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丝路打交道的人》如何讲述有温度的丝路故事?

2022-04-27     影视前哨

原标题:《与丝路打交道的人》如何讲述有温度的丝路故事?

导读:“有人守望着,就成为了时间的刻度。”有人记录着,悠悠丝路上的故事将不再孤独。别具匠心地将镜头对准不同岗位上的文化工作者,这部纪录片不仅让丝路故事更加鲜活,也映照出关于初心与坚守的时代回答。

文 | 霓星

“择一事终一生,这是我们的职责。”

伴随着朴实而坚定的声音,芒果TV自制纪录片《与丝路打交道的人》拉开序幕。当我们跟随屏幕上的影像,把时光轴拉回到1927年,在中国考古的襁褓岁月里,黄文弼毅然踏上对茫茫西北的发现之旅。

“有人说,只有当你走过交河故城的断壁残垣,行经屡遭劫掠的阿斯塔那古墓群,站在克孜尔千佛洞空荡到泪奔的洞穴中,才能理解黄文弼的全部意义。”这位唯一的中方考古学者以何种心情从书斋走向田野?作为“中国西北考古第一人”的他,又是怎样开拓了新疆考古事业?解说词一气呵成地将黄文弼心中深厚的情怀和嵌入祖国西部的足迹全然袒露。而直到今天,中国的丝绸之路考古事业仍在继续,一代代工作者身体力行,为丝路考古丰富着东方视角。

《与丝路打交道的人》于4月20日起每周三10点在芒果TV独播,该片以“田野考古、守护、传承、研究、传播”为主题,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刻画真实且丰满的人物形象。描摹出老一辈文化工作者的坚守,诠释出新时代年轻人的匠心。在此基础上,真实细腻的笔触让丝路的璀璨光芒更加熠熠生辉,也在影像纪录中一步步补充描绘着丝路故事的精神图谱,带来更多关于坚守与传承、平凡与伟大、使命与担当的新注解。

守:

深耕与专精的平凡之人

何为“最不凡的平凡人”?

跟随公安民警的视角窥见百态民生,在边防军人的眼中感受家国情怀,追寻消防员的足迹看到用热血托举生命的救援……近年来,来自各行各业的榜样力量逐渐成为影视、纪录片内容行业的焦点,在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的助推下受到广泛关注,相关内容创新的题材也开始涌现。的确,在这个和平年代有着无数“最可爱的人”,而芒果TV此次选择另辟蹊径,瞄准具有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的丝路文化、考古相关新时代文化工作者,见微知着地记录着他们的坚韧生活与丝路故事。

1979年,中日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中出现伊弟利斯第一次进入罗布泊的身影。二十年后,他重返罗布沙漠中的小河墓地,发掘出距今约三千五百年的“小河公主”。如今已经年近古稀的他仍坚持奔走在沙漠一线,和年轻的文物保护志愿者们一起寻找黄沙之下的新发现。《与丝路打交道的人》首集便讲述了伊弟利斯将生命中的五十余载奉献给沙漠的故事。伊弟利斯说,用汽油桶洗干净装水、吃药膏的日子是苦的,但“只要有新的发现就一起都忘了”。

和伊弟利斯一样坚守在丝路上的,还有2005年就在条件艰苦的金塔寺石窟担任文物管理员的刘国虎。在祁连山盛景之中,刘国虎数年如一日地守护着金塔寺。提及他守护的“宝贝”,刘国虎神采飞扬。“有时候看着石窟墙壁的凿印,我就感觉能听到千百年来工匠在那里施工的叮叮当当,感觉一千六百年了仿佛就是昨天的事。”刘国虎说道。“我愿意一辈子守护在金塔寺石窟里。”

1999年毕业后就主动申请来到新疆的郭物、2011年起扎根在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的“80后”胡兴军、1990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乌力吉苏木文体中心的铁木尔萨那……这些文化工作者让文物“复活”,让文化“说话”,而被故事吸引来的他们如今也都有了自己的故事。

至于节目的逻辑和框架的架构,《与丝路打交道的人》按照田野考古者、守护者、传承者、研究者、传播者,将节目分为10集。以文物发掘、保护和研究的脉络为线索,这档纪录片从别样角度刻画出鲜活的丝路故事,而在此之中,这些在自己领域内深耕了数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平凡身影正是推动文化传承的力量。

