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614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高祖刘邦经楚汉大战之后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西汉王朝,但由于前期作战艰苦,实力远不如项羽庞大,为拉拢人心,刘邦曾向将军们许诺,共图天下之后让他们裂地封侯,彼时的人们还没有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思想。
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将来会和刘邦平起平坐,即平分天下,而“无情最是帝王家”,汉朝是我国促进大一统思想扎根的关键时期,藩王政治必将让路给封建大一统政权。
在吕后设计除掉楚王韩信和梁王彭越之后,汉军又平定了英布的叛乱,天下随即转入分封同姓诸侯王的“郡国并行”体制,不过地方诸侯拥兵自重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双方之间达成了“非刘姓不称王”的协定,而这也为之后的动乱埋下伏笔。
一、诛吕稳刘
吕雉在帮助刘邦铲除异姓王时可谓尽心尽力,无论手段多么残忍毒辣,毕竟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吕后借此也树立了不少威信,但其野心也昭然若揭,外戚势力干预朝政的戏码即将上演。
在异姓王被铲除,刘邦与世长辞之后,吕后摒弃了刘姓宗室,开始大肆分封吕姓族人,试图完成取代刘姓江山,这引发了刘姓诸侯王们的强烈不满。
各路诸侯以“清君侧”为名起兵进京勤王,而吕后死后,吕氏族人打算起兵对抗,奈何不是刘氏集团的对手,随着汉文帝即位,天下纷乱才勉强平息。
不过从这一次的勤王开始,就可以看出各路诸侯并不满足于现状,毕竟在权力诱惑之下,谁又能拒绝皇位呢?谁不想多谋取一份利益呢?各路诸侯的领地占据汉朝的半壁江山,对于汉朝中央的威胁可想而知。
二、文景盛世
汉文帝继位后,汉朝开始奉行黄老之术,主张宽刑惜民,国力得到很大积蓄,宽仁治国也让百姓得到休生养息,生产力的提高也使得汉朝出现盛世景象,不过长期奉行宽厚的治理原则,也让诸侯国逐渐脱离了中央的管控,尤其是军队的扩张完全成为私有化的产物。
文帝时期,中央就已经认识到削藩的重要性,不过文帝时期的削藩大多隔靴搔痒,只是通过安插皇子到地方担任封王以此牵制旧藩王,但没有触及到旧诸侯的核心利益和权柄,但到景帝时期,朝廷的削藩政策开始趋向激进,而这无疑引起了诸侯们的强烈反抗。
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削藩策》,对藩王进行大幅削弱,而藩王们自然不甘愿被削弱,于是便在吴王刘濞的带领下组成了“勤王军”。
景帝为了安抚众藩王,只得诛杀晁错以展示合谈之心,但哪料到众王就是为了推翻自己的统治而举兵,这是一场赤裸裸的谋反。
三、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爆发后,汉景帝迅速组织军事力量参与平叛,在周亚夫、窦婴等将军的运筹帷幄之下,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叛乱就被平定。
可见叛军内部并不齐心,天下重归中央控制,汉景帝趁机收复藩王手中大片领地和人口,撤封六国,将藩王势力牢牢限制在掌控范围内。
自此,汉朝延续三代的郡国并行体制已经名存实亡,郡县制逐渐取而代之,而一些藩王的权利要小于郡县,成为了只有待遇,没有权力的虚名,不过这也算是给刘氏留下了些基业。
四、力行推恩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思想方面的集权政治,针对当时势力已不及郡县的藩王,主父偃向武帝提出“推恩令”。
即不限于长子继承诸侯的领地,其余子孙皆可靠荫庇继承领地,这一思想与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如出一辙,旨在加强诸侯内部掣肘。
推恩令实施之后,中央集权政治得到巩固,诸侯的势力范围久而久之逐渐被分割甚至堙灭,这样做既完成了郡国并行到郡县制的过渡。
同时又保留了同姓封王在各地拱卫刘氏江山,而势力愈分愈小,诸侯只得寻求中央的庇护,在诸侯管理问题上中央占据了主动。
西汉是我国藩王政治向集权政治过渡的重要时刻,从异姓称王到“非刘姓不称王”,家族宗室的概念在封建王朝得到巩固,外戚势力的夺权也在西汉初期上演,为后世留下了警醒,而同姓藩王也并非就靠得住。
七国之乱爆发后,坐在皇位上的统治者深知,只有自身实力过硬,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而想要实现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收回藩王手中的权力,而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发挥到巅峰的正是西汉雄主汉武帝刘彻,郡县制替代郡国并行制,是一种政治体制上的飞跃。
参考文献:《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