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还是写不好文章?可能是我们的阅读方法错了

2019-11-25   饼子啃书

1

关于这篇文章的部分衔接内容,其实我已经在我的“阅读转化写作能力”专栏里提起过,比如我们如果是想学习作者的文笔,就尽量抛开我们过去那种常规的以“总结中心思想”的那种阅读方式来进行。

那样对你的写作、表达训练似乎起不了很大的作用,最后我们都会千篇一律的去写一些看似很有“内涵”的内容,而无法进行必要的表达训练,这是明显的本末倒置,连基本的套路都不会,如何耍出精绝的剑法?

这也是我们过去总觉得有内涵的文字才是好文字的一种偏见。我们忽视了文字排列对我们阅读带来的那种吸引力和阅读快感。生硬的文字在当今“娱乐至死”的时代,会消磨掉读者的耐心,没等读者去理解你要表达的内涵,也许他们都已经把你给“卸载”了!

所以要写好文章,写出一篇自己满意的文章,一定要从最基本的做起。不能还没有长大,还没有经历足够丰富的人生经历,每天就在想着如何写出有深度内涵的内容,那样的“内涵”我是极其怀疑的。

2

说完了这一点,后面的那一点我们就要如何的进行阅读,当然方法在之前的专栏内容也有个详细的阐释,我在这里就不过多的赘述。

我主要是想说明一点就是要注意总结作者的一些“笔法”,这些笔法就如绘画,每个艺术家都有每个艺术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笔法,我们要学会总结。

这个总结没有固定的分类,需要根据我们自己的审美习惯来完成,我在这里对我的习惯进行一个示例,大家通过示例来举一反三的完成自己分类整理,等你能自己整理了,那也就说明你真正的理解和运用了我的方法。

我把我对作者的一些“笔法”做了这样几个分类,比如有一种是“跳跃型”的文笔特征,我拿冯唐的《活着活着就老了》书里的内容做示例来给大家说一下。

其实这种内容王小波写的最好,冯唐就有点俏皮和世俗,但冯唐的内容也许对我们的感官刺激可能会更强烈一些,王小波的内容比他的更具有丰富性和延展性,之前我也在专栏里提起过,在这里我就不拿他当示例了!

“跳跃”说白了就是对我们的文字敏感度进行一个强烈的刺激,刺激的本质就是通过看似不在一个层面上的本体与喻体,能让我们产生一种落差感!这对于我们当下来说似乎有点迎合的味道,因为我们很多人正逐渐的失去对文字的敏感,于是这类文字的表达方式就会给我们以刺强烈激感,从而吸引我们继续读下去。

小说最重要的是让你体会到生命感动,就像姑娘最重要的是让你体会到爱情,听到激素在血管里滋滋作响或是心跳。

大家看看冯唐的这几句,生命感动到姑娘的爱情,然后到激素和血管,最后“滋滋作响”来完成一个“三级跳”的系列跳跃动作,就是不断的用跳跃(跨界、落差)的比喻来完成对你思维的神经触动和刺激。

我们再看看下面这段

好故事仿佛好脸蛋,好结构仿佛好身材。长久而言,好身材比好脸蛋更动人。好脸蛋只是个好故事,看过了,知道怎么回事儿,不复想起; 好结构起承转合,该凸的凸、该仄的仄,该紧的紧、该疏的疏。让人从头看到脚,再从脚看到头,从胸看到臀,再从臀看到胸,感叹天公造化。

把研究文本、文学的东西,强拉硬拽到最世俗的那些层面里,让你更具象的理解抽象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批评他拿情色来承载内容,这几句的文字表达几乎就能明白他作品的一个基本笔法和逻辑。

好了,这样我们对其进行归类,自然就能把类似这样的作者文本统一的放在一个“口袋里”学习他们的这种文字表达方式。

比如王小波和李国文这些作者都可以放在一起去看,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我们这时就要避免一个问题,就是对作者所谓“层次”的界定。

比如有些人会说,怎么能拿王小波和他们比,我想在此说一句,这种思维方式我觉得有点“奴性”,不建议大家这样看待作品。

我们想学的不是内涵,而是表达方法,就如我开始说的,我们要学的是他们的招式,而不是他们的人品和思想!那些也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

3

接下来我们看看我另一个分类,是一种“古典”美的文字特质。我们深受几千年的古典文化熏陶,深受那些唐诗宋词还有一些古典名著的影响,因此对于具有这些作品的传承,我们一定会有一种由衷的吸引力。

在这里我依然说的不是内涵,而表达方式。比如我们看梁实秋的一些文字,你会在他的文章里时不时的看到那种古典文字的传承,有些词句我们现在都几乎不怎么用了,但如果现在拿出这些文字来,必然会产生一种审美的陌生感!吸引自然就会产生。

我们看梁实秋《雅舍》里这样一句: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青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

看结构,看用词,这样的文字排列出来,自然可以让我们感觉一种古典带来的审美陌生化,放在几十年前,可能感觉不出来,但如今我们再来个冷饭热炒,再用这样的文字排列,就会让人有一种“高大上”唬人感!哈!

像这样的文本内容以“笔法”进行归类的,我就拿两个示例,大家可以在根据自己阅读的内容,进行类似的分类归拢,我相信这样对我们的表达能力,会有一个非常好的帮助。

我们可以在文章中,充分的去运用这些笔法,来完成不同的内容表达,比如你想俏皮的表达,不妨学学冯唐,你想稳重的皴染,就不妨学学梁实秋。

最后

每个作者都有每个作者的笔法和抒写的文字排列逻辑,这些就像一个个音乐音符一样,只有掌握了这些,我们才能根据自己的状态,完成一个个音符的某种逻辑排列,作品就自然的表达出来了!

再唠叨那句话,一开始尽量不要总拿“内涵”说事,甚至一开始都可以忽视作者要表达的“内涵”,先把技法熟悉了,再去发掘内在。连表达都还没有熟练,文字写出来多少都会有点飘浮,扎不进别人的内心里。

尤其当今对文字越来越麻木的时代!这么多内容,就像美食街的大排档,作为你,先要让读者愿意读为最重要,好吃不好吃,读者不尝也等于白搭!

文:饼子

深度、认真的文学读书写作专栏!欢迎关注!

作者: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