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筛查策略

2019-07-30   医疗界知识传播

一、为什么要进行早期胃癌筛查

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居恶性肿瘤的第2位。不同时期胃癌治疗效果相差极其悬殊,进展期胃癌即使进行了包括外科手术、化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仍低于30%;而早期胃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甚至可能治愈。因此胃癌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相当重要。

早期胃癌一般无明显症状,或症状无特异性类似于慢性胃炎。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但很多人惧怕胃镜检查,等症状明显时才会去做胃镜,而此时往往已到了中晚期。目前国内发现的胃癌90%为进展胃癌(中晚期),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低于10%,因此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极为重要!

国内人口众多,经济相对落后,让全体国民定期胃镜普查并非现实。目前主张在普通人群中推行早期胃癌筛查策略,就是在没有症状的人群中筛选出胃癌高危人群,对胃癌高危人群定期胃镜检查,以便尽可能及早发现胃癌,提高胃癌治疗效果。

二、哪些人需要进行早期胃癌筛查

我国40岁以上人群,胃癌发生率显著上升,因此以40岁为胃癌筛查的起始年龄。因早期胃癌一般无特异性症状,因此不管你有没有症状,只要筛合以下情况,均是胃癌筛查对象。

我国早期胃癌筛查对象:年龄≥40岁,且符合下列任意一条者。

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的癌前疾病

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目前早期胃癌筛查方法主要是:血清学筛查、胃镜筛查。

三、早期胃癌的血清学筛查

01

血清胃蛋白酶原(PG)

三项指标:PGI、PGII、PGR(PGⅠ与PGⅡ比值)

PG是反映胃体胃窦黏膜外分泌功能的良好指标,当胃黏膜萎缩时,血清PGⅠ和(或)PGR水平降低。研究认为,将“PGⅠ≤70 μg/L且PGR≤3”(不同检测产品的参考值范围不同)作为无症状健康人群的胃癌筛查界限值,具有较好的筛查效果。

02

血清胃泌素17(G-17)

G-17是反映胃窦内分泌功能的敏感指标,可提示胃窦黏膜的萎缩状况或是否存在异常增殖,且G-17本身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也有促进作用。研究表明,血清G-17水平升高,提示存在胃癌发生风险。

血清G-17联合PG检测可进一步提高胃癌的诊断价值。

03

幽门螺杆菌检测

幽门螺杆菌早已于1994年被WHO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人类胃癌第Ⅰ类致癌原。

胃癌致病因素到目前为止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是由遗传、环境、幽门螺杆菌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被多项研究证实是肠型胃癌(绝大多数胃癌是肠型胃癌)发生的必要条件,但显然不是唯一条件,也就是说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胃癌的可能性很小。

因此,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筛查的必要方法之一。

非侵入性幽门螺杆菌筛查主要有以下2种方法(就是不通过胃镜来检查幽门螺杆菌的方法):

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

只要抽血2ml,就能检测幽门螺杆菌抗体,方法简便,准确性高,反映一段时间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不受胃黏膜严重萎缩或胃黏膜幽门螺杆菌细菌量少的影响。

该抗体在幽门螺杆菌根除后在体内仍可存在较长时间,因此,已进行幽门螺杆菌治疗过的患者,此法不能确定目前是否仍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尿素呼气试验(UBT)

(包括13C-UBT和14C-UBT),该法准确性相对较高,操作方便,不受幽门螺杆菌在胃内灶性分布影响,是临床最常应用的非侵入性幽门螺杆菌检查方法。检查幽门螺杆菌可首选此法,对过去曾经杀过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可用此法来确定目前有无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

04

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

目前常用于检查胃癌的肿瘤标志物包括:癌胚抗原(CEA)、CA19-9、CA72-4、CA125、CA242等,其明显增高有提示癌症可能,阴性不能排除癌症;这些肿瘤标志物并非胃癌特有,在多种消化系统、肺、妇科等恶性肿瘤以及部分良性病变都可以增高;在进展期胃癌中,其阳性率也仅仅只有20%~30%,在早期胃癌中的阳性率更低,低于10%。因此,这些血肿瘤标志物在早期胃癌的筛查中价值有限,不宜作为胃癌筛查的方法。

05

根据血清学检查进行胃癌风险评估

1)ABC法

过去将血清PG与幽门螺杆菌抗体联合(即“ABC法”)用于评估胃癌发生风险。该法将“PGⅠ≤70 μg/L且PGR≤3”界定为PG阳性,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滴度≥30 U/ml界定为幽门螺杆菌阳性。

A组:Hp(-)PG(-)

B组:Hp(+)PG(-)

C组:Hp(+)PG(+)

D组:Hp(-)PG(+)

A、B、C、D 4组的胃癌发生风险逐渐升高,以C组、D组的胃癌发生率更高。 注:Hp是幽门螺杆菌

该法只二个指标,简单,但准确性欠高,近年开发出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以提高早期胃癌筛查的准确性。

2)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

经研究,年龄、性别、幽门螺杆菌抗体、PG、G-17是与胃癌发生最相关的5个因素,分别予以不同的分值,可反映胃癌的发生风险。由此建立了新的胃癌筛查评分系统,总分23分,根据分值可将胃癌筛查人群分为高危、中危、低危3个等级:

* 胃癌高危人群(17~23分),胃癌发生风险极高,强烈建议胃镜检查,并每年一次胃镜复查。

* 胃癌中危人群(12~16分),有一定胃癌发生风险,建议胃镜检查,并2年一次胃镜复查。

* 胃癌低危人群(0~11分),胃癌发生风险一般,定期复查,3年一次胃镜检查。

四、早期胃癌的内镜筛查

01

电子胃镜

胃镜及其活检是目前诊断胃癌的金标准,我们的邻国日本、韩国也是胃癌高发国家,早期胃癌的发现率分别高达80%、50%,当然这与早期胃癌的诊断标准不同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对国民进行胃镜普查。胃镜普查是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的主要手段。

国内人口众多,经济条件还不够;“普通胃镜”又有一定痛苦,患者对此有恐惧心理,接受度较差,当然可以做“无痛胃镜”,但在医疗方面要求更高,因此,国内难以大规模用胃镜筛查。

目前国内胃镜主要用于疑诊胃病时的检查,对胃癌前疾病、癌前病变的复查,胃癌高危人群的胃癌筛查。

02

磁控胶囊胃镜

磁控胶囊胃镜是胃癌风险人群一种可供选择的筛查方式,有助于发现胃癌前疾病和早期胃癌。该检查没有痛苦,但价格昂贵,更重要的是不能作活检病理检查,对疑似患者仍需进一步做胃镜活检病理确诊。

03

高清内镜精查

普通胃镜及活检病理检查后,对疑似而不能确诊的患者,可进一步做色素内镜、电子染色内镜、放大内镜、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等检查,可进一步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并且还能提供病变深度、范围、组织病理学等信息。

五、早期胃癌筛查流程

2017年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推荐的早期胃癌筛查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