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文学院探寻灌阳桂剧文化振兴之旅 —文化馆专访

2023-09-04     驻马店广视网

原标题:浙江大学文学院探寻灌阳桂剧文化振兴之旅 —文化馆专访

结合学院特色,浙江大学文学院本次实践以“行走壮美中国,聚焦广袤乡村,探问文化故事,赋能乡村振兴”为宗旨,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文化振兴案例,实地调研,感受乡土中国的独特魅力;以一县一市的“三农”发展新局面为背景,从田间地头到农民心头,反映乡村文化发展、乡民精神风貌以及乡村综合治理的点点滴滴。

本项目将以四个小分队(浙江省内、西南线、北方线、川渝线)的形式开展,每个小分队沿着一条路线,选取标志性地点,赴当地乡村、开展为期10天左右的社会实践。

桂剧位列中国十大剧种之一,而灌阳则是桂剧的发源地与发祥地;在灌阳县所辖各乡村中,桂剧始终与文化振兴紧密相连。于是,8月7日,浙江大学文学院“乡村里的文化中国”社会实践团西南线小分队来到桂林市灌阳县文化馆,将其作为灌阳之旅的第一站,对唐广苏、谢良斌两位老师以及粟伟、张亚明两位副馆长进行采访,从县文化馆领导统筹的角度探寻乡村桂剧文化现状。

图:同学们在和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交流

一、桂剧传统 扎根深厚

“文化振兴必须与乡村特色紧密相连”,两位老师如是说到。那么,桂剧是如何扎根灌阳,成为乡村文化不可割舍的一部分的呢?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提到灌阳,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桂剧改革第一人—唐景崧。但灌阳与桂剧的渊源绝不仅局限于唐景崧一人。对此,老师们从灌阳的地理位置入手,为我们讲述了桂剧在灌阳传承的历史之深厚。

灌阳属桂北地区,位于湘楚文化的交界点,与湖南文化交流颇多。于是,桂剧便与湖南祁剧融合发展,在唱腔、表演模式上颇为相似。对此两位老师回忆道,“要是祁剧舞台上缺了哪个角色,桂剧的演员甚至可以直接补上”。直到唐景崧的出现,开启了桂剧系统独立、自成一脉的历史。他从培养演员、写剧本、演出每一个环节入手,从头开始培养桂剧,使得桂剧得到了系统性发展,从祁剧中独立开来,对桂剧剧种的确立起到了巨大作用。

灌阳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唐景崧的出现使桂剧在灌阳深深扎下了根,“它并不是一个过时的剧种,而是大家喜闻乐见的、爱看的东西”,老师总结道。

二、深入基层 多管齐下

“七十年代每个村都有文化室表演桂剧,加起来有两百多个嘞!到了晚上,年轻人就去文化室唱唱跳跳,没有什么钱拿,大家都很热情!”一位老师这样回忆道,言语中充满激动与自豪;话锋一转,“现在啊,一个县都只有零星几个业余的桂剧团在活动了”。

今昔落寞的对比,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快速发展,桂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无法逃脱逐渐衰落的命运--出现了人才断层、剧本老旧、观众流失等等问题。为此,在政府牵头支持下,灌阳县文化馆一直在为乡村桂剧文化振兴努力着。

“演出的生命力来自于观众”,两位老师深知此理。为再次唤起民众们对于桂剧的热情,文化馆深入基层,从学校、广场舞群体着手,来提高人们对桂剧的熟悉度与喜爱度。一方面,开展“桂剧进校园”活动,演员在学校里立马教、立马演,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举办桂剧广场舞比赛。因势利导,利用民众对广场舞的热爱,将桂剧元素编排进广场舞;再利用每年二月初八,灌阳“农具节”的热闹氛围,在开幕仪式上由各个广场舞队伍跳同一支桂剧广场舞进行评奖。这些活动反响都十分良好,起到了动员全县学习桂剧的作用。

而在演员培养上,文化馆开办了种类丰富的培训班,从二胡等乐器到朗诵、身段等等。这些培训班都是免费开放,旨在能够引导一些人进入桂剧表演领域,成为桂剧的传承人。

图:灌阳县文化馆

灌阳的桂剧振 兴之路,其实映射着全国所有 传统戏曲在乡村的发展现状 ,甚至反映着所有 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面临的发展问题。中国拥有着几千年的 乡土历史文化 ,绝大多数的文化遗产都是扎根于乡村,生长于民间。因而,乡村文化振兴也必然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灌阳县对于桂剧的传承振兴是一个 典型案例 ,其中, 既有走基层路线的成果,也有体制设置上的缺陷 ;这对于其他乡村的文化振兴无疑是一份可以吸取的经验。

“历史上的文化精华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延续了一段时间,是给当今社会指明前进方向的宝贵财富。”桂剧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应在乡村文化振兴上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74bfc51ae7e4da39dc215d5736401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