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题目您肯定嗤之以鼻,朱元璋的儿子和陈友谅有啥关系?真是什么都敢扯!肯定又是现代哪个神剧作者凭借着一鳞片爪的史料博眼球。
不过这荒唐事儿还真不是咱们现代人提出的,这是晚明文人在笔记中所写(可见在八卦这方面,古人和今人都是一样),您先别管他亵渎该朝太祖,咱们来分析分析,看看这文人为什么敢这么说。
(《罪惟录》明末清初民间文人编纂之史料,记录从明朝到南明的历史)
故事来历:《罪惟录》
故事作者:查继佐,金庸先生之先祖,明末清初文人。
故事人物:朱元璋,陈友谅,达定妃,朱元璋之子、大明潭王朱梓。
(达定妃,本为陈友谅之妾,后被朱元璋纳入后宫,为朱元璋生下两子)
问题就来了,这几个人压根就风马牛不相及,堂堂大明亲王怎么会和陈友谅扯上了关系?这其实和一个女人有关,这个女人就是朱梓的母亲达定妃。
达定妃的身份很敏感吗,最初她是陈友谅的小妾,陈友谅战死后,朱元璋看中她的美色收入后宫。要说这种事儿在古代也不少见,所谓成王败寇,胜利者是有权接收失败者的土地、财产和女人。在这一点上甭管是游牧民族还是农耕民族都是一个道理。比如说李世民就笑纳了隋炀帝的女儿和李元吉的王妃(等于是强占了自己的弟媳),连英明神武的唐太宗都做过这样的事儿,朱元璋无非是重演一遍胜利者的历史而已,更何况雄踞江州,水军强盛地陈友谅给自己带来了不小的麻烦,鄱阳湖一战凶险万分,要不是老天保佑让陈友谅莫名其妙中流矢身亡,估计现在见阎王的就是自己了!与陈友谅多年征战的仇恨也促使朱元璋收编陈友谅的女人,这既能够羞辱陈友谅,同样也宣誓了自己的主权。
(与陈友谅的交战是朱元璋一生中最艰苦,最危险的一系列战斗)
用朱元璋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朕在天下尚未平定时,攻城略地,与群雄并驱十四年,在军中从未妄夺一妇人女子。唯有攻下武昌以后,因恼怒陈友谅屡屡起兵相犯,故夺其妾而归。”。《万历野获编》还帮着朱元璋洗地“高皇帝提一剑芟群雄,于所平诸国妃主,无选入侍者。惟伪汉违命最久,上心恨之,曾纳其妾,旋即遣出,深以为悔。”虽然朱元璋抢了陈友谅的小妾,但咱们的太祖皇帝终究是个有节操的人,所以很快就把这名女子送出宫。这就有点瞎扯了,根据史籍记载来看,这名小妾非但没有被遣出,反而还成为了朱元璋的妃子,为太祖皇帝生下了朱博和朱梓。
(朱梓因为大舅哥与胡惟庸勾结竟然吓得自杀,这理由实在过于牵强)
但问题就在于朱梓活着没啥问题,洪武三年被封为潭王,十六岁时封地定为长沙,之后就老老实实的当着藩王,但这哥们死的实在莫名其妙。
朱梓的妻子是都督于显的女儿,于显还有个儿子于琥在宁夏当指挥使,洪武二十三年,于琥被指认为胡惟庸逆党,朱梓知道这个消息后差点吓尿,生怕自己会受大舅哥的牵连,于是干脆与王妃一起自焚身亡。—“(于琥)坐胡惟庸党,于显与于琥俱坐诛。梓不自安。帝遣使慰谕,且召入见。梓大惧,与妃俱焚死。无子,除其封。”
(洪武四大案的屠杀对象上至功勋元老,下至武将文臣,只要你引起了朱元璋的怀疑都是个死)
有人说这也没啥吧,毕竟是谋反,即使是亲王牵扯到上头照样是个死罪,要怪也只能怪朱元璋手狠心黑,朱梓胆小怕事。但朱梓的死仍然显得很不合道理,为什么呢?我们知道老朱晚年的确是残忍好杀,但朱元璋和朝中大臣们都知道这所谓的谋反不过是皇帝屠戮大臣的一个借口而已,早在洪武十二年胡惟庸就因为谋反被砍了脑袋,都已经过了十几年,哪还有胡惟庸的同党?所以朱元璋的脑子很清醒,杀人的目标也很明确,要把这些对大明江山有威胁的勋贵大臣全部杀光,这样老朱家就能安坐天下。早期的朱元璋还要点脸,给你背个黑锅让你死的明明白白,等到后来朱标一死,老朱连理由都懒得给,直接就是杀,别怪朕心狠手辣,谁让你可能会威胁到帝位呢!
(屠杀大臣时心狠手辣的朱元璋却对儿子们百般纵容,不管他们犯了什么罪都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上图为朱㭎和朱橚)
对大臣如此残忍无情,那么对儿子们呢?完全就是两个极端,在老朱看来只有自家人才最信得过(所以老朱还给了藩王们“靖难勤王”的权利,这也给后来朱棣造反提供了大义名分)以后孙子朱允炆的江山还得靠着这些叔叔来守护呢!
