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思维》:正确的思维可以指导我们前进的方向

2019-07-11     丁明念响

​经典是什么?经典指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经典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

1925年1月,孙伏园主持的《京报副刊》发出征求启示,邀请海内外名流学者推荐“青年必读书十部”。众多学者纷纷响应作答。本书被胡适、潘家洵、李小峰、邵元冲、杨四穆、罗德辉、许昂若等学者列入推荐书单。

在此之前,本书的作者于1919年至1921到中国讲学,对中国的教育和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胡适曾说: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这样大。

《我们如何思维》虽然穿越了时空这么久,却是常谈常新,翻开此书时,大师的简单朴素的指导扑面而来,当我们思想着如何整理我们的思维之时,此书倒是在这条路上的指路明灯。

什么是思维?

按理说,只要是人,基本上无时无刻不在思维过程中,不过这种思维有层级,并不是所有的思维都是真正的思维过程。

正如文中那个经典的例子,有一个故事就说到新英格兰有一个遐迩闻名的笨人也想竞选市镇公职,他对街坊邻居说,“我听说你们觉得我没有足够的知识来担任公职。告诉你们吧,其实我总是在思考着这件事那件事呢。”

杜威把思维分成了四种,即四种对于思维的定义,上述故事只是说明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随时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想法。看到飘落的树叶,感叹一声原来落叶了,仅止而已,只是在大脑中略微有点涟漪罢了。

第二种的定义则是广义的思维,思维也通常是仅限于并非直接感受到——并非见到、嗅到、听到或接触到——的事物。我们看到的想到的,包括支离破碎的偶然想法,自我编的或是听到的小故事等等,用杜威的说法则是感觉的绽放,联结的纽带是感情的连贯。

第三种定义则是立足于某种根据的信念,这种根据并非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然而是真实的知识,或是被信以为真的知识。

如曾参的母亲相信曾参是个好孩子,但是当邻居们一个接着一个的来告诉她,她的宝贝儿子在外面杀人时,曾参的母亲想了又想,却信而为真了,最后则是: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第四种,也是作者要重点表达的思维方式:形成一个信念,应该经过认真思维,有意识地思考这一信念的性质、条件和意义。

这种思维不是随心所欲的想象,而是以一定方式进行关联事物的思考(这也是作者多次强调的事物在思考过程中的关联性),最终杜威相信若达到这种定义的思维方式之后:持有这一信念的人就会按照他对相关事物的认识,来安排他的行动。

按个人的理解,要达到真正的思维应该是如同另一本畅销书《思考,快与慢》中系统2的思考方式,是慢思考。毕竟当在脑海中不停止的思考和比对之后,把所有曾经针对某件事或物的关联选项都考虑周全时,哪怕人类的大脑运行速度再快,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考虑的。

比如在夏天的早晨醒来,昨天还是艳阳高照,但是今天看上去天上有不少乌云,风也比昨日大了许多,而且空气中有丝丝凉气,和昨日的空气感觉不一样,初步判断是不是要下雨了呢?再看一下今天的实时天气预报,某一个时段可能有暴雨,其他时段天会放晴,那么带不带伞出门呢?若是走的路线如全程坐地铁,走的路上的线路和时间都有挡雨之物,那为了方便可能就不会带伞了。

在这个思维的过程中,有许多是过往经验的堆积,比如一般在下雨前空气会凉快点,而且风会很急等等;若是走一条相对陌生的线路可能无法判断外部情况,但是熟悉的路段则会知晓即使有雨水也不会淋透;第三则是对于天气预报的准确性的判断,多数天气预报一直很精准,按概率来说那就可能要下雨了。

在这个思维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最后指导自我的行动,就是不必带伞。

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这个必要性是指如何思维才能更有价值,才能更佳的指导我们的行动。

用文中斯图尔特·穆勒一段引言可以概括思维训练的必要性:“进行推理诚可谓生活中的大事。人人都需要每一天、每一小时和每一刻对自己并未直接观察到的事情加以推断,这并非总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知识,而是因为这些事情本身重要,关系到自己的利益或职业。

地方司法官、军队指挥官、领航员、医生或农艺师所承担的任务就是要对所见所闻作出判断,而采取相应措施……他们在这方面做得是好还是不好,决定着他们本职工作的优劣。只有在这方面,他们得不停地动脑筋。”

当思维错误时,这种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按洛克归纳出的三种错误的典型可以让我们借鉴学习。

