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生猪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9-08-28   惠州农业农村

当前生猪产业面临问题

01

非洲猪瘟影响下,总体存栏量持续下降

当前非洲猪瘟依然未有有效疫苗,疫情较难防控,养殖风险较大,尽管生猪养殖头均出栏利润在上涨,但生猪养殖基地总体存栏率呈下降趋势,生猪、能繁母猪存栏数量整体下降,据省菜篮子生猪基地监测,7月末总体存栏量率减至30%;生猪存栏从去年10月底的最高点持续下降,7月整体生猪存栏环比微降0.1%,同比下降37%,随着生猪存栏数量逐渐减少,下半年我省生猪供给压力将增大。

02

种源供应不足,影响恢复生产

据省菜篮子生猪基地监测,能繁母猪存栏量从去年12月初最高点持续下降,7月整体能繁母猪存栏率为40.1%,存栏量环比下降8%,同比下降51%,与此同时,种猪数量非洲猪瘟影响,无法及时引进,也造成种猪数量减少。随着能繁母猪存栏数量持续下降,仔猪供给数量将相应下滑,根据猪的生长周期来推断,未来一年内的生猪供应数量仍将呈下降趋势,生猪供给数量将进一步趋紧,产能恢复时间将延长。

03

生猪调运受阻,总体产能恢复慢

我省自去年年底连续爆发三起非洲猪瘟疫情后,部分地市为抓好疫情防控,今年以来已有多个生猪产区禁止市(区、县)外生猪、仔猪、种猪调入本市(区、县)。如江门、惠州、肇庆、茂名、湛江、阳江、云浮、韶关、佛山三水区全部禁止本市(区)以外的商品肉猪调入,其中江门、惠州、佛山三水暂停外地生猪(含种猪、猪苗)调入本市(区),韶关、湛江地区符合调运条件的种猪和商品仔猪必须经过非洲猪瘟项目(PCR)检测为阴性后,凭检疫证明和检测报告才能调入本市。相关地市的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疫情的的扩散,但生猪产能恢复也较慢。

相关对策与建议

1、加强生物安全措施,提升基地整体防御力

鼓励生猪养殖场进一步完善车辆与人员消毒通道、出猪台等设施条件,强化各项动物防疫措施,切实做到封闭式饲养。地市应加快推进生猪运输车辆清洗消毒场所建设,以镇为单位设立清洗消毒站,指导推动规模化养猪场、屠宰厂配套完善清洗消毒设施,开展专业化清洗消毒,推行车辆凭消毒单据运输制度,降低车辆带毒传播疫情的风险。

2、加快扶持政策落地,保良种、规模养殖场

支持现代生猪良种繁育保障工作,重点支持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建设,支持企业开展种猪选育,加强生产性能测定,提升种猪自主选育能力;对现有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和地方品种原种场,省、市、县财政给予适当的补助;鼓励企业从国外引进良种,更新核心育种群。加大对规模养殖企业的扶持力度,规模养殖基地是全省主要生猪供给来源,当前生产养殖压力大且信心不足,应适当给予税收优惠、防疫补贴等,减缓养殖压力。

3、优化全省调运政策,严格落实省十条政策

优化生猪调运政策,保障符合条件的种猪和商品仔猪正常流通,符合要求的种猪、仔猪应放开限调管制。支持规模养殖场和屠宰厂“点对点”调运生猪,鼓励生猪就地就近屠宰,减少活猪跨区域(地级市)调运,逐步实现从调猪向调肉转变,将仔猪及冷鲜猪肉运输纳入“绿色通道”政策范围,降低物流成本。加强生猪及其产品产销对接,促进广州、深圳、东莞等生猪主销区要主动对接主产区,建立相对稳定的供销联系,提高自身供应保障水平。


来源:广东省农业信息监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