所以在太祖末年的景象是:功臣元勋们稍有不慎就全家人头落地,而亲王郡王们凶残暴虐却无人追究。不得不说,朱元璋对自己不成器的儿子们简直宽容到纵容。晋王朱㭎“藏兵五台山,反形已具。”,这个货都已经明目张胆的藏兵五台山打算造反了,纵使不死也得废掉王爵免为庶人吧?但在太子朱标的恳切请求下,朱㭎同学屁事儿没有,竟然还能继续当着藩王!—“或告㭎有异谋。帝大怒,欲罪之,太子力救得免。”连自己造反都能被赦免,更何况朱梓只是被牵连?除了朱㭎,朱橚也是个不怕死的,这老兄明着违背太祖“藩王不得擅离封地”的禁令,大摇大摆的前往凤阳,结果如何呢?留朱橚在南京,由他儿子负责封地事物,过了两年,这哥们又被赦免,照样大摇大摆的回去接着当王爷了.......
您对比一番,这朱梓这点儿事压根就不叫事嘛!所以朱元璋也很清楚这个道理,他还怕朝廷手段狠辣吓着孩子,特别派人对他进行安抚,儿子是没啥出息但终究是自己骨肉,骂一顿,重罚一番也就过去了(帝遣使慰谕)。
但朱梓却如此毅然决然的去寻死,这就让整件事都透着这么股邪劲儿,明明罪不至死,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身份尊贵的亲王如此想不开竟然自焚呢?毕竟太祖的儿子不少,不管犯了多重的罪,顶多即使痛骂一顿,关个一两年啥事儿都没有,敢于去死的,就只有朱梓一个。
于是文人们开始乱开脑洞,首先朱梓的身份比较敏感,加之死的如此蹊跷,难不成这里头有情况?于是我们就在《罪惟录》里看到了这样个故事:陈友谅战死时达定妃已怀有身孕,贪爱她美色的朱元璋未察觉便抢人入宫,由于隐瞒的好,没多久达定妃就生下了陈友谅的遗腹子朱梓,朱元璋还浑然不觉喜当爹把朱梓当亲生儿子一般看待。等到朱梓年纪渐大前往就藩时,达定妃才告诉儿子真相,朱梓的生身父亲其实是陈友谅,母亲忍辱负重数十年,为的就是让朱梓长大以后为陈友谅报仇!
于是朱梓从金枝玉叶的朝廷藩王变成了背负血海深仇的前朝余孽,但这杀父之仇不能不报,朱梓来到封底长沙后时刻准备复仇,这货甚至还在铜牌上写了“宁见阎王,不见父皇”(有的文章里写的是贼王,不过《罪惟录》里的确写的是父皇,也就表明朱梓与朱元璋势不两立,宁可去死也不愿认贼作父),而朱元璋知道了在长沙的朱梓很不安分,意图谋反,更探明到了朱梓不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生生抚养了仇敌的儿子十几年!大怒的朱元璋派遣魏国公徐辉祖率军讨伐,而朱梓自知不免,干脆抱着孩子在城头绕了三圈后将那面嘲讽朱元璋的铜牌扔下,回宫后全家自焚而死。
您还别说,这样似乎也能解释朱梓为什么要如此毅然决然的去见阎王,逻辑上似乎也说得通,难道朱元璋真的当了冤大头为陈友谅养儿子?
(陈友谅表示,我都死了六年了,这货还是我的遗腹子?)
回答:纯属子虚乌有,凭空捏造。这事儿都不用找什么专家,我就能回答您了,首先朱梓可能是陈友谅的儿子么?
绝无可能,公元1363年的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中流矢而死,部将们拥立陈友谅之子陈理为帝,次年朱元璋兵临城下,还是小屁孩的陈理只能无奈出降,同年达定妃被朱元璋纳入后宫,那么作为“陈友谅遗腹子”的朱梓是啥时候出生的?公元1369年,距离陈友谅嗝屁已经六年了,难不成这朱梓是哪吒降生,在娘胎里足足呆了六年时间?退一万步说,老朱要真被陈友谅给绿了,这遗腹子也应该是朱梓的同母兄长齐王朱榑,朱榑生于公元1364年(正是朱元璋攻灭陈友谅,宠幸达定妃这年),这个时间段相对更加敏感。
(在特务祖宗朱元璋面前玩花样,您怕不是嫌自己命长!)
但话又说回来了,朱元璋是什么人?大明开国太祖,雄才大略,上马征战攻城略地,下马治国安定天下,更关键的是朱元璋还是锦衣卫的创始人,在锦衣卫的祖宗面前玩花样,达定妃怕不是嫌自己命太长了!更何况《罪惟录》连朱梓的生辰和陈友谅战死年份这样的大bug都没能发现,可见无非是一本文人笔记而已,太祖铁血手段自然不招文人喜欢,在文章里写几个小故事恶心他一番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所以咱们就当野史看看图个乐子就行,可千万别认为这是正史!
那有人就会问了,既然和陈友谅没啥关系,为什么朱梓还要选择自杀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因为这家伙是个窝囊废,您别看这些个金枝玉叶平日里鱼肉百姓耀武扬威,真要遇到点事儿怂的就如同软脚虾一般,朱梓纯粹是自己吓自己,把自己作死了,这么说有依据么?
“建文初,有告柏反者,帝遣使即讯。柏惧,无以自明,阖宫焚死。谥曰戾。”朱梓的弟弟、湘王朱柏同学在面对朝廷派来的使节问讯时,竟然“无以自明”,于是干脆和哥哥一样选择阖宫自焚,遇到了困难不想着自救,第一选择竟然是自杀,不得不说,朱柏和朱梓真是一对亲兄弟啊!
作者:雨目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