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中的异国情缘:结婚一年,丈夫去世,妻子坚守丈夫夙愿七十年

2023-04-11   奇趣谈史

原标题:烽火中的异国情缘:结婚一年,丈夫去世,妻子坚守丈夫夙愿七十年

1938年6月29日,这一天被印度孟买的百姓命名为“中国日”。也就在同一天,一位28岁的印度医生主动加入了一支特殊的医疗队伍。这支医疗队伍将被派往正处于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中国。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而站在正义的一方,是一个医生更重要选择。这位年轻人选择支援中国人民的正义之战。

为了工作方便,这位年轻人有了自己的中国名字——柯棣华。“华”字似一颗中国心,紧紧与他的心贴在一起,加深他与中国的感情。柯棣华虽被编入中国红十字会第15救护队,并在各地轮流工作,但他最想去的还是那个当时年轻人向往的延安。为了达到这个愿望,他先后向宋庆龄、周恩来,并三次向董必武提出去延安的请求。

到达延安后,柯棣华没有片刻休息即投入到工作中。他出入枪林弹雨,辗转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沿途敌人封锁的恶劣环境中,施行了50多次手术,救治了2000多名伤员。他毫不后悔当初的选择,他是医生,心中装着正义,他救治的每一位战士,都与他一起为正义而斗争。

他为何要义无反顾地来到这里,他在欢迎会上的话做出了最好的解释,“我决不辜负你们的希望,也决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我要像他那样,献身于你们的和我的,也是全人类的反法西斯事业!”此时,柯棣华将全部身心放在了理想与事业上,但老天却偏偏赐予了他一份真挚的爱情。

这位护士名叫郭庆兰,是白求恩卫生学校护士班的教员。她与柯棣华的相识在此时开始。如果,当初柯棣华像同事一样选择回国,他就不会遇上郭庆兰,更不会发生后面的一切。他与她的相识似乎是冥冥之中注定的。

柯棣华能坚持下来,一是凭着自己的意志与事业心,二是,身边有个得力的助手郭庆兰。每次柯棣华做手术,郭庆兰都会在手术室帮他拿器械,做手术护理。他们之间似乎灵犀相通,每次都能顺利地完成手术。这让柯棣华打心底感激郭庆兰。这种感激比初次相识多了一份感情。

柯棣华的事业心,在百团大战中的突出贡献,让每个晋察冀的战士看在眼里,记在心上。1941年1月,柯棣华出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同时仍兼任白求恩卫生学校教员。根据地的环境依然艰苦危险,而柯棣华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没有推卸,选择了咬牙承担。

1941年8月,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柯棣华奉命带领教员转移到阜平县王快村附近的一个山洞里。就在柯棣华与郭庆兰正在整理医疗器具时,郭庆兰看到柯棣华不停地用嘴呵手,搓手。原来,柯棣华的家乡终年炎热,来到中国北方的山区,天气稍微一凉,就感觉异常的寒冷。

这时,郭庆兰默默地拿出自己的毛衣,递给柯棣华:“山区天气冷,你穿上吧!”柯棣华连回了几声“不,不”,遂又添了一句“你也会冷的。”郭庆兰知道不做解释,柯棣华是不会拿的。于是,她说:“我们习惯了,不像你的家乡终年炎热,你到这里不习惯。”看着柯棣华还有犹豫,郭庆兰追加一句“快穿上吧,你要是感冒了,我……”,脸突然红了,把毛衣强塞到柯棣华手里,故意跑开收拾其他器具了。

1941年9月2日,日军攻占阜平县,根据地的村镇全部落入敌人之手,柯棣华等人不得不再次面临转移。然而,郭庆兰因为近视,不能参加夜行军,只能隐藏在一个叫阎王鼻子的山崖。这样也让柯棣华与郭庆兰第一次分开。

当两人在一起时,心离得近,相思之情若隐若现,但一旦两个人真正分离,郭庆兰才深深体会到相思之苦。她深处险境,却时刻担心着柯棣华的安危,担心他遇到危险,担心他不注意自己的身体,担心他再次受冷。

无尽的担心,让她的内心焦急万分,只有柯棣华平安的消息才能抚平她波动的心。不久,一个关于柯棣华的消息传来,却让她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更加担心,原来,柯棣华在一次抢救伤病员时,病了,并高烧不退,浑身打颤发抖。

柯棣华一样,在那段分开的日子,心里一直惦念着郭庆兰。当看到心爱的姑娘,他的心反而跳动不已,他理解为爱的跳动。谁曾想到,一位来自恒河之边的小伙子会与一位来自黄河之畔的姑娘一起跳入爱河之中。爱的魔力,让距离缩短,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第二年,1942年7月,柯棣华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一个月后,妻子追随丈夫的脚步也加入了共产党。也就在同一月,郭庆兰分娩了,丈夫亲自为她接生。孩子呱呱落地之时,柯棣华高兴得像个孩子,在给朋友的心中写到:

“老弟:报告你一件喜事,郭庆兰生了一个男孩。今天是第三天,他睁了睁眼睛观察周围。这孩子白皮肤,大眼睛,高鼻子,长睫毛,黑黑的两道眉,长的样子像我,但皮肤像郭庆兰。取了我们两人的优点,未取缺点。”

消息很快传遍晋察冀,时任八路军晋察冀边区司令员的聂荣臻还亲自为孩子起名为“柯印华”。“印”表示印度,“华”表示中国,这个名字寓意着中印将世代友好。柯棣华久久地凝望着小印华,这是抗日烽火中异国情缘的结晶呀!

1942年12月8日,柯棣华像往常一样编写教材时,突然手中的笔不自觉在纸上画了长长的一道——他的癫痫又发作了。医生很快赶来抢救,郭庆兰拿来毛巾塞进丈夫的嘴里,防止因剧烈抽搐而咬断舌头。在医生的奋力抢救下,柯棣华却一直抽搐不已。妻子郭庆兰与医生都感到不妙,因为过去柯棣华癫痫病发作时,痉挛三五分钟后便会清醒。

郭庆兰坐在炕上抱着丈夫,心急如焚,眼泪早已盈满眼眶。不幸的是,医生用尽浑身解数,最终于事无补。9日清晨6时15分,柯棣华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生命定格在32岁。他留下了年轻的妻子与还不到四个月的儿子小印华。郭庆兰深爱着丈夫,看到丈夫撒手而去,她怀抱着孩子抚尸痛哭,悲痛欲绝,哭干眼泪。

“这里是白求恩工作过的地方,你们的学校也以白求恩的光荣的名字命名。我一定要向他一样,献身反法西斯斗争的伟大事业,决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

白求恩是他的“偶像”。他为革命无私的奉献让他与“偶像”一起受到了后人的敬仰。朱德曾为柯棣华的墓题词:“生长在恒河之滨,斗争在晋察冀,国际主义医士之光,辉耀着中印两大民族。”

九十多岁时,郭庆兰仍心念着中印关系,并说:“只要中印两国人民需要,我会在有生之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工作,让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世世代代传下去。”2012年6月28日,郭庆兰因病在大连逝世,终年96岁。从1942年丈夫柯棣华去世,到2012年郭庆兰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七十年间,她一直坚守并践行着丈夫柯棣华的生前愿望。这段抗日烽火中的异国情缘,令后人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