破:

光影间升格纪实影像的现代式表达

从日落后天空的泛蓝到浩瀚无垠的星空,从驼铃旁点燃的篝火到路途中的灵动和生气,以及跳动的火焰中正在书写着什么的男人……在第一集开篇,精彩的动画便将古丝路的夜描摹得生动淋漓。这是1927年的一个夜晚,是中国考古尚未成熟的岁月,也是黄文弼用青春豪情探秘丝路的开始。

借由情节生动的动画剧情,平面的文字瞬间变成了立体的人物造型,复杂的情节也通过具象的画面演绎出来。《与丝路打交道的人》给受众的第一观感,便是数字技术带来的独特视听体验。在弹幕上,网友们纷纷留言表示,“超爱这种形式”、“跨越时空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

数字时代的文艺创作应当跟上艺术观念和审美追求前进的步伐。这一点贯穿在《与丝路打交道的人》整部纪录片的影像创作中,也在最终成片中得以呈现。

当画面从沙漠转向黑色背景的室内,伊弟利斯开始了一场与自我的对话。面对着来自自己的提问,他也说出了沙漠考古五十多年来的遗憾,因为常年在外工作没能赶上见父亲的最后一面。而当画面里的老人离开,场景中只剩下空荡荡的两把座椅。观众们被这个镜头深深触动,也有网友将这场对话解读为伊弟利斯与父亲的一次交流。

除了数字技术赋能的影像创作和精致打磨的解说词外,《与丝路打交道的人》中每一处背景音乐的运用也都恰到好处,增强了情感的渲染力,也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观感。与此同时,1980版纪录片《丝绸之路》和2005版纪录片《新丝绸之路》等资料的运用,也让纪录片完美实现文本、画面与声音的多维融合,让丝路上的历史真正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在此意义上,《与丝路打交道的人》贡献出对于历史文化题材表达的新思考,在年轻化的传播语态方面做出了有效和积极的探索。用现代式的表达解读传统文化故事,全新的阐释方式无疑能够让纪录片迸发出更具持续价值的生命力。

传:

古今连结中的中国文化与民族精神

驼铃悠悠的丝绸之路曾见证了东西文明的交融,如今“一带一路”倡议让绵延千年的友好交流凝聚成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力。丝路架起的是民心相通之桥,也承载着传承千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节目播出后的出色表现也回应了这一期待。截止发稿前,节目#四千年前的美女有多美# #看62岁长城守护者的日记泪目了# #纪录片与丝路打交道的人#等多个话题引发全网热议。全端热搜超24次,最高登微博热搜TOP1。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扶持项目,《与丝路打交道的人》秉持精神内核,创新艺术表达,映照出一幅跨越古今的恢弘丝路图景。从凉州乐舞到中国传统壁画技艺,从石窟寺考古到佛教艺术,丝绸之路沿线民族交往的景象和千年文脉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记录,流淌着的中国文化与民族精神也得以映照。

丝绸之路是从古至今的传承,而这些丝路上的文化工作者们也是薪火相传地坚守在岗位上,守护着丝路事业。

付泓扎根民间多年,将西凉乐舞技艺传递给当地百姓,一支来自民间的舞团就此诞生。他说“前路并不明朗,但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做。”2008年,凉州攻鼓子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鲜为人知到今日气象,西凉乐舞被搬上艺术舞台,被当地百姓熟知,都离不开像付泓这类人的坚守。而也正是在众人的努力下,攻鼓子的脸谱、服饰、动作、阵型和鼓乐节奏等都经过了多次进化和提升。

在丝路的另一处,“90后”余腾飞研究生毕业后就来到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他和段朝玮、丹妮娅等青年文物修复师共同致力于完成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纸质文书保护修复项目。“青春献给文保,成果分享大众,文物属于国家。”他和课题组的同事们用青春的匠心打开尘封的历史,至今已完成百余件文书的修复。

他们是丝路上的普通人,却有着最不凡的故事,用青春和一生践行着对考古挖掘和文物保护事业的热忱。《与丝路打交道的人》将目光投向这些丝路上的文化工作者,展现他们平凡身影中的不凡能量,这无疑对屏幕前各行各业的人们形成一种正向激励。

时光流转中,丝路上的神奇故事口口相传,传承下来的更是故事背后的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品格。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7417c0bc5401cf827769a82a2ff3a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