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广州开发区作为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秉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将昔日的蕉林滩涂建设为广州实体经济主战场、科技创新主引擎、改革开放主阵地,多项经济指标居全国经开区首位,在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改革创新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史志书籍记载着这段光辉历史,黄埔区地方志办充分挖掘利用其中的小故事,以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打造“志说广州开发区”栏目,激励社会各界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继续以敢为人先之勇、识变应变之谋,勇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使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黄埔实践贡献智慧力量!
一封电报赢得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出生纸”
据《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志》记载:1984年3月2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会议建议,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在这些城市中,有些可以划定一个有明确地域界线的区域,兴办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4月6日会议结束。
广州开发区设立的背后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中国,处处是生机。1984年1月24日至2月5日,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节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到广东省视察并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他还说:“除了现在的特区之外,还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点,增加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这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话语,预示着更大的开放浪潮即将到来。
然而,最初中央在考虑开放更多沿海城市的名单时,并没有包含广州,因为广东已经有了深圳、珠海和汕头三个特区。消息传到广州,市领导们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这可是关系广州未来发展的重大机遇,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许士杰同志说:“我们一定要想办法争取,否则无法向广州人民交代!”他们迅速行动,马上起草了一封言辞恳切的电报,直接送往中央。这封电报用简洁有力的语言,陈述了广州自古以来作为重要通商口岸的历史底蕴,以及在广州设立开发区的诸多优势。字里行间充满了广州人民对未来的殷切期盼和坚定信心。这份电报最终没有辜负广州人民的期望,成功为广州敲开对外开放的大门。
1984年3月26日至4月6日,北京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里,广州的名字赫然出现在首批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城市名单中。是年5月4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转《沿海开放城市座谈会纪要》。这份会议纪要成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出生纸”,标志着广州开发区将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窗口。
根据会议纪要精神,广州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建经济技术开发区,并于1984年12月28日举行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奠基仪式。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迅速崛起,成为首批国家级开发区,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投资者的目光,成为他们争相涌入的热土。今日的广州开发区内,高楼林立,商贸繁荣,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一切不仅展示了广州的经济活力,更彰显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功,正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中国的南海之滨。
广州开发区的故事从那封言辞恳切的电报开始,接下来广州开发区的开拓者们经历了哪些困难、创造了哪些辉煌,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呢?让我们一起在志书中探索答案,敬请期待我们的下一期推文!
(供稿单位:黄埔区国家档案馆、黄埔区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