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一个大一女生的求助贴走红网络,刚进入大学的她向母亲索要每月4500元的生活费却遭到了拒绝,女生大吐苦水,言语间充满对母亲的埋怨。
女生认为:上高中报补习班的时候每课都要几千元,母亲从来都没眨过眼,况且现在读大学了,一年也要3万多,我一个月不过就是要求4500元生活费而已,她凭什么不能满足我。
看过这样一句话:中国父母最大的悲哀,是付出全部,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深以为然,这个女生只看到了妈妈为她掏学费时的爽快,却看不到妈妈赚钱时的艰辛;只知索取,不懂感恩。
随后记者走访了四川几所大学,实地采访,大部分学生的生活费都是在1500-2000元之间,甚至还有1500以下的,3000以上的学生属于个别富裕的情况。
花费在2000以上的学生表示主要的开销是在买化妆品、电子产品、聚会还有打游戏上,1500左右或以下的学生则说其实满足生活需求只要1000左右就行了,剩余的足够应付一些突发情况。
据有关社会调查显示:每月生活费高的大学生,他们的家庭生活普遍都不怎么好,反而是家庭条件好的学生费用比较克制。
我们平时听过父母们最多的感慨就是:再怎么也不能穷孩子啊,自己不吃也不能让TA喝稀。
网上句有流行语:父母俭衣缩食艰难度日,你却在装帅卖萌。
其实,父母们看似把所有的苦都吃了,实则是剖夺了孩子应对生活必经之苦的能力。
惯了TA花钱的放纵,却没有教会TA如何应对没钱的窘境,还有通过努力去获得要想的生活和物质,所以一旦遇到无法满足轻则情绪低落、重则铤而走险或是厌世轻生。
校园网贷学生轻生的悲剧时有发生,父母竭尽所有好不容易把孩子培养成天之骄子,却在一夜间殒落,真的让人痛心。
蒋方舟在《圆桌派》曾经分享过一件亲身经历的事,一位大学生因为着迷于各种品牌产品,每个月的生活费都不够用,还借了不少钱,向她哭诉着说:如果这个月还不上利息,那些人就要去找父母。
蒋方舟支助了她五千元钱并且说不用还,希望她尽快还清,不要再消费那些消费不起的产品了,女生满口答应。
可是蒋方舟持续好长一段时间关注她的微博,每天仍然不断地晒各种奢移品。
虚荣心很容易彭胀,再退回甘于清贫的状态就非常难了,大手大脚花钱是会上瘾的,那种酸爽根本就是平日里那些“抠抠索索”的人享受不到的。
曾经有一条新闻报道,一名大学生借了网贷被母亲发现后帮她还了,不久又重复借,像上了瘾似的,根本停不下来。
过度消费的行为除受周围的影响外,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来源于父母自小的教育和给予TA的成长环境。
就如那位要求每月4500元生活费的女生一样,为什么你以前都这么纵容我,现在却突然要对我这么苛刻?
武志红说过类以的话:中国父母教育的悲哀就是小时候放任不管,长大了又瞎管。
说的意思其实就是没有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长大了看着不对,才立马想来个“一刀切”,亲子间剧烈的矛盾就出来了。
卢梭曾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多少不幸的孩子都是这样被父母宠出来的,正如作家包丰源说,一切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孩子穷养或富养最关键的是要教会他们正确的金钱观,不要成为金钱的奴隶,有许多比金钱更值得追求的东西。
比如信仰和梦想,还有比金钱更可贵的是善良和真情。
尹建莉曾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中写道:父母对待金钱的态度会耳濡目染地传递给孩子。如果大人在生活中没有表现出对金钱的崇拜和追逐,而仅仅是当作生活的一种工具,那么孩子也会学着去处理与金钱的关系。
在这方面的教育,郭晶晶和霍启华夫妻堪称典范,身家显赫却从来没把自己当富家太太和少爷。
郭晶晶常被狗仔拍到用两块钱的橡皮扎头发、逛地摊、给孩子买不超一百元的鞋子;霍启华背着编织袋逛市场,蹲在路边吃小吃。夫妻二人还带孩子去乡下插秧、吃粗糙的饭菜。
全家给人的感觉就是和乐,而没有一种言于表的浮华,他们的孩子不但物质富足,精神也一定是极其充盈。
金星说:孩子是最单纯的,只懂得天气冷了要穿暖和一点,如果大人没有引导,孩子根本不会知道什么是名牌,而孩子穿名牌不过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虚荣心。
不少父母把孩子当作秀装,好像孩子吃差一点穿孬一些就倍没面子,一味地追求品牌。竟相报各种兴趣班,学美术看不起跳舞的,学钢琴的看不起小提琴的,上外语学校的看不起普通学院的。
父母的各种攀比一定会将孩子的价值观扭曲,而不会去追求最本质的精神需求。
《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说过:如果你不能及时教孩子金钱知识,那么将来就有人取代你,比如债主、警方、骗子,那时你和你的孩子恐怕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因此,自小为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很有必要,我们需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做到几下几点:
中国很多父母对教育孩子花钱的观念多半是含糊的,我曾经在公共场合听到有孩子向爸爸妈妈要钱买玩具,立马被喝:小孩子要什么钱?
只是一味用家长的威严压制,而并没有给孩子作分析解释,反而让TA对金钱的价值和来源更懵懂。
犹大人在孩子3岁的时候,父母就开始向孩子解释金钱的用处了,告诉他们为什么可以在商店购买各种商品,说明金钱对生活的必要性。
自小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有助于他们培养理性消费的意识,知道钱应该用到有用的地方,而且用掉一张就会少一张,没钱就买不到想要的商品。
就像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必须让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个困难的字眼,这个字眼是跟劳动、流汗、手上磨出老茧分不开的,这样他们长大后,才会大大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耐挫折能力。
剑桥大学有一项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的智力已经足以理解简单的财务课程,大多数孩子在7岁之前已经形成了基本的理财习惯。
有很多幼儿园会定期举办“跳蚤市场”的活动,让孩子们将自己不想要的玩具书籍拿出来出售,初步感受做买卖的乐趣,其实也是培养孩子们金钱观的行为。
也可以通过做家务、参予父母工作的体验来了解钱的来源,是要通过艰辛的劳动才能获得而不是变魔术而来,更不是随便就能在取款机里按来。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但能提早接触理财也更能体谅父母的艰辛,才能养出感恩的孩子来。
心理学家李玫瑾说过:
“孩子3岁你不满足他的要求,他最多就是满地打滚;可当他15岁时,他可能会自残、自杀和你争吵;但当他20岁时,可能会怨恨你,甚至攻击你。”
可悲的是,我们很多父母总是都要等到孩子成年以后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
在孩子第一次要求你的时候就要让TA知道不是你想要的就一定能得到,在满足合理的要求的同时也要告诉孩子你为什么可以得到满足。
孩子的哭闹不会对他身体造成多大的伤害,如果不听道理,要闹,就要TA闹,等冷静下来再跟TA谈,态度一定要坚持,不行就是不行。
懂得克制一生都受用,具有这种品性的孩子一定不容易掉入各种利诱的坑。
孩子的明天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教育的结果,教育孩子放纵比偷懒更不可取,小树苗小的时候不纠正,长大成了歪脖子树就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了。
所谓“根正苗红”在现代人教育孩子的观念上也可以理解成上梁正了下梁就歪不了。放纵的给予就像慢性毒药,必定给孩子埋下祸根,千万不要让我们今天的“伪宠爱”毁了孩子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