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超级英雄大片《海王2》上映。上映首日就拿走了40%的定档影片,截至发稿,占单日票房的61.9%。 《三大队》《怒潮》《照明商店》等国产电影彻底惨败。
午夜时分,不少观众前去观看首映。我们对映后的第一轮口碑进行了梳理,发现了一个非同寻常的现象,那就是几乎没有真实的评论。
如果你打开社交媒体平台,你会发现几乎都有五星级的评论。当然,根据以往的经验,那些经过认证的影评人往往会被邀请观影,给出好评也很正常。这些评论很水,参考价值不大。
再看豆瓣,零分放映后已有千余条短评,对影片的特效和剧情赞不绝口。但有趣的是,首页显示的5条热评全是差评。其中两人质疑水军的五星级评价,并嘲笑宣发和他的粉丝。原因是《海王2》之前没有提前筛选。 0点的演出是最早的演出,结束时间是凌晨2点以后。不过,0点刚过就发布了。当你在豆瓣上点击“观看”评论时,它已经出现了。很多五星级评论。
还有人对电影吐槽,比如“反派只活10秒”、“看了一场和平的春晚”、吐槽温子仁演得不好、拍摄太敷衍等等。
平心而论,无论是漫威还是DC,超级英雄类型的电影都存在着严重的审美疲劳,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肯定是越来越无趣了。但《海王2》的1000多条好评中,肯定有很多真诚的评论。毕竟有喜欢好莱坞特效的观众,也是海王IP或者DC超级英雄电影的真正粉丝。对于他们来说,无论电影有多好,不管有多烂,仍然会受到好评。
从个人角度来说,《海王2》可以用平庸、无用、平淡、无品位来形容。
受限于整个DCEU的制约,《海王2》无法编织出一个足够精彩、奔放的故事。整体剧情没有什么惊喜,但是还算工整。是DC超级英雄电影乃至整个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典范。它更像是一篇在流水线上生产的无趣的八部分文章。轻松,有始有终,环保、兄弟的主题直白。对于观众来说,不用动脑子也很容易理解。能源开采、节能减排就像儿童节目。只有孩子、兄弟关系等才对应兄弟主题。除此之外,剧情就没什么值得说的了。
画面可与前作对比,营造出属于海王的视觉奇观。奇幻的景色和奇异的生物非常引人注目。当然,在细节创作和想象力方面,与《阿凡达2》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此之外,也许这场比赛值得一点票价。当我写下这篇文章时,我感到悲伤。简洁扎实的剧情,以及一流的特效,难道不应该是一部有资格进口中国的大片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吗?什么时候才算赞扬电影的亮点呢?这和粉丝吹捧当红明星“我们家某某总是记住台词,现场录下来,台词太好了,不用配音”有什么区别?
总的来说,《海王2》是一部不及格的爆米花电影。给3星比较合适。它有一个风扇过滤器,给它4星。如果给5星的话,绝对是被高估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五星级的评价是从哪里来的呢?这都要归功于电影集团。
迪士尼和华纳这两家相当于漫威和DC超级英雄的公司,在国内的宣传活动中一直遵循双手发力的策略。一方面,主打媒体和KOL,通过邀请首映、赴迪士尼参加电影首映活动、支付修图费等方式获得了好评。另一方则以普通观众为主,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以及重要二线城市开展大型免费电影放映活动。它是由电影放映团体招募的。我们还收到了多个观影团体的推荐。
这些电影集团免费提供电影,并赠送海报和商品等小礼物,但通常要求至少 4 星评价。想象一下,如果您观看零小时的 IMAX 演出,影院平均观众人数为 300 人,那么 10 场活动将有 3,000 人。有些观影群体会要求他们在看完影片后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好评的“作业”,所以没有必要让一些观众提前交作业。毕竟看完节目已经太晚了,他们肯定会赶回家睡觉。所以出现了零时节目还没结束,豆瓣上就贴出好评的情况。
无论是无良心地收钱打高分,还是为了免费放映电影而提交好评,都难免会误导观众,不值得推广。在众多的评论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比较诚实的评价。影评人“超级滚轴”称赞影片的视觉效果和想象力,但同时也抱怨剧情“老套的复制粘贴,基本没什么新意,无聊”,剪辑节奏也有重拍的痕迹。最后他说,“第一部电影在中国就赚了20亿,可惜时代变了,现在3亿都值得开香槟了,票房肯定会直线下降。”
专业平台提供的数据显示,虽然《海王2》首日就获得了超过40%的电影排片,但《海王2》的总票房表现却并不被平台乐观,只有2.33亿。当然,专业平台也知道影片的真实口碑。相信在上映前两天消耗完有限的“纯粉”后,影片的档期和票房都会直线下降。所以不着急,让海王星继续肆虐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