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儿子娶不起亲,养女太丑嫁不出去,两人结婚生下一子家喻户晓

2023-11-15   历来现实

原标题:大龄儿子娶不起亲,养女太丑嫁不出去,两人结婚生下一子家喻户晓

大龄儿子娶不起亲,养女太丑嫁不出去,两人结婚生下一子家喻户晓

“听说了吗?咱合肥出了一件稀奇事。”

“啥稀奇事?”

李殿华大夫的儿子李文安要结婚了。”

“结婚不很正常吗?”

“问题是,那小子娶的是自己的妹妹。”

“不可能吧,李文安可是饱读诗书的人,他的父亲李殿堂也是读书人,怎么会做出违反纲常和伦理的事呢?”

“这还能有假?我已经收到请柬了。”

“真是荒唐,太荒唐了。”

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共同心愿,而在中国古代是官本位,成龙的标准就是当官,光耀门楣。

在封建王朝,当官的渠道有两个,一是参加科考,被录取之后,就顺理成章成为官员。还有一个,那就是花钱去买官,说好听点是“捐官”。

李殿华的父亲是个读书人,自然比别人更希望儿子能当官,光宗耀祖。但家境一般,肯定拿不出钱让儿子买官,剩下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读书,将来参与科考。

李殿华6岁时,父亲就省吃俭用让他读私塾。李殿华也很懂事,学习刻苦勤奋,可遗憾的是,连续参加六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

眼看就三十出头,老父亲也年事已高,李殿华只能放弃考试,挑起家庭重担。

李殿华身体单薄,常年读书考试,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务农肯定不行,拿起锄头没干几下,就累得气喘吁吁,手上也起泡了。

怎么办呢?冥思苦想之后,他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学中医。学成之后,自己开了一家小诊所,用微薄的收入,来维持这个家。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也能衣食无忧。

在村里人看来,李殿华也算是成功人士了,可他自己并不满意,觉得自己很失败。虽然不甘心,也只能接受事实,毕竟年龄越来越大,参加科考是不现实了。他只能像父亲一样,把希望寄托在儿子文安身上。

李文安出生于1801年,是家中所有兄弟中年纪最小的一个,这孩子读书非常刻苦,小时候就不到外面玩耍,一天到晚捧着本书看。看到这一幕,李殿华十分欣慰,觉得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很可能就要在儿子身上实现,也算是一种弥补吧。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李文安的科考之路同样充满坎坷。到了可以参加科考的年纪,李殿华一次次送儿子上路,一次次默默祈祷。

但是,命运之神似乎已将李家遗忘,李文安参加考试也名落孙山,希望的肥皂泡无情地破灭。

1821年,20岁的李文安再次走上赶考之路,这已经是第2次参加考试了。考试前他暗暗发誓,这次再考不上,就彻底放弃。

然而结果出来后,收获的依旧是苦涩,梦想再次破碎。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放弃,就像父亲当年那样,家庭条件不允许他再参加考试了。

这时候,父亲李殿华也死了那份心,为了让儿子上学,他已经倾其所有,花光了几乎所有的积蓄,但是依旧没有如愿。

也许这就是命吧,祖坟上没有长那根蒿草,李殿华心想。看儿子死了科考的心,老先生开始张罗着给儿子娶媳妇。

原因很简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儿子结婚了,就能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可是家里条件不好,李文安也已经错过了结婚的最佳年龄。古代的女子13岁之后就开始谈婚论嫁,男孩子15岁就能娶亲,20岁还没有结婚,就属于大龄青年,谁家的黄花闺女会嫁给他呢?

