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6月15日,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当地时间周三公布最新利率决议,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75个基点至1.50%-1.75%区间,加息幅度为1994年以来最大。
说句实话,从这么一段描述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次美联储动作之大,多少让人有些意外。正因如此,市场上充满了议论和想象空间。
那么,作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央行,美联储究竟是如何决定加息还是降息,加多少降多少的呢?
我们先从其制度架构和决议流程上看。
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折扣贷款窗口和储备金率三个。其中公开市场操作是目前最常用和最重要的工具,也是对市场和宏观经济影响最为广泛的工具
正因如此,公开市场会议(人们更习惯将其称之为议息会议)是美联储最受瞩目的政策活动。
这个会议的参与者为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成员,包括华盛顿联邦储备局的7位执行委员加上5个联邦储备银行主席。
华盛顿联邦储备局的7个人相对比较稳定,因为他们虽然由总统提名,但是最终任命却是由国会。而且一旦成功上任,必须要国会三分之二以上的人通过才能罢免。
剩下的5个席位则由12位联邦储备银行主席共同分享,确切得说是由11位地方联储主席轮流分享4个投票权,一期一年。因为,有一个投票席位是固定给纽约联储主席的。
那么,剩下的11个人怎么轮流呢?具体安排如下:
一票由波士顿、费城、里士满联储主席轮流投;
一票由克利夫兰和芝加哥联储主席轮流投票;
一票由亚特兰大、圣路易斯、达拉斯联储主席轮流投;
最后一票由明尼阿波利斯、堪萨斯城、旧金山联储主席轮流投。
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就算是轮流来,每个地方联储主席获得的投票机会都是不平等的——克利夫兰和芝加哥联储主席每两年就可以担任公开市场委员会投票委员,而其他联邦储备银行主席每三年轮一次。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由地方联储所在地的重要性和历史因素决定。
这就是为什么纽约联储总能够雷打不动地拥有一个投票席位——一方面是由于纽约是美国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初美联储成立时的设计者全部都是来自华尔街的金融家们。
同样的道理,在当初要搞公开市场会议和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时候,克利夫兰和芝加哥在美联储成立时是美国制造业重心,在经济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后来这两个地方在美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下降,但是这个传统还是保留了下来。
继续说回加息会议,这会议正常来说每年会开8次例会,具体会议日期在美联储网站上会至少提前一年公布。除非有像致命流行病之类的特殊事件,不然所有应该出席的12名委员会投票人员必须现场出席,若极个别情况不能来到现场,会按照程序选择替补成员代替。比如6月15日的这次议息会议中,Patrick Harker便是以替补成员的身份进行表决。
值得一提的是,每次会议不只是要求需要投票权的委员参加,原则上是全部的华盛顿联邦储备局的7位执行委员和12位联邦储备银行主席悉数到位。那些没有投票权的地方联储主席,仍然可以在会议上参加讨论和发言,阐述自己对货币政策的看法,只要你的观点有足够的说服力,就可以对最后的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参加会议时,联邦储备银行的主席通常会带一个副行长(Vice President,VP)参加。在投行等机构中,VP是一个并不算高层的职位。有博士学位的员工一般在投行工作几年后,都能顺利成为VP。而VP在美联储是一个相当高层的职位,尤其是研究部的VP,经常和联储主席讨论经济政策问题和参加公开市场会议。
虽然这个会议名字中带有“公开”两字,但是在对待讨论氛围的态度上,不同的美联储主席表现不同。以美联储现任主席鲍威尔为例,他就鼓励在正常制定过程中的公开讨论,以听取更多的声音。而美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则完全相反,据《华尔街日报》在专刊中的透露,每次开会的时候,3个小时的会议中,格林斯潘自己的报告和提案就占了2/3的时间,几乎不让其他位员参与讨论,只留给他们投票的时间。
由于公开市场委员会有12个成员,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最后票数是6比6怎么办?是通过还是不通过?
我们也不知道,因为这种情况在美联储历史上还从未发生过。
为什么呢?
答案是拿上会议讨论时的提案已经是最终的结果,表决只不过是走流程罢了——在这之前,公开委员会成员们已经对最初方案进行了无数次充分的讨论和修改。
举个例子,假设这次议息会议前,鲍威尔最初考虑了一个加息50个基准点的方案,但在和大家的交流中,反对这个方案的委员比较多,比如有7个委员反对,觉得过于保守。那么这时鲍威尔就会提出一个更加激进的方案,比如加息75个基准点,以争取更多人的赞成。
所以在实际表决会上,货币政策多数情况下都是高票通过的,一起投反对票的人数目前最多也没有超过4人。
最后,聊一聊这些委员们决定降息和加息,以及升降幅度的经济依据。目前所有公开场合或者专访中,美联储给出的答案都非常统一——通货膨胀率。觉得通货膨胀高出预期,货币流通了过多时,就会加息,通胀越厉害加息幅度越大频率越高;相反,觉得市场缺乏活力,有通货紧缩的迹象时,就会降息去刺激经济。
这种说法,从正常的经济学或者说金融学逻辑来看,没有任何问题。而且,还相信在美联储制定这些货币政策的时候,确实将“维持通货膨胀在合理区间”当成最主要的目标之一。毕竟就算是美元再强势,在国际贸易结算和官方外汇储备中的地位再无可撼动,也不能为所欲为。
一旦美国通货膨胀已经非常严重了,美联储却依然开闸放水,最终的结果或许会让美国的某些经济数据变得更加好看,或许也能够起到一定转移危机的功能。但是,不可否认地会伤害到所有有美元储备的国家的利益,而且大伙对美元的信心也会进一步下降,到时美元的霸主地位肯定会迎来更多挑战。
从这点上来看,通货膨胀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依据。
但绝对不是唯一依据,不然美联储这个拥有全球第一份额货币政策主导权的机构,就显得过于暴殄天物了。
其他目的还有或者说可能还有什么呢?我们会在后面的文章中专门跟大伙探讨。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欢迎点击关注!
“戏说金融”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