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万元户,到改革开放中期的百万富翁,再到现在的千万富翁。资产拥有量从低到高,定义水平线一年比一年高,人们对于富翁的定义标准,让普通大众触手不及。
去年的家庭财富报告显示,城市户口家庭平均资产在161万左右。对于这组数据,多数人城市人口可能会站出来反驳,不容置疑的是,房价水涨船高是主要原因。历年以来,房价一路高歌且目空一切,给人的感觉就是资产到达千万的人群越来越多。
但就财富报告中提及的城市平均数据,用在中国身上并不合理,而且没有一点意义。都知道中国地广人多,有穷有富,不同城市、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单凭一组平均数字,并没有多大信服力。
拿各地区的房价举个例子:如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十八线"小县城,三个不同的地区,相同的是一百平米的房子。按各地区的房价计算:一线城市的一百平米,可能能卖到500万以上,城市中心地段更高;二线城市的一百平米,能卖到200-300万;而"十八线"的小县城中,一百平米的房子可能连50万都卖不到。所以,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异很大,用一组平均数据来概括,并没有多大的讨论意义。
像网上调侃的,即在一线城市中,在城市繁华地段拥有一套百平米的房产,就是资产过千万的富翁。更有甚者,放出话语直指房价,当房价涨到20万每平,国内有房者基本都是千万富翁了。那么对于房价上涨过猛之后,现在资产过千万的人群,在中国算是什么水平?中国又有多少千万富翁呢?
按胡润财富报告,划分为四个等级,第一层为600万资产,标准小康水平;第二层为1000万资产,算是有钱人。而后两层等级划分数字按亿元起步,不去过多详解。所以,按照这个标准来划分的话,拥有千万资产还不能算是富豪,勉强算个有钱人。
在国内各个城市拥有多少千万富豪上,胡润也有大致统计。如在国内,资产过千万的为186万户,每940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身价过千万;在四座一线城市中,这种分布更为密集,北山广深分别为83人、105人、220人、170人,香港更是以每34个人中,就有一位身家过千万,占据国内榜首。
占比就像人均存款51931元一样,表面上平均下来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在背后却不知,90%的存款有可能是由5%的人群提供。所以,通过上述占比,资产过千万的人群并不多。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能遇上身家过千万的人,往往觉得这个群体是不是满大街都是?
有这种感觉的人,对于"千万富翁"这个群体还是有些误解,你只是看到了他的表面,却没有看到他负债的另一面。这种资产过千万的人群,能称得上是"千万富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