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说改革⑩丨宋劲松: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避免“微笑曲线”就业陷阱

2024-08-16     中国经济时报

核心观点

在我国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我们需要利用好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要高度重视我国数字制造的“倒微笑曲线”特征,避免陷入“微笑曲线”就业陷阱。

宋劲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完善就业优先政策”作出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强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就业影响的评估,推动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同向发力”,并首次提出“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因此,要高度重视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就业的影响。

01

“微笑曲线”就业陷阱及其历史表现

所谓“微笑曲线”就业陷阱,即企业在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以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以全球化为依托,重视技术设计与品牌营销的超额利润,忽视产品制造的价值创造能力,将生产基地转移到所谓低成本国家,造成国内制造业就业率下降。

“微笑曲线”就业陷阱往往与“就业与工资极化”现象纠缠在一起。“就业与工资极化”表现为,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加,他们的工资增长快;自动化和机器人等技术进步使得制造业对中低技术人员的需求减少,他们的收入增长慢;涉及协助或照顾他人的服务性职业就业增加,他们的工资增长快。从而使就业和工资增长呈现中间慢、两端快的“U”型趋势。

20世纪90年代,“微笑曲线”现象出现,即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设计和销售两端,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业附加值最低。美国在20世纪最后20年的制造业就业情况也说明了“微笑曲线”的存在。1980年至2000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由22.09%降至14.6%,而同期美国服务业就业占比由28.95%上升至36.48%。一方面,美国制造业就业占比下降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这20年美国企业生产率年均增速为2%,而制造业企业年均增速为3.5%,虽然制造业人员减少了,但产量增速并没有比其他产业慢。另一方面,美国制造业就业占比下降是制造业通过外包把一部分生产转移到海外基地的结果。尽管研发和品牌对企业价值创造仍然至关重要,但有些企业由于在制造环节拥有垄断性优势或其他竞争优势,使得制造业对这些企业的价值创造贡献更为突出、更为显著。因此,有人在2004年提出“武藏曲线”,又称为“倒微笑曲线”,即有些产业的高附加价值实际上存在于产业链的制造环节。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升级,以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进一步提升了制造业在价值链曲线中的价值含量,“倒微笑曲线”的普适性提高,“微笑曲线”的普适性降低。美国近年来的制造业回流不仅是国内就业矛盾倒逼的结果,更是智能制造时代美国企业有利可图的选择。

02

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

需要发挥好新技术对就业的补偿效应和创造效应

新技术对整体社会就业的影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替代旧的工作岗位、补偿市场变化带来的新需求以及创造全新的就业机会。历史上的每一次工业革命和技术革新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虽然短期内可能会有就业的不稳定和结构性失业,但长期来看,技术进步通过创造新的产业和职业,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动力。

图片来源/新华社

新技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以机器替代人工,减少了对某些工作岗位的需求,这就是所谓的替代效应。替代效应通常在技术革新初期最为显著。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机械化纺织机的出现减少了对手工织布工人的需求;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福特的流水线生产方式提高了汽车生产的效率,减少了对传统工匠的需求;在信息技术革命中,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减少了对传统文职和行政人员的需求;在数字经济时代,电子商务和数字技术的兴起减少了对传统零售业工作岗位的需求。

技术进步在减少某些工作岗位的同时,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间接地在其他领域创造了就业机会,这是新技术对就业的补偿效应。补偿效应通常需要一定时间来显现,它依赖于市场调整和新需求的形成。一是技术进一步降低了商品和服务的成本,增加了市场对这些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从而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满足这些需求。二是技术进步促进了全球化贸易,扩大了市场范围,为不同国家和地区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新技术直接创造了全新的工作岗位和职业,是新技术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它不仅增加了就业机会,还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一是新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全新的产业,如信息技术、可再生能源、生物技术等,这些产业创造了大量的高技能工作岗位。二是随着新技术的应用,需要新的职业来支持,如IT支持、网络安全、数据分析等。三是新技术的发展要求劳动力具备新的技能,因此,对教育和职业培训的需求增加,创造了相关的就业机会。四是技术进步鼓励创新和创业,新的企业成立创造了新的就业。

同时,新技术对社会就业也具有结构性影响。以自动化技术为例,它不仅影响不同职业和行业的就业情况,还可能对就业者的年龄、学历和性别等人口统计特征产生异质性影响。一是从年龄结构来看,年轻劳动力通常更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和工作环境,自动化可能为年轻劳动力提供更多与新技术相关的工作机会。中年工人重新学习新技能或适应新的工作方式的能力相比年轻人有劣势,他们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甚至面临职业生涯的中断风险。二是从学历结构来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会增加对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劳动力的需求。自动化可能会减少低学历劳动者的就业机会。自动化强调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所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都需要不断更新他们的技能以适应技术变革。三是从性别结构来看,自动化可能会减少性别与职业标签。如焊接、物流等曾经被视为“男性领域”的职业也可以由女性承担。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女性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参与机会增加。

03

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

库兹韦尔提出的人工智能“加速回报定律”认为,技术改良以过去的成就为基础,每十年革新的步调会加倍,未来几十年一定会迎来人工智能的“经济奇点”。因此,新质生产力未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会比前几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更大。

新质生产力中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备受争议。对此,国际上存在反乌托邦派和乌托邦派的激烈争论。反乌托邦派认为,没有什么职业最终不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绝大多数现有职业会在一代人之内消失。乌托邦派则认为,有机器完成所有的工作,人工智能将人类从时间和金钱的限制中解脱出来,人类将能够享受生活与自由。这是两种极端的观点。

但从具体情况来看,人工智能在替代部分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人工智能的发展直接创造了对AI专家、数据科学家、机器学习工程师等人工智能相关职业的专业人才的需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和维护人员,如AI系统管理员、IT支持专家等;对人工智能技能的需求增加也推动了教育和培训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教师和培训师来传授相关技能。此外,人工智能也会改变现有职业结构,一些职业可能会因AI的介入而发生根本性变化,例如,医生可能会依赖AI进行诊断,律师可能会使用AI分析法律文档;人工智能可以自动化许多重复性和预测性强的任务,这可能会减少对执行这些任务的劳动力的需求,但对具备编程、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技能的劳动力的需求增加;随着AI接管更多技术性工作,人类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情感智能等软技能变得更加重要。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支持更高效的远程工作安排,增加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人工智能的辅助可以使得自由职业者和合同工更容易找到工作并完成任务。

我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随着数字化在制造业中的不断运用,制造业在企业价值链中的价值创造也得到提升。随着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大力发展,我国科技领先优势将从目前部分特色行业逐步拓展至更多的行业,我国企业在设计与销售环节的价值创造也会不断得到提升。在我国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我们需要利用好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要高度重视我国数字制造的“倒微笑曲线”特征,避免陷入“微笑曲线”就业陷阱。否则,不仅影响企业的利润目标,而且也影响我国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应急管理研究院(中欧应急管理学院)教授]

总 监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制丨李丕光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e7b8a151f6020fdf52d123fabde7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