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桐桐妈
昨晚,闺蜜做了一件极其后悔的事,她说现在想起来还会后怕不已。
闺蜜说,因为雨夹雪外加狂风肆虐,不得已取消了每晚都会带娃外出玩的行程。他们一家三口其乐融融“挤”在书房,爸爸坐在书桌前用电脑,她和儿子坐在孩子小桌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差不多八点的时候,她准备洗洗带孩子睡觉,谁知道这熊孩子趁她不注意拿彩笔在书房到处画,最后,还在她新买的牛仔裤上画了一道长长的绿色粗线条。
她立马就炸毛了!板着脸,用力地拉着儿子的小手臂,问:“你干什么???”
孩子爸见架势不对,习惯性地“护”孩子,立马蹲下抱着孩子,说:“你和妈妈说,以后不这样了!”谁知道,她那倔脾气的儿子一声不吭,就是死盯着她。
见此,闺蜜当然不肯就这么让这件事过去,强烈要求孩子自己认错,并保证不再这样。一旁的孩子爸不停地打圆场,希望就此结束,可是闺蜜就觉得他太袒护孩子了,每次都是他来当好人,如果一直放纵,对孩子而言不见得是好事!
“不行!今天我就要他亲口说,这样的行为对不对!以后还会不会干了!”闺蜜从老公的怀里拽出孩子,疾言厉色地呵斥道。
一直强憋着情绪的孩子,在闺蜜的一声吼骂下,终于绷不住“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没几秒,这孩子左鼻孔突然喷血!
看到这个场景,闺蜜一时之间吓住了!所有的怒火立马云霄云散,剩下的全是对孩子的担忧与自责。
最后,孩子的鼻血止住了,却不愿再和她在一起亲昵,夜里睡觉几次都在梦里带哭腔说:“我不要!我不要!”“妈妈坏!妈妈坏!”
闺蜜说,在看到被儿子鲜血染红的餐巾纸时,她后悔得要死,儿子那么依恋她,她却如此粗暴地对待她,再说了,她之前也没有明确和儿子说过不能拿彩笔到处乱画。那一刻,她说在心里暗暗发誓:以后要收起自己的暴脾气,无论如何,都要和孩子好好说话。
其实,这样的场景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不同的家庭上演:
妈妈们也想做个温柔的妈妈,可是现实中做不完的家务、夹缝生存的职场、精力无限的孩子,外加一个丧偶式育儿的云配偶,很多妈妈都想表现温柔,可现实的残酷,让她们不得不感叹:臣妾做不到啊.....
很多妈妈都会在发火之后,看到孩子无辜的大眼睛中充满着恐惧与泪水后,后悔不已。想想,很多时候,真的克制一下或许就是另外一番场景。
亲的坏情绪,对一个孩子、一个家庭,是多大的灾难呢?
首先,影响孩子长大后对于情绪的调解能力。母亲的坏情绪会让孩子变得没有安全感,长大后也会“遗传”母亲的坏脾气,对人和生活充满怨气。如果母亲情绪阴晴不定,一会赞赏有加,对孩子好上天,百依百顺,一会又对孩子莫名严厉,百般苛刻,这样会使得孩子长大后戒备心重,在人际关系中缺乏信任。
其次,母亲的情绪决定家的温度。
母亲温柔、细腻、有涵养,可以在家里营造一种暖气融入的气氛;相反,母亲暴躁、易怒、爱发牢骚,注定家里的气氛会是一种紧张、凝重、充满不和谐的音符。
莫言在《母亲》一文中写道:
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
那时候村里很多女人都自尽了。
有次下工回来,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
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她追问我为什么哭。
我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
这是一个母亲对她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
正是母亲的这种坚强和乐观,才使得从小被歧视、被家暴、被迫辍学的莫言,有了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信心。他不仅成为中国文坛上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还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与妻子伉俪情深、女儿事业有成。
真可谓:妈妈的好情绪,是一个家最好的家风。
压力重重下的妈妈,如何给自己减压,管控自己的情绪,营造幸福和谐的家庭氛围呢?
1、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发火前,可以深呼吸,以微笑待人,多夸赞和表扬孩子,不要总看到不足的地方。如果做不到前面这些的话,那就暂时的离开,等待自己心情平复下来,再与孩子沟通。
2、允许孩子慢一点,犯小错。
大人总喜欢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一举一动,殊不知,孩子的行动力就是慢且易出错,在大人眼里毫不费力的一件事对于孩子而言或许都是一场挑战。所以,给孩子一些自由,允许他们慢慢来,给他们犯一些小错的权利吧,这样,你和孩子都会轻松快乐很多。
3、对自己好一点。
都说人到中年不如狗,当妈的中年人更是不易充满艰辛。生活如此艰难,我们就应该对自己好点,适时放手,学会和家人示弱、借力,没必要事事自己去强撑;家庭支出计划中,别把自己的需求摆在最后,想买的护肤品和衣服,只要在合理范围内,请去实现;给自己一点私人空间,去放松自己,只有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才能更好地去爱他人。
母亲的好情绪,是一个家最好的风水,它是孩子的幸福源泉,也是一个家的温度核心决定因素。
作者简介:桐桐妈,一个可爱女孩的妈妈,头条号签约作者。
本头条号拥有27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背景的专家学者,将与活动号(微信公众号:育儿交接棒)一起,致力于通过线上线下课程和活动,推动有品质的亲子沟通,微信公众号的“问答”功能已经开启,欢迎提问,专家一对一解答育儿疑问。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