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来天读书比较慢,不是没抽出时间读,而是碰到一个无比难读下去的书,而这本书也让我对选书这件事情有了个教训。
这本书叫《无欲的悲歌》,我在好几本有战争背景的书里选了这本,原因是跟网上我选书标准一样,觉得书名有意思,另一个原因是这本书作者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觉得很值得看一看。而且我自己心里最喜欢的书排行榜里维持十几年第一名的书《偷书贼》就是有战争背景,但内容非常好看,觉得说不定《无欲的悲歌》也会给我带来一样的惊喜。
结果,并没有。
这本书有两个小说,第一个是《无欲的悲歌》,第二个是《大黄蜂》。
第一个讲的是写自己母亲50多岁的时候吃安眠药自杀的故事。故事前四分之一特别乱,后面才慢慢看清故事脉络,这个故事还是不错的。看完不会觉得这个自杀的母亲死了可惜,反而会觉得对她来说是一种解脱。
《大黄蜂》就特别乱,我看到一半时快崩溃了,有些段落我看不进去,反复看了好几遍,依旧搞不清楚剧情,大概明白作者是盲人,原因没交代,母亲死了,爸爸有新老婆了,其他的内容都是他一会儿描述这个,又看似不确定,一会儿又描述这个,都感觉都没什么关联。而且作者貌似不喜欢换行,一段内容可以写几千字,看得累,理解起来更累。
看到后面,觉得看起来累还有一个原因是这本书的翻译不是很好,作者是德国人,我不会德语,但从表达方式可以看出来这种翻译方法是有问题的。
比如:
我也冷,我说道。
穿上我的毛衣吧,我弟弟说道。
我们还是回去吧,我说道。
不,他说道。
怎么啦?我问道。
你喊什么?看这水,他说道。
大声一点,我说道。
英文里倒是会有重复的“he said”,“I said”,而翻译成中文时,有必要一模一样地翻译吗?而且这种“他说道”、“我说道”的段落非常多,看着恼火。
总之呢,经过艰苦的5个多小时,后面忍不住跳读的方式,这本书终于看完了,管它是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反正就不是我的菜。
我得到的教训就是,不要再看书名选书,还是看看简单的书里内容的介绍吧,毕竟每天抽时间看书那么不容易,不想浪费宝贵的时间在这种不符合自己喜好的书。
那天看比尔·盖茨谈到高效阅读,其中他提到的一点是“不要看你看不完的书”。我也有这样的习惯,不只是书,连电影也是,既然开始了,哪怕看到一部分发现是烂片,也会坚持看完。所以通过这次事件,我以后对选书会更加谨慎的。
我不是那种只挑自己喜欢的类型的书的人,我会想着挑一些自己不懂的领域,自己不怎么感兴趣但可能有用的领域的书,觉得如果只关注一个领域,成长就会毕竟慢。
之前网上有一句话很火,“方向不对,越努力越尴尬。”看书本来对我来说是很快乐的事情,不想再因为自己选择出错,让自己郁闷。
本月第四本书看完了,下个月的书我已经买好了,都是我会喜欢的书,希望下个月在读书中获得更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