀着朴素的爱国真情,而“我”就是中国故事里的主角。无论白领还是蓝领,无论明星、网红还是路人甲,无论学生还是幼儿园孩子,东西南北中、一二三四线,三教九流各行各业,每个“我”都自然而然地汇入这股潮流,一起参与庆祝新中国的生日。

黄河公园业余合唱团的宋先生对本报记者说,这首歌曲虽然创作于三十多年前,现在听起来仍然比许多时尚歌曲都动听、前卫。我们这些中老年朋友都是听着这首歌与伟大祖国共同成长的,这首歌带给我们这一代人奋斗和温暖的集体记忆。我坚信,这首歌会一直传唱下去,新中国成立80年、90年、100年……

爱国主义歌曲这么多,为什么唯独这首歌地位如此“尊崇”?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音乐会以“我和我的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华诞”为主题,这场演出的压轴曲目,正是《我和我的祖国》。对于这个问题,三位主唱有相似的看法。“这首曲子是圆舞曲风格,节奏欢快、朗朗上口,大合唱的效果很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魏松从专业角度解读这首歌的魅力。“这首歌的群众基础非常好,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献唱真是太合适了。这首歌里有着由衷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如此解读。而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方琼则说,“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这首歌,是因为这首歌与时代的节奏相契合。这首歌唱出了我们的信心、我们的希望。”而音乐会特邀嘉宾、《红旗颂》曲作者吕其明更是直言:“这首歌为什么能红到现在?我的见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民的心声。”一首音乐作品,只有能“唱出人民的心声”“唱到人们的心坎里”,才能引发大家的强烈共鸣,才能火遍全国。《我和我的祖国》质朴而深情的歌词、柔和而舒展的旋律,着实有着极大的魅力。如此直抒胸臆地对祖国由衷赞美,怎能不让人热泪盈眶?怎能不引起全体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侨、台港澳同胞的共鸣?

市民王先生对本报记者说,这首歌曲脍炙人口,有很多情怀,很多感情,很多意味。爱国主义歌曲在不同时代的流行,也能代表中国人心态的变化,我认为中国人的心路历程经历了几个阶段:《义勇军进行曲》代表了屈辱和抗争,《我的祖国》代表了热爱和奋斗,《歌唱祖国》代表了骄傲和自尊,到了《我和我的祖国》,则代表了自信和平和。

《我和我的祖国》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诉说了“我和祖国”息息相连、一刻也不能分离的心情。作者运用了两个具象化的比喻:其一“我和我的祖国”是子女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其二“我的祖国和我”是大海与浪花之间的关系。前者抒发的是母与子眷眷与拳拳之情,后者感受的是大海与浪花的依托与忧乐之据。不说旋律,单读歌词,就比现在99%的歌曲都要好,读完《我和我的祖国》的歌词,再去读现在的大多数流行歌曲的歌词,你就会发觉现在的歌词根本没几首是真正用心在写的。走没走心,终究会被大众识别出来。

真情流出的一首赞歌

《我和我的祖国》是由沈阳音乐学院老院长秦咏诚和老教师张藜作曲作词,因此,这首歌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该音乐学院的“镇院之宝”,这首歌从严肃音乐舞台流传到大街小巷,时间用了35年。如果从旋律算起,却用了57个年头。写歌一般是先有词后谱曲,但实际上国内外很多经典名歌,都是先有曲后填词的。而这种填词对于词作者来说,创作难度更大一些,挑战性也更强,要有深厚的思想文化修养及对音乐的良好感觉和把握。《我和我的祖国》就是这样的一首填词作品。曲作者是著名作曲家秦咏诚,代表作品有《我为祖国献石油》《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词作者是著名词作家张藜,他的作品更多,更加耳熟能详,《红太阳照边疆》《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鼓浪屿之波》《亚洲雄风》《篱笆墙的影子》等。两人也颇有渊源,他们都是辽宁省大连人,年龄相差一岁,还是小时候的玩伴,又是沈阳音乐学院(当时叫东北鲁迅文艺学院、东北音乐专科学校)的同学,一个学文学,一个搞作曲。毕业后,张藜去了北京,秦咏诚则留在了沈阳,两人在专业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我和我的祖国》则是这两位音乐才子创作轨迹中碰撞出的最强火花。令人惋惜的是,两人相继于2015年和2016年离世。

1962年,秦咏诚创作出小提琴曲《海滨音诗》,主旨是抒发对家乡大连的思念,风靡一时。1985年,张藜给《海滨音诗》填上了词,成了一首歌曲,起名叫《太阳与月亮》。但器乐曲不是每首都适合填词成为声乐曲,每到转调的地方,演唱者就容易跑调。张藜说,你能不能再写一个曲子,类似的,还要八六拍的,但旋律要反着来,不能上行,要下行。秦咏诚说可以。张藜拿到曲子后,揣在兜里,反复吟唱,一揣就是半年。一次张藜去广西出差,在招待所一早起来,推开窗,探头远望,一轮旭日缓缓升起,把对面的山川映照得如诗如画,美景一下打开了他的灵感。联想到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尽管曲曲折折,但毕竟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对照此情此景,就在推开窗户的一刹那,张藜脱口而出:“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感觉找到了!他一鼓作气又写下了“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我最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 当天晚上,张藜在联谊会上第一次朗诵这首词,一出口,自己的眼圈马上红了!

李谷一迅速唱红这首歌

歌曲写好后,两位大师都非常兴奋,觉得一定会是一首好作品。但好作品还需要好歌手来演唱,因为二度创作也很重要。也就是在这一年的秋天,由秦咏诚推荐,张藜结识了当时最炙手可热的歌唱家李谷一,他的执著、他炽热的歌词立刻打动了李谷一。从这以后,李谷一接连唱了张藜的十几首作品,其中《我和我的祖国》更是迅速唱红了大江南北。

对于李谷一来说,自这首歌诞生以来,她在海内外不知道演唱过多少遍,直到现在她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拿到这首歌的心情:“特别兴奋!她反复念着歌名,感觉既新鲜又感动。在她的记忆里,之前歌唱祖国的歌曲都注重强调“祖国”这个主体,像《歌唱祖国》和《我的祖国》。“但《我和我的祖国》是两个主体,强调个人和祖国的关系,更感人的是,它把我和祖国的关系比作孩子和母亲,比作浪花和大海。”歌词中“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这一句最打动她,在她看来,这种个人与祖国息息相关的情感,尤为动人。

“这首歌诞生在改革开放之后,反映了改革开放之初的思想解放。”不仅歌曲的名字让李谷一激动,歌曲的旋律也让她感觉很兴奋。李谷一说,此前歌唱祖国的歌曲旋律通常四平八稳,四三拍的歌曲很少,更别提像《我和我的祖国》这种欢快的八六、八九拍了。“《我和我的祖国》节拍更像华尔兹,过去不太会用来表现主旋律歌曲。”

《我和我的祖国》是张藜的“厚积薄发”,更是他真情实感的迸发。他调动了半生的积累和沉淀,娴熟运用比拟修辞和韵律节奏,连续使用多个喻体,将最深沉的感情变成了最华彩的词章。再配上秦咏诚大气、舒展、悠扬的旋律,直击人们的心灵……李谷一拿到这份心血之作后,以卓越艺术家特有的慧眼看好这部作品,肯定地说:“《我和我的祖国》一定能流传出去!”果然,这首歌一唱就是30多年,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历久弥新…… 本报记者 毕嘉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