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西夏区昊苑村:近七成村民围绕葡萄酒产业就近务工,人均增收3万元

2023-11-22   东麓观察

原标题:银川市西夏区昊苑村:近七成村民围绕葡萄酒产业就近务工,人均增收3万元

【“小小葡萄串,富民产业链”系列报道之三】

宁夏银川市西夏区昊苑村:近七成村民围绕葡萄酒上下游产业就近务工,人均每年可增收近3万元

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昊苑村处于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核心位置。这是贺兰山下一个由陕西、甘肃、安徽等8省区17县自主移民构成的村落。目前共有村民743户2890人。20多年前,昊苑村还是一片不毛之地,遍布砂石开采后遗留的无数大坑。以前由于这里土地贫瘠,村民们在地里忙活一年,也打不下多少粮食,人均年收入不超过千元。这曾让不少人萌生外出另谋出路的打算。

在2002年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的情况下,昊苑村积极响应自治区党委政府发展葡萄酒产业的号召,走产业发展转型之路,带领群众在砂石地里种下了昊苑村的第一片葡萄园。时至今日,昊苑村依托万亩酿酒葡萄,成功吸引了19家酒庄落户于此,共种植酿酒葡萄1.8万亩,年产葡萄酒6000吨,产值近4亿元。

成立劳务输出协会对接葡萄酒庄,为村民寻找就业岗位

随着村子周边酒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村党支部瞅准机会,成立劳务输出协会,与酒庄对接,为村民寻找就业岗位。同时,动员村民将土地流转给酒庄,统一经营管理,让村民的腰包迅速鼓了起来,昊苑村也因葡萄酒产业驶入发展的快车道。2022年,昊苑村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

张生杰以前是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鱼关村人,当地干旱少雨,农民靠天吃饭,张生杰一家的收入主要指望家里的20多亩耕地,刨去各种开销,一年忙到头,兜里剩不下几个钱,只能混个温饱。一次,张生杰的在宁夏打工的儿子带回一个消息: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发展很快,有大量工作机会。于是,张生杰举家来到西夏区昊苑村定居。

搬来没多久,张生杰就在附近的酒庄找到一份给葡萄园绿化带浇水的工作,老伴则在葡萄园里做些剪枝、抹芽的农活,而张生杰的儿子由于踏实肯干、头脑灵活,很快成了酒庄的片区管理负责人。儿媳妇也在酒庄找到了一份看大门的工作。同一座酒庄,解决了张生杰一家4口的就业。“酒庄的活很多,通常能从2月忙到年底,我们的收入也很稳定。”张生杰算了一笔账:他和老伴每人每月能挣3000元,儿子月薪5000元,儿媳妇一个月则能挣2000元,一家人加起来每月总收入达到13000元。如今,他们一家已在西夏区买了两套房,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在昊苑村,每户人的收入都和葡萄产业有关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昊苑村依托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并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在昊苑村,每户家庭的收入都和葡萄有关,覆盖一二三产业。”昊苑村相关负责人告诉小编。村里有19家酒庄,从种、酿、销到“文旅+”,村民们的工作、生活和酒庄“深度绑定”,每个人都找到了嵌入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关键点,将其变成了实现个人价值和家庭财富的增长极。

53岁的张彩霞于2000年从甘肃自发移民至昊苑村,2003年应聘为村上的工作人员。2008年起,她每年都组织移民妇女参加政府举办的葡萄种植技术培训班,并和大家一起学技术。2013年,她辞职成为一名劳务经纪人,带领学成技术的妇女参与酒庄种植。2015年,她开始一边承包葡萄园自己种植,一边带妇女外出务工,为其他酒庄提供种植服务,收入连年攀升。她拥有2辆车,用于接送工人到葡萄园上班。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目的。张彩霞带领的35名移民妇女,每人每月收入在三四千元。她和团队服务的蓝赛酒庄去年晋升为三星级酒庄。“葡萄酒产业肯定一年比一年好,明年我还要继续扩大用工队伍,服务好酒庄,带领乡亲一起致富。”

“我们要把这份事业守护好,让子孙后代都享福”

宁夏源石酒庄是在废弃的矿坑里建起的酒庄,每年为群众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1.3万元。仅昊苑村,就有300多名群众在源石酒庄稳定就业,人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

昊苑村村民苏金萍十几年前进入一家酒庄打工,如今她是宁夏源石酒庄葡萄基地的“片管员”,带着20多个工人负责1000多亩经果林、300多亩葡萄园、十几亩菜园和林带的日常管护。“在这里工作20年,公司把我们当家人,我们也把这里当成家。”苏金萍说。

2003年,苏金萍一家从甘肃移民到昊苑村,进入酒庄做绿化和清洁工作。一家人困难时,是酒庄给他们提供了职工宿舍。“在这里我吃到了人生中第一个生日蛋糕,喝到了第一杯红酒,逢年过节还有福利,买房子政府还有补贴,让人心里特别温暖。”苏金萍说。2009年,她开始学习葡萄种植技术,10多年过去,在她和乡亲们的努力下,酒庄从砂石满地光秃秃,到葡萄成片绿茵茵,一家人也从一无所有到有车有房。农家小院里设施齐全,昊苑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乡亲们过上了城里人盼望的“诗和远方”的美好生活。

苏金萍的丈夫也在村里一家酒庄打工,两口子加起来,月收入近万元。靠着葡萄酒产业,夫妻俩在这里买房落户,供儿子念完大学。最近,两口子正打算在市区里买套楼房,“享受小康生活”。

“生活这么好,要懂得感恩和知足。”苏金萍说,她打心眼里爱这个地方,爱酒庄。20年前种下的第一棵树现在已10多厘米粗,如今酒庄变成景区,有他们的一份付出,说到这些她感觉很有成就感。“我们要把这份事业守护好,让子孙后代都享福,也为了我对它的热爱。”苏金萍说。

紫色梦想成就移民群众稳稳的幸福生活

昊苑村有十几支专业种植服务队,常年活跃在贺兰山下的葡萄园。从普通农民到产业工人、技术员、酿酒师、管理者甚至行业专家,大批移民群众靠勤奋学习和苦干实干,不断刷新着人生的高度、更新着个人标签。

紫色梦想成就移民稳稳的幸福生活。现在,昊苑村近七成村民围绕葡萄酒上下游产业就近务工,人均每年可增收3万元。

葡萄酒产业既是宁夏的特色产业,更是典型的富民产业,当地群众越来越深入地参与进来,共享发展红利。如今,贺兰山下遍布的葡萄园早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园”。据了解,目前宁夏葡萄酒产业每年为农户提供季节性用工岗位及固定用工岗位近13万个,工资性收入约9亿元,每个固定工年收入一般为3万元至4万元,季节性用工每个劳动力收入为6000元至1万元。

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模式,能够最大化地创造经济及社会和生态价值

“宁夏的葡萄酒产业发展模式能够最大化地创造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这种模式在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引领性和可复制性,前景看好。”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马会勤说。

宁夏正借力小小的“葡萄串”,改变了更多“张生杰”、“苏金萍”们的命运。依托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基地、葡萄酒庄集群和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宁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了葡萄酒观光体验工厂、葡萄酒庄精品民宿酒店等产品,并推出10条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庄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加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步伐,每年吸引200多万游客前来旅游研学。

“现在,宁夏葡萄酒产业每年为产区周边农户提供就业岗位近13万个,酒庄每年支付农户工资约10亿元。当地的生态移民农户收入中,近三分之一来自葡萄酒产业。”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