对李文安有意的,往往是那些离婚的女人,或者死了丈夫的寡妇。而在古人看来,这些女人是不吉利的,李文安也不愿意,他说自己就是打一辈子光棍,也不娶这些人。

李殿华老先生忧心忡忡,为儿子的婚事吃不好睡不香,头发也愁白了。这时候,老伴突然出了一个主意:“把咱闺女嫁给儿子吧。”

“你昏了头?有违纲常伦理,会让乡亲们笑话的。”李殿华听了连连摇头。

“咱闺女又不是亲生的,也找不到婆家,不是正好吗?有人说闲话,随他们去。”李殿华听了,陷入深思。

他的思绪,回到了18年前。那是一个大雪纷纷,寒风刺骨的黄昏,天气冷得出奇,路上见不到一个行人。李殿华为了几两碎银,冒着鹅毛大雪,出去给一个财主太太看病。

在路过一座破庙的时候,突然耳边传来一声婴儿的啼哭,声音极其刺耳,但是却很微弱。以至于李殿华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下这么大的雪,怎么可能有哭声呢。

可是走了几步之后,那啼哭声再次传来。李殿华只好停下脚步,四处观察,最后在庙门口发现一个用褥子裹着的女婴。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宅心仁厚的李殿华没有丝毫犹豫,将孩子抱回家。到家一看,他傻眼了。婴儿额头发热,热得烧手,而且全身疱疹。

李殿华当即判断,这个女婴是得了天花,父母因为担心治不好,才狠心扔掉的。天花在古代是不治之症,虽然1800年前后,天花疫苗传入中国,但是绝大多数人没有条件接种。得了天花之后,死亡率很高,几乎无药可医,父母扔掉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妻子说:“孩他爸爸啊,干脆把婴儿还放回原地算了。”

李殿华不同意,他对妻子说:“既然让咱遇上就是缘分,怎么能那样做呢,我们只能竭尽全力给孩子看病;结果如何,听天由命吧。”

幸运的是,这个女孩命大,经过李殿华的诊治,她的天花最终被治好。遗憾的是,因为得过天花,女孩的脸庞上留下了一脸麻点。明明到了结婚的年龄,却没有人愿意提亲,愿意迎娶的,不是家庭条件差,穷得叮当响,就是男孩子长得太丑,或者年龄太大。

李母曾经目睹这样一幕,儿子深夜苦读的时候,妹妹会悄然进到书房去,把一杯热茶放到书桌上,悄然退出。

还有一次,他看到儿子拿着一件衣服去厨房,问的时候,儿子说:“妹妹因疲劳在厨房入睡,我怕她着凉,盖一件衣服。”

这一幕幕说明,兄妹感情深厚,如果成为夫妻,一定会很恩爱。因此,李文安的母亲才想到撮合他们。

李殿华反复思考之后,觉得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就不顾乡亲们的非议,让儿子跟养女成亲。

洞房花烛夜,李文安揭开新娘的红盖头,抚摸妹妹的长发,轻吻她的额头,一滴滚烫的泪珠滴落下来。在他看来,妹妹温柔可爱,真诚善良,知书达理,毫无疑问是全世界最美的女人,虽然她的脸上长满麻点。

他早就喜欢妹妹,为她的未来担忧,怕她嫁给一个坏人,余生受委屈。如今娶了她,再也不用担心了;于是他伸出双臂,将新娘紧紧拥入怀中。

作为妹妹,能拥有哥哥的爱,把亲情变成爱情,也感到无比陶醉,认为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女人。新房内的灯熄灭了,爱的潮水滚滚而来,铺天盖地……

那一夜,爱的种子也悄悄播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1823年(嘉庆六年)12月29日正午时分,李家传来一阵阵婴儿的啼哭声,声音是那么响亮,百米远的地方都能听得见。

这个弄出了大动静的婴儿,成为晚清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是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北洋水师的缔造者,也被称为清朝裱糊匠。

此人的名字不说大家也猜到了,他叫李鸿章。

孩子的出生,让李文安受到鼓舞,他又产生了参加科考的想法。妻子也对丈夫说:“你专心读书吧,家里的事有我呢。”

