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妈妈都有过被孩子“黏”的经历,不少孩子会在某个瞬间变得特别黏人:
离开孩子一会,他就会哭着找妈妈;
带他出去玩,中途总是停下来看看妈妈在不在;
妈妈在家,就一定要妈妈抱,其他人都不行......
离开孩子一会,他就会哭着找妈妈;
带他出去玩,中途总是停下来看看妈妈在不在;
妈妈在家,就一定要妈妈抱,其他人都不行......
伯林厄姆.弗洛伊德说过:“越黏人的孩子,越在内心深处相信:分离是会反复上演的。”
总黏着妈妈的孩子,内心深处都藏着对父母的爱和关注的渴望。
一、为什么孩子会黏人?
3岁前的孩子
3岁前的孩子对父母充满安全的依恋,不管分离的时间长短,都非常抗拒和父母分离。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说:“幼儿的最初的焦虑莫过于他感到将会失去他所爱的人。”所以你才会觉得孩子黏人。
美国精神学临床教授阿兰•斯格尔也解释:1~2岁是孩子出现黏人行为的最明显阶段,他们把妈妈或看护人看作一个安全基地,当有安全需求时,就会返回看护人身边。
孩子离不开妈妈,实际上就是把妈妈当成了自己的安全基地,简单来说,妈妈的怀抱相当于一座安全的城堡,躲在城堡里,是最安全的事情。
所以,孩子3岁前的黏人行为,是非常正常的,而且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于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期。
如果孩子想要抱抱,你就多抱抱,怎么满足都不过分,这是他建立安全感的前提。
3岁后的孩子
3岁以上的孩子黏人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寻求安全感、分离焦虑、社交能力发展有限、对黑暗等一些事物的恐惧......这些都会诱发孩子黏人的行为。
拿社交能力来说,一个社交能力很差的孩子,出去玩也会表现出黏人、胆怯,并且非要拉着妈妈一起,针对这种情况,父母可以适当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
再比如安全感不足的孩子,也容易表现出对父母的黏人,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尽量要多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面对3岁后的孩子,想让他完美地与父母“分离”,离不开父母正确的引导和爱。
二、对孩子的黏人,大多数的父母往往缺乏耐心
孩子太黏人,很多大人第一反应觉得孩子是不是太过娇气、太软弱、不够独立,甚至用压制、漠视的方法对待孩子。
比如:
累了一天回到家,孩子缠着你讲故事,你会不耐烦地推开他;
忙着做家务,孩子非要你陪他玩,你会冷漠地置之不理;
带孩子出去玩,他非要你抱着,你生气地将他扔在原地走开
.....
曾经在商场的儿童乐园,看到一位妈妈训斥自己的孩子:
“你怎么这么黏人啊,其他小朋友都可以自己玩,就你不行!真没用!”
孩子也不哭,只是紧紧地抓着妈妈的手,生怕妈妈不见了。
看多了这样的场景,就越觉得父母能耐心地对待孩子是一件特别难得的事情。
其实,孩子黏不黏人和娇气、独立没有多大关系,他只是还没有准备好与爸爸妈妈分开,没有准备好自己一个人面对稍微有些陌生的世界。
孩子黏人,说到底无非是想要爸爸妈妈的陪伴和关注,比起指责、评判、贴标签,强制破除孩子的依赖感,专注地陪伴孩子,给孩子情绪一个释放的出口才更重要。
好的家庭,会给孩子时间慢慢度过这个时期,如果没有,孩子反而会受到更大的伤害。
三、孩子一点不黏人,才是父母该担心的事情
孩子黏人,可以说是甜蜜的烦恼,如果你的孩子一点都不黏你,才是最该担心的。
老家有个亲戚,因为工作的原因,一直将孩子留给老人家照顾,到了4岁多,才将孩子接回身边。
孩子回来后,总是吵着要找奶奶,甚至晚上偷偷地哭......一连很多天都是这样。
亲戚很无奈:“我可是他妈妈呀,他怎么就这么不喜欢我呢?”
我告诉她:“你们现在需要的是时间,把头几年陪孩子的时间,慢慢补回来,这是你欠孩子的依恋。“
孩子6岁前,尤其是3岁前,是和父母建立亲子关系的最重要的时期。
不带孩子,不陪孩子,在最需要你的时候,你不在场,就这样还想孩子和你亲,太难了。
80、90后中,不少人都曾经历过留守的时光,最痛的回忆就是抱着爸妈的大腿,不让他们外出打工,甚至跟着爸妈的车后面边追、边哭......
这种崩溃和绝望对一个孩子来说,太过沉重,以至于很多孩子长大后,和父母的相处少了一份恰如其分的亲密。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在孩子生命的头几年里的情感发展,构成了人类个体心理健康的基础。”
孩子就是从这几年的亲密关系中获得爱、信任与安全感,如果不能跟父母建立起一种亲密的情感,很有可能要花费一生去寻找这份安全感和幸福感。
孩子黏人的日子其实很短,也就生命的头几年,等到大了,你再想让他亲近你,他还不乐意。到时候那种失落感就会提醒你:当初应该珍惜孩子黏着自己的时光。
所以现在家里有黏人的小宝贝,一定要多抱抱他,多等等他。
因为孩子黏你,是爱你最好的凭证。
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名师。86级毕业留校,1994年留学归国,博士学历。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问题咨询、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微信公众号: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