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蜀汉、孙吴三足鼎立,史称三国。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然而,有人说三国时期其实还有第四个国家,是真的吗?
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在三国时期,除了魏蜀吴外,还有许多的王国,这些王国有的是少数民族或偏远地区的部落自己称王,有的是山贼悍匪占山为王,不过他们大部分都太过弱小,岌岌无名。三国时期较为著名的国家有两个:一个是南蛮王孟获的南蛮,一个则是公孙家的辽东。其实,说这两地是国家并不妥当,不过,虽然没有国家之名,南蛮、辽东却有国家之实。
先说南蛮。南蛮地处偏远、瘴气弥漫,长久以来不受汉王朝节制,而南蛮部族的人民也安于山林,双方倒也相安无事。直到蜀汉建兴三年(225),首领孟获带领南中各部族动乱,诸葛亮为解决北伐前的后顾之忧南征,在采用马谡“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计策后,成功收服孟获。
史书记载,孟获很有个人魅力,“为夷汉所服”,即同时被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人民所拥戴。于是在许多后世典籍中,他被称为南蛮王。
如果说孟获的南蛮王国稍显原始,组织形式过于松散,称为“国”有些勉强,那么割据辽东的公孙家就是除了没有称王,其它都有了。
汉初平元年(190),公孙度曾做过冀州刺史,不过后来因谣言而被免官的公孙度受同乡徐荣的推荐,被当时独揽大权的董卓封为辽东太守。公孙度之前只是个小吏,于是非常的被辽东百姓看轻,但是他升任辽东太守之后:“郡中名豪大姓田韶等宿遇无恩,皆以法诛,所夷灭百馀家,郡中震栗。东伐高句骊,西击乌丸,威行海外。”
新官上任三把火,公孙度先是整治当地豪强,推行峻法,又四处征讨,在边陲的少数民族地区也立下了威名。不久,觉得自己已经完全掌握辽东的公孙度眼见汉室将倾,便召集他的亲信说:“汉祚将绝,当与诸卿图王耳。”妄图在辽东称王。不久,他“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立汉二祖庙,承制设坛墠于襄平城南,郊祀天地,藉田,治兵,乘鸾路,九旒,旄头羽骑。”
原本名义上是辽东太守的公孙度,趁着中原的乱局,自封为辽东侯,并且在郊外祭天,乘坐皇帝才能乘坐的銮驾,帽子上也效仿皇帝,垂着九条玉串,并组织了一支头戴旄毛的御林军。公孙度这阵仗完全不是自封的“侯”应该匹配的,其实几乎是天子的标准了。
从公孙度的规格可以看出,他的野心是相当大的,只不过害怕引起中原地区诸侯的一致征讨,才仅仅为自己封了侯。不过他堂而皇之采用天子的标准出行起居,从侧面也反映出中央对偏远的辽东地区缺乏控制,缺乏足够的重视。
到了曹操获得北方霸权,上表公孙度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公孙度听到这个消息,傲慢不屑地说:“我王辽东,何永宁也!”,我已经是辽东的王了,说什么“永宁侯”呢?于是“藏印绶武库。”把曹操的封赏随手一扔,不予重视。
建安九年(204),公孙度去世,他的儿子公孙康承袭了他的位子。不过公孙康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他放弃了父亲自封的辽东侯的名号,把曹操封的永宁乡侯之位交给了弟弟公孙恭,自己则安心的当辽东太守。
建安十二年(207),他抓住逃命而来的袁绍两个儿子袁尚、袁熙,并把他们的首级献给曹操,曹操十分高兴,封他为左将军、襄平侯。建安十四年(209),公孙康东征高句丽,攻陷了其国都,并在今天的朝鲜半岛设置了带方郡,对外战争取得优异的成果。
公孙康之后,辽东的最高领导人是他的弟弟公孙恭,这兄弟二人管理辽东期间,一面向曹操示好,一面发展辽东,辽东地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不过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长大后,先是逼迫叔叔公孙恭让位,然后又将他关押。景初二年(238),公孙渊自立为燕王。不过这场草率的叛乱很快被司马懿平定,公孙渊建立的“燕国”仅持续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宣告灭亡。
三国时期存在的王国大大小小不可胜数,但其中能够被史书记载的则少之又少。这些王国的体量和魏、蜀、吴相比自然是相形见绌,所以,即使它们也存在于那一时期,我们出于习惯还是称之为“三国”,正如五代十国,也并非只有十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