妻子的支持给了李文安莫大动力,他比过去更用功,考试的时候发挥也更好。1834年,李鸿章11岁的时候,传来喜讯,李文安以优廪生中道光甲午科举人96名。

1838年,李文安与曾国藩同登道光戊戌纽福保榜进士112名,殿试的时候考试成绩名列三甲,朝考以主事用,与林则徐之子林汝舟同时被分配到刑部。

三年之后,李文安到外地当官,先后在广西、奉天、山西等地任职。无论如何,李文安总算是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完成了父亲的夙愿。自然而然,他更想儿子将来也有成就,甚至超越自己。

作为朝廷命官,他收入丰厚,比当年的父亲更有物质条件。而且,他也有父亲当年所没有的人脉资源。

李鸿章6岁的时候,父亲就让他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学习条件非一般老百姓相比。在他8岁的时候,就拜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

徐子苓的学问也很了得,他的老师名叫姚莹,此人不但是道光时期的名臣,也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

有一次,徐子苓拜望南京知府殷杰,对方正在为讨伐太平军不力,没法给皇上写奏折发愁。徐子苓一看,打不过太平军的理由说得很充足,唯独文章末尾一个用词“愈战愈败”,写得不妥。在他的建议下,殷杰改成了"愈败愈战"。

结果,皇上看了奏折后,认为殷杰虽然战败,但是精神可嘉,并没有怪罪。

像徐子苓这样有学问的人,并非有钱就能请得动,也只有李文安这样的官员,才能有这个能力。李鸿章拜这样有学问的人为师,自然进步很快。

不仅如此,已经担任刑部郎中的李文安,在京城很有人脉,尤其是安徽籍的官员跟他关系更好。李文安便带着儿子到处拜师,为儿子拉人气,有这样优越的条件,李鸿章想不成才都难。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21岁的李鸿章参加乡试,榜上有名,考中84名举人。第二年,李文安让儿子拜自己的同事曾国藩为师,一学就是一年。

曾国藩是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此刻已经小有名气,担任翰林院侍讲。

翰林院人才济济,是朝廷的高官培养基地,科考高中的人才都要在这里锻炼之后,才能被皇上委以重任。

曾国藩的学问,由此可见一斑,拜他为师,肯定有很大收获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24岁的李鸿章终于高中进士,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给了曾国藩大展宏图的机会。作为其学生的李鸿章也受益匪浅,一步步登上政治舞台,建功立业。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李鸿章凭借曾国藩的关系脱颖而出,还建立了自己的子弟兵淮军,这成为他未来的资本。

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后,曾国藩担心朝廷兔死狗烹,他急流勇退,主动提出裁减湘军,交出兵权。

李鸿章却认为,当时八旗子弟堕落,皇上已经离不开汉人。他还判断,清廷虽然暂时没有内忧,但是外患不断,他们同样离不开淮军。因此,李鸿章不但没有交权,而且紧抓不放,发展淮军。

李鸿章果然聪明,之后大清跟列强的战争不断,清廷处处依赖淮军。这一来,李中堂地位无法替代,如日中天。

面对列强的咄咄逼人,李鸿章及时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在慈禧的支持下,大搞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引进坚船利炮。在抵抗外侮的旗号下,李鸿章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包括兵器制造,最后名利双收。

李鸿章眼光独到,看出中国的最大敌人是日本,中日必有一战,而决定胜负的是海军。在李鸿章的推动下,大清建立了现代化的北洋水师。

由于腐败,大清海军在黄海海战中被日本海军打得落花流水,全军覆没;但是具有如此独到的前瞻眼光,李鸿章已属不易。

虽然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他是晚清名臣,没有任何争议。

李鸿章的成就,一靠父亲的人脉,二靠自己的努力。或许有一点我们也不能否认,那就是李鸿章的母亲给了他生命。当年李鸿章的祖父将抛弃的女婴,带回家里,抚养成人,无心的善举得到了上天的垂爱,为儿孙的成功埋下伏笔,从此,李家的命运齿轮开始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