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透视丨王小广: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 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2023-12-25     中国经济时报

原标题:热点透视丨王小广: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 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

编者按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的重要性正日益增加。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本期热点透视解析重大生产力布局的优化逻辑,探寻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的主攻方向,为在高质量发展中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供更多思路。

——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原副主任、教授王小广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彩娜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有与之相匹配的高水平生产力。近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我国重大生产力布局面临的新任务?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的主攻方向是什么?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原副主任、教授王小广。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中国经济时报:近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这传递出哪些信号?

王小广: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是党和国家基于当前及未来发展而实施的战略性举措,是新时代统筹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高水平开放的内在需要,其对缩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提高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提高产业链发展水平和增强发展后劲、促进共同富裕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重大生产力布局实践总体上经历了相对均衡——有所分散——相对集中——趋于协调——注重协同5次重大调整阶段。从我国生产力布局的转变来看,生产力布局是在各地现实基础和禀赋条件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当时面临的新形势,服务不同时期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着眼中长期的部署安排。

在外部风险上升、内部困难挑战增多的环境下,重大生产力布局的优化,既要服务于国家发展总体战略,又要基于我国能矿资源富集于中西部地区、主要产能集聚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现实;既要适应国际合作区域化、重大生产力内涵不断丰富等新形势,又要针对产业体系不完善、产业格局不平衡等重大问题;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灵活性,又要合理利用政府干预的主动性。同时,也要把重大生产力布局的优化与国家国防安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对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数据安全等产业布局和支持。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中西部地区和二三线城市的机会也将不断增多。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是这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取向的一个最大亮点。加快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是新时代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化的新的战略考量,即从创新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来讲,必须从三个层次依靠强化腹地发展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一是从大城市群和国家重点区域发展的角度看,必须在大城市群内或区内建设战略腹地。大城市群或重点区域内产业竞争力和强大辐射力的建立,必须依赖群内或区内的腹地建设。腹地强则中心强,中心与腹地均强的群或区,才会真正成为世界级的创新、制造和消费中心。二是从东中西大区域格局来讲,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就有点类似“三线建设”的新版本。为了增强国家经济、国家安全战略纵深,必须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三北”地区建立与沿海中心区相呼应、紧密联系的大腹地、宽腹地、强腹地,这是国家整体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需要。三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形成高水平开放格局,需要建立与高水平开放格局相配套的开放腹地。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我国重大生产力布局面临的新任务?

王小广: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重大生产力布局的基础、条件和方式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特别是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我国重大生产力布局的优化,不再局限于能源、冶金、化工、机械装备等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经济部门,保障国家战略竞争安全的高科技产业和保障国家民生安全的相关产业正在成为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的重要内容。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经济、高端制造、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高速增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与创新基础设施;特高压输电、西气东输等能源生产与运输工程;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日益成为重大生产力布局的核心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入实施,我国重大生产力布局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不均衡的问题明显缓解,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重大生产力布局的优化调整任务依然艰巨,比如部分关键产业、产业链关键环节分布过于集中;一些地区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的匹配性不足,差别化的区域产业政策亟待完善;地区间产业同质化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仍然突出。因此,要对重大生产力布局进行中长期的战略性思考,支撑我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中国经济时报:在您看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王小广:重大生产力布局的优化调整,是一项注重前瞻性、系统性、协同性布局的系统工程。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面向事关国家安全、民生保障、区域协调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对我国重大生产力布局进行优化调整。

在深入分析各地生产力布局现状以及发展差距的基础上,加强中央和地方、计划和市场、不同区域、不同领域重大生产力布局的统筹规划和政策衔接,同时有针对性地制定差异化政策。重点是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研究建立区域合作利益分享机制,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

在遵循市场运行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不断优化政策供给,打通各类已发现和潜在的堵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各类生产要素有序流动、高效集聚、优化配置。充分发挥经济超大规模性和完善供应链体系等优势,培育更多具有规模优势和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以及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地带间的产业梯度和城市间的产业协作,推动重点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扩大国民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智观天下丨中国能源转型遥遥领先绿色认证将“护航”国际合作

关注丨民宿行业迎丰年特色化品质化是趋势

刘世锦:现阶段更需要理解保护弘扬企业家精神

圆桌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激活创新动力

总 监 制丨王辉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陈姝含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e426432a9924f3fe4f2101a40ac02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