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天安门执勤,骄傲!
9月7日,天安门广场俯瞰图。
9月7日,民警在天安门城楼上执勤。
9月5日清晨,民警在升旗仪式现场值守。
在天安门 倾听祖国心脏的跳动
北京天安门,在朝阳的照耀下迎来新的一天。身后,巍峨壮观的故宫博物院,承载着灿烂的历史文化;身前,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以及两侧的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等一系列国家标志性建筑,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红墙黄瓦重檐飞翘,金砖白玉雄伟壮丽,天安门像一位历史的巨人,静静地张开怀抱,迎接八方游客,也见证着天安门警察忠诚守护祖国心脏、热情服务群众的铿锵步伐。
历史见证
天安门,昔日是明清两代皇城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后称天安门至今。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一震撼时代的强音划破天空、激荡山河。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历史,从天安门铺开了崭新的画卷。
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主席,看到的是天安门广场上的欢呼人群,是北京的中轴线,是新中国未来的样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拓宽,广场中央修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后又修建了毛主席纪念堂。
时光流转,回到人民怀抱的天安门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天安门也以其丰富的历史内涵、独特的政治地位成为新中国的象征,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为了做好安全保卫工作,服务八方游客,1972年,北京市公安局设立天安门派出所;1999年,天安门地区分局成立。
“这枚国徽是1950年9月30日,也就是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庆典的前一天正式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9月7日,北京市公安局天安门地区分局治安大队城楼组民警直凤新在巡逻中,一边提醒游客注意安全,一边向在这枚国徽前合影的游客讲解道。
今年58岁的直凤新已在天安门地区工作了37年,见证着这里的点滴变化。37载岁月也沉淀出他谦和、宽厚、乐观的性格。遇到游客询问和求助,他先是敬礼,然后耐心解答;看到坐轮椅上城楼的游客,他眼疾手快,帮忙推一把。
长安街对面,天安门广场南端,思念的长龙在毛主席纪念堂外排开。1977年毛主席纪念堂竣工并对外开放以来,各界人士、广大群众纷纷前来瞻仰缅怀领袖。
9月6日,记者在毛主席纪念堂外见到了正在维持秩序的天安门地区分局毛主席纪念堂警务站站长王罡。初秋时节炎热依旧,细密的汗珠很快爬满了王罡的额头。
在毛主席纪念堂北大厅内,一位老人靠墙蹲坐在地上。王罡看到后立刻上前蹲下询问情况,拿来小马扎给老人坐。经询问得知,老人姓刘,来自黑龙江,已经90岁了,“我就想过来看看主席,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说着,老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王罡细细倾听,宽慰老人。
从小就在天安门附近长大的王罡,1993年工作后成为一名天安门警察,天安门在他心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见证着天安门历史,帮助很多人圆梦,我感到自己的职业光荣而伟大。”
9月5日凌晨,民警引导前来观看升旗仪式的游客有序进入广场。
神圣追求
1949年9月29日,对国营永茂公司业务科的宋树信来说,是难忘的一天。
当天,他接到北京市委下达的任务,为新中国开国大典制作国旗。宋树信和工人们一起忙碌着、兴奋着。经过紧张而有序的工作,国旗终于被赶制出来。
1949年10月1日下午,伴着激昂高亢的《义勇军进行曲》旋律,毛泽东主席按动电钮,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从那天起,去天安门广场看一次升旗,成为中国人融入血脉的神圣追求。
9月5日凌晨3时,记者身处天安门广场,看到这里已经聚满了等待观看升旗的群众。
“大家看好手机和孩子,注意不要拥挤。”天安门地区分局巡警二大队三中队民警彭玉松和同事们早早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维持秩序,疏导人流,“在广场执勤,步数轻松过3万。”
“您多费心,如果需要帮助,就及时给我们打电话。”夜色中,彭玉松精神抖擞。他把印有联系电话的“天安门警察在您身边”安全贴纸发给游客,发动群众力量维护广场治安。
东方渐白,伴随着铿锵有力的脚步声,国旗护卫队队员踏过金水桥,跨过长安街,走向升旗台。2万余名群众屏息凝神,翘首期盼着国旗升起的庄严时刻。
“向国旗——敬礼!”5时45分,《义勇军进行曲》响起,现场观众目视国旗缓缓升起,齐声合唱国歌……当国旗升至旗杆顶部,大家自发挥舞着手中的国旗,许多群众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飘扬的国旗下,是天安门警察彻夜未眠的身影。工作7年的彭玉松已经见证了600多次升旗,“国旗升起的那一刻,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说。”
9月5日凌晨,民警在天安门广场为游客提供服务。
薪火传承
1950年5月1日,首都20多万名群众在天安门广场庆祝新中国第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
1976年1月11日,首都百万群众泪洒十里长街,沉痛送别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1997年7月1日零时,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东侧的香港回归倒计时牌显示出“0天0分0秒”,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
翻阅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编纂的《东方红——天安门图史》,一张张老照片记录下天安门地区的历史巨变,记录下新中国前进的步伐,记录下中华儿女对祖国无限的爱。
细细想来,天安门离我们的生活很近。身份证上、人民币上,国徽中的天安门时时刻刻出现在人们身边。北京天安门,在中国人心里有着特殊的意义,“到天安门广场,感受伟大祖国的日新月异!”
