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孩子宁愿装病,也不愿意去幼儿园?也许并非在幼儿园受了委屈

2023-10-28   陪宝宝写日记

原标题:为啥孩子宁愿装病,也不愿意去幼儿园?也许并非在幼儿园受了委屈

隔壁5岁的天天,有段时间总是喜欢装病,动不动就说自己这里疼,那里不舒服。

比如,有天早上他跟妈妈说自己肚子痛,头也很难受,要妈妈帮他请假。

可妈妈照办之后,却发现这小家伙在家里上蹿下跳,胃口也非常好,别说肚子疼了,精神好的去打死只老虎都没问题。

再比如,有次在学校的户外活动中,小朋友们都在很开心地玩耍,可他却突然蹲了下来,半天不说话。

老师吓得赶紧跑过去,问他怎么回事,他说自己腿特别疼,好像把脚给扭伤了,可到了医务室之后,却啥事儿都没有。

类似这样的情况,多次发生之后,家长和老师们也都意识到,天天很可能是在装病。

但考虑到孩子年龄小,比较容易生病,所以哪怕大人们都猜到天天有这个装病的可能,但每次天天只要说自己不舒服,还是会引起大人的关注,因为没人知道,哪次是真的,哪次是假的。

天天为什么会这么做呢?这样下去不就成了一个小骗子?到时等真正生了病,大人却无法鉴别了,究竟怎样才能帮天天改掉装病的毛病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孩子为什么要装病?

要想帮助孩子改掉这个毛病,家长一定要明白孩子为什么会装病,只有找到背后的原因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1、渴望关注。

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父母对孩子陪伴较少或给予的关爱不够的家庭中,造成孩子内心缺爱,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

他们会发现一旦自己生病时,父母就会显得异常紧张,陪伴自己的时间也会多起来,这种状况会让孩子感到内心得到异常地满足和温暖。

次数多了,他就明白,如果自己生病,父母就一定会更关注自己,于是慢慢地就会下意识地进行装病的举动。

2、逃避借口。

就像前面的天天,不想上幼儿园,或者不想参加户外活动,就会用装病来作为逃避的方式是一个道理。

3、习惯使然。

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对孩子比较宠溺或溺爱的家庭。

只要孩子稍微有点不舒服,哪怕只是情绪有点低落,家人就会对孩子倍加关爱和呵护,几乎是有求必应,哪怕是特别无理的要求,也会马上办到。

次数多了,孩子心里就知道这招很管用,慢慢地也就形成了习惯,稍微不如意或者想达到某种目的就会装病,习惯也就成了自然。

4、家长的引导。

有些父母会对孩子的情绪特别敏感,孩子稍微有点情绪不高,不积极,或者表现得有点兴趣盎然,家长就会特别担心,马上跑到身边问他是不是不舒服。

其实有时孩子只是不太想说话而已,可父母紧张的态度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他们会觉得只要自己表现得难受,父母就会变得宽容,对自己不会过分的要求。

这种舒适和愉悦感,也会让孩子的潜意识里想着要生病。

只要我不舒服,家长就会满足我,只要我想得到父母的关注和承诺时,我就会生病。

一旦孩子体验到多生病的好处,能让自己达到某种目的时,装病,也就成为他们能收获豁免权的伎俩了。

因为他们已经知道,在生病时,父母会在生活上给予特别的优待和宽容,那面对喜欢装病的孩子,家长应该如何进行正确的引导呢?

其次,家长该如何引导?

孩子并不是天生就会装病的,这样的行为一定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形成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源头还是在父母身上。

1、学会区分真假。

生活中家长一定要善于观察,区分真病和假病之间的区别,不要因为孩子以前有装病的经历,而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导致孩子真的生病时,却因父母的忽视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孩子毕竟年龄还小,只要细心一点,就会发现区别,因此,对于孩子是否装病,家长先不要急于下判断,而是在一旁留心观察,注意甄别。

并与老师积极沟通,让老师知道孩子装病的具体表现,帮助家长进行区分,也避免老师因过度担心而经常找家长。

2、克制自己。

俗话说关心则乱,不要因为孩子一说自己不舒服,家长立马就流露出过度的担心和焦虑。

一旦这种情绪被孩子捕捉到,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他装病的把柄,所以面对孩子装病时,家长一定要保持平常心,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孩子对生病的期待值。

3、无理要求不满足。

有些孩子装病主要是因为生病期间,他会提出很多过分的要求,而这些都会被家长以“生病了要哄”为由来进行满足。

一旦父母在孩子生病时,不对其过度溺爱,不满足他的无理要求,让孩子明白,生病和满足愿望是两码事,不可同等对待时,孩子也会慢慢地减少期待。

当然,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关心孩子,不要让孩子内心感到不被爱,这样也能减少孩子装病的概率。

4、增加难度和成本。

孩子喜欢用装病来达成愿望,还有一个最重要,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这个方法简单又快捷,几乎没有任何成本。

只是小嘴一张,表现得难受一下,立马就能达成自己的愿望,这种不需要任何时间和精力成本的方式,会让人上瘾。

如果家长或老师让孩子的不舒服变得麻烦,难以操作,延缓孩子愿望实现,或者让孩子的如意算盘落空等等,次数多了,孩子就会觉得装病这个方法并不灵验,继而逐渐放弃这个行为。

比如,如果孩子装病,就必须接受医生的检查和老师的检验,才能够请假;

再比如,就算孩子生病了,在家里还是要学习和写作业,落下的课也要在下次上课时一起补上等等。

这些无法让孩子捡便宜,并增加请假难度的方式,都能让孩子请假的成本和难度增加,也会让孩子觉得,就算生病了,该做的一样也没落下,继而会感到失望,逐渐放弃。

装病确实不是一件好事,次数多了,有时会让真病被忽视。延误救治,但孩子装病的行为虽然需要改善,可背后的愿望和需求并非都是不合理的。

家长一定要通过现象看到本质,了解孩子装病的源头,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让孩子改掉装病的毛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