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似乎是非常内卷的一年,加班卷、健身卷,现在连恋爱结婚也卷起来了。
2018年,95后还是刚刚毕业的稚嫩大学生,2022年,95后已经成了家族群里的“众矢之的”。
同龄朋友选择留在乡镇的,都早早结婚,有的已经甚至抱上了二胎。当初选择留在城市奋斗的青年,似乎已经和大环境下的“幸福”脱节。
据《2020年职场人婚恋观调研报告》显示,60%的职场人是单身状态,其中30%已经单身3年以上。在成都,单身男女比例更是高达100:165。
社会对于未婚未育青年的歧视,并没有因为城市的包容性而消退。
在成都人最熟悉也是最大的公园相亲角——人民公园,00后已经开始登场了,最早的一批00后,今年才22岁了,就已经以一张A4纸的形式出现在了相亲角。
家长们以“明码标价”的形式,将自己女儿/儿子的个人信息、房产、收入写在纸上、挂在绳上,静等每一位面试者的光临,他们将以最严苛的要求考核前来面试的人员。
当你置身于一个价值交换的体系中,其实你自己的“价格”就已经被制定好了,通过等价交换的原理,你能够匹配到一个和你经济条件、其它条件差不多的人。因为你进入了这套体体系,你就得按照体系的规则办事儿。
同时还得深刻明白这套体系存在着强大的鄙视链,有房不是最重要的,房子在哪里才重要。房子在5+2区>郊区,城南>城中>城北。
父母辈讲究婚姻的实用性,城市青年们看重的是婚姻的适配性,父母一句“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就能轻而易举搪塞住你的口。
曾经是青春代名词的95后,到了相亲角就是快要迈入30岁的大龄人群。你的房产和车产越多分值越高,你的年龄越大分值越低,这样一套量化的标准和体系,把城市青年困在一隅相亲角,出不去。
从非诚勿扰、非常完美到现在的心动的信号、喜欢你我也是,网红明星们的爱情被影视化和浪漫化。
普通的职场人则依靠着人民公园、交友APP或是亲戚介绍,让爱情变得固定化和程序化。
张杨,32岁,男,金融行业
被父母挂在人民公园3年
作为在金融行业扎根快10年的张扬,在圈子内是受人敬仰的老师,在家是被父母逼到有苦难言的大龄男。
以前家里的人还很挑剔,觉得门当户对非常重要,学历、收入、家境各方面都得和我匹配。
到了32岁的年纪后,家里人开始张罗介绍老家的女孩们给我认识,到了这个年纪,相亲也是现实的不得了,上来就是问工资多少?有无房车?
对于有些人而言,结婚是抓住了一场资产重组的机会,对我而言,我需要的是对方能够和我一起携手奋斗,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上能够达到契合。
“可惜在这个年代,大家把爱情当成一场交易,固定的开场白、固定的问题,企图以一两个月甚至是一两个星期的时间,决定未来几十年的人生”。
经历了不下50次相亲的张杨,不知道还要在这条路上遇到了多少坎,前路漫漫,还有的熬。
骆易,28岁,女,新媒体行业
手机里不下10个交友APP
看似工作在自由圈子的骆易,在交友上也不那么自由,公司内女生居多,寥寥无几的几个男生还都结婚了。
出于无奈,骆易只好投身于交友APP,什么探探、soul、牵手……各种类型的交友软件,她全都下载的有。
“不喜欢的向左滑,喜欢的向右滑”的随机交友模式,让爱情也变得随机起来。遇到相互喜欢的,大家又都很有默契的不说话,等着那句“hi,我们可以聊天啦“,停留在页面。
骆易说“这种依靠APP相亲的方式,成功率真的太低了,很多人仅仅只是依靠你的照片就开始表达喜欢,太不真诚也太随意了”。
和骆易这样想要靠着APP结束单身的人还不在少数,有的人还往里面砸钱成为会员,就为了多一次解锁特权的机会。
她和她们就像是大海捞针,成功的人也就那么寥寥一二。
柯柯,25,女,咖啡师
亲戚快把家里门槛踏烂了
“我是真的不想恋爱,不想结婚”,这是柯柯对爸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老家和她同龄的女孩,孩子都已经会叫妈妈了,而她依旧一个人在成都奋斗着。
柯柯说她的时间只想用来和朋友旅游,或是陪伴自己养的猫,恋爱成本高且回报低,实在不想在上面费钱费心力。
起初家里亲戚介绍的时候,她还很热衷于和对方认识,发现对方如同走流程一般的应付她,她就再也没有兴趣了。
且在高房价和高物价支配下,生活都已经这么不容易,还谈什么恋爱啊,好好搞钱才是硬道理。
很多人从一开始的排斥相亲,到后来逐渐麻木接受家庭的安排,迈入人都是要结婚的怪圈中。
相亲、结婚、生孩子,就像是完成人生的KPI考核一般,只要完成了这三样,人生这张试卷也就拿到了满分。
但是爱情不是KPI考核,不是你做得好、你付出了努力,就能得到回报。
大家在年龄和环境带来的双重焦虑下,去相亲、去结婚,去接受一些陌生人的批判和评价,然后自我内耗,最终陷入困境的只有你自己。
恋爱有恋爱的好,单身有单身的好,相亲也有相亲的好,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比盲目跟风更重要。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跳脱出框架中,能够不被社会的声音和世俗的洪流所束缚,去尽情做你自己想要的选择。
/
你有什么奇葩或者记忆深刻的
相亲经历
欢迎留言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