如今,44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每天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节日最高人流量可达200余万人次。
如何让天安门广场的安检工作兼具质量和效率?“我们不断完善方案,将旅游团和散客分流,增加团队通道、优化安检流程、提高安检速度,保证瞬时大客流能安全有序进入广场。”天安门地区分局防爆安检中队中队长冯岩告诉记者,他们还专门设置了绿色通道,方便带孩子的家长快速通行。
在确保安全有序的同时,天安门地区分局继续在优化服务上下功夫。
停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东侧的“为民服务车”由天安门地区分局在2021年设立,提供问询指路、走散寻人、健康救助、临时休息、临时母婴室等服务。
在“为民服务车”工作的“巾帼服务队”推出的9款爱国主题印章也深受年轻游客欢迎,车前排起了盖章长队。对于没有带笔记本的游客,“巾帼服务队”的女警会送上背面盖满9款主题印章的反诈宣传单,一举两得。
为了让群众的“天安门记忆”不留遗憾,民警们可谓绞尽脑汁。天安门地区分局巡警一大队一中队的95后民警曹鹏伟之前在社交平台发布过一篇观看升旗的攻略,列明观看升旗的注意事项,“让更多网友看见,少走弯路,避免遗憾。”
当被问到工作中有什么绝招?天安门民警们哈哈一笑,告诉了记者他们的“独门绝技”——掌握每天的升旗降旗时间、心里有一张更快到达周边景点的地图,游客一开口就知道来自哪里。此外,他们个个都是调解高手,能够快速化解群众矛盾纠纷。
守护祖国心脏的接力棒代代传递。如今,在天安门广场执勤的天安门地区分局民警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仅28岁。工作4年的曹鹏伟已经带上了徒弟,9月10日,曹鹏伟带着刚加入的新警前往辖区,实地讲解地标性建筑的历史意义和岗位职责。
阳光正好,庄重恢宏的天安门前,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下,新警们认真、专注,他们将在国庆期间走上工作岗位,在这方光荣的土地上履行神圣的使命。
9月4日,民警守护国旗降旗仪式。
记者手记:用细腻传递温度
初秋的北京,碧空如洗,登上天安门城楼,这一刻,紧贴祖国的心房。
重檐飞翘托起了600多年的岁月,如今,这座历经风雨沧桑的历史建筑正以奋进的雄姿吸引世界的目光,见证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那一声声在天安门城楼上发出的历史强音此时回荡在耳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光荣、英雄的中国人民万岁!”
向南眺望,眼前是一幅气象万千的时代画卷。威严壮丽的天安门广场国旗猎猎,游人如织,厚重的建筑群记载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共同走过的风雨历程。
在这幅恢宏的时代画卷中,一抹抹藏蓝色点缀其中,生动和谐。
天安门警察全面提升服务水平,让游客们倍感暖心——
打造车内母婴室、提供充电服务、设置临时休息区、“为民服务车”成为游客在广场上的“临时加油站”;
线上线下解答八方游客多样问题,民警成为群众身边的“百事通”;
升级改造安检棚,打造绿色通道,提升安检水平,应对瞬时大客流民警有“绝招”……
一双双微笑的眼睛、一个个专注的表情、一次次贴心的回答……这些温暖动人的工作细节,勾勒出人民公安为人民的生动场景。他们把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对肩上责任、心中信念的执着,书写在天安门,铭刻在群众心间。
金色的阳光下,天安门警察小麦色的皮肤闪闪发光,那是他们的荣誉勋章。
致敬!守护在祖国心脏的天安门警察。
9月7日 ,民警在天安门城楼服务来往游客。
一线随笔:国旗升起的那一刻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熟悉的旋律承载着中华儿女专属的童年记忆,也承载着无数国人“到天安门去看看”的梦想。
东方红,太阳升。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是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从那一天起,升国旗成了国人心中最为神圣庄严的仪式。
9月5日,清晨5时45分,伴随着第一缕阳光,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缓缓升起。我们难以想象,74年前当家作主的中国人民在那一刻会是怎样的激动与自豪。但此刻,在这个平凡的日子里,在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现场,我分明感受到一颗颗中国心随着《义勇军进行曲》而跳动。
从千里之外赶来的88岁老奶奶热泪盈眶;刚结婚的小夫妻幸福地拍照留念;稚嫩的小男孩认真地举起右手向国旗行少先队礼……
即使时光流转,这种心跳,亦可穿越时空发出动人的回响;即使岁月更迭,这份自豪,早已浸润于中华儿女血脉且愈发热烈。
相比于常人,看升旗、天安门城楼,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已经成为坚守在天安门地区的民警日常工作生活的一部分。
虽平常,终难忘。
从警37年的58岁老民警直凤新,依然记得第一次站在天安门城楼前时的意气风发;进入“不惑之年”的民警张剑细数着从警22年来在天安门广场亲历的一个又一个重大时刻;95后民警周凌波已从3年前第一次在金水桥前站岗执勤时忐忑的“小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年轻力量……
虽无言,却澎湃。
天安门广场看升旗的人群中,正在巡逻的民警彭玉松停下脚步,面向国旗,敬礼。虽然他已亲历600余次升旗,但国歌响起、国旗升起的那一刻,总有一股热流在内心涌动,那是对祖国、对人民至深至浓的爱。
总策划:孙福会
监制:邵清滢 蒋熙辉 苏传庚 陈雪峰 孙军 刘学刚
执行策划:张耀宇 王丽雪
融媒体报道组记者:文字/付静 刘晖 吕品璋 摄影/张铮 新媒体/马汪莹 视频/郭垚 张庆扬
来源:中国警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