第一种就是自己不爱动脑筋,思想和行动老是学别人,包括学父母、邻居、牧师以及自己心甘情愿奉为师表的其他的人。他们只图省心省力,不肯认真思考和检验。

第二种是以自己的爱好代替理智,一切取舍都以自己的利害得失和喜怒爱憎为依据,不利于己者一概不予考虑。

第三种人倒是真心实意愿遵循理智,但思路不够开阔,见识也不宽广,因而看问题不够周到全面……他们交游不广,阅览范围片面,听不到各种不同的意见……他们信息来源有限,像流淌的小溪,而又不愿投身于知识的海洋。

请原谅我在这段论述中大段的引用了文中的相关内容,因为这三种类型就在我的还有身边人的身上曾经或正在这样发生中,这种归纳和总结一针见血,也难怪杜威会在书中同样大段的直接引用,并没有作任何调整,这是历史的总结和经验教训才对。

就拿第一种来说,在如今消费主义至上的年代,若是眼光看着邻居买了什么奢侈品或是去外国高端旅游,天天光鲜亮丽等等,而自己的财力有限,不想着如何思考正确并努力的赚钱,想着如何和邻居一样光鲜,那么等待着自己的可能是一场悲剧。

这条新闻多数人并不陌生了:27岁女律师助理烧炭自尽 留下14张信用卡欠款87万。估计许多女人也会对所谓女人要对自己好一点,不敢花钱怎么会更有钱的说法也是异常崇拜,在这类毒鸡汤之下,那就努力做好花钱的准备吧,但是还钱时应该如何呢?

若是有个正确的思维模式,那就应该明白,赚钱和花钱是两回事,会花钱不代表就会赚钱,女人对自己好一点并不一定是物质上的无穷满足,冬日里躺在阳台舒服的看一本书,喝一杯茶也是对自己好的一种方式,并不一定要大吃大喝,大手花钱才叫对自己好。

这种事件发生后,有人又开始声讨信用卡及网贷之类的了,恨不能把这些东西全部扬弃掉,这样的思维方式却是第二、三种的范围了,以自己的喜怒为出发点,没有理性的思考。

若是如此,是不是也要声讨下卖炭的商家,为什么要卖炭给这位女孩呢,难道不知道买炭也能够用来自杀吗?推而广之,以后商家和超市里千万不能卖刀剪锤子等工具,这些都可以用来做坏事的工具啊,以后菜也不用切了,直接用手撕就成了,还能保持原始风味呢。

文中有一段个人觉得值得反复阅读:

思维的力量能让我们摆脱对于本能、欲望和因循守旧的屈从,但也有可能让我们出错失误。它使我们高于禽兽,但也有可能让我们干出禽兽由于其本能限制而干不出的蠢事。

思维三心

因为思维很重要,但也很容易走偏,因此需要在此过程中不断的训练:训练的目的不是创造思维的能力,而是让这种能力能够应用得当。

天然的智力阻拦不了谬误的传播:虽然阅历不浅但思维不正确,就仍然会积累许多错误的信念。

杜威在书中给出三点建议,我总结之为三心:好奇心、联想心、条理心。

好奇心是一切科学之母,培根说过我们必须成为像小孩一样,才能进入科学的王国,这就提醒我们要保持童年那样的开朗灵活的好奇心,同时也提醒我们注意这一天赋是很容易消失的。

保持旺盛的好奇心我们就能在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加以思索。正如在观察事物或问题的过程,可以多问些为什么,不是有人说问完了5个Why之后,基本上就能找到问题根源了。

联想心则是要在过程中学会联想,有三个不同的方面是:联想的快慢;联想的宽窄;联想的深浅。

联想的快慢不是个问题,关键是在这过程中不断的学会联想,慢慢的就可以让联想的速度快起来,当然快不是目的,而是对于某些方面并不需要仔细思考,减少无谓的浪费,总不能早上醒来为吃什么样的早餐还要想上个十分钟吧,有些事可以快速决定并实施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联想的宽窄是要有所限制的,总不能无限制的联想下去,那么当范围太大时直接会把自己搞晕掉,所以杜威强调的则是:最佳的思维习惯是联想既不太少又不太多,保持平衡。

最后联想的深度则是需要不断后天努力学习的,不是哪一个天生就能把一个问题想得很深刻,这需要后天不断的积累资讯和钻研。

条理心则是养成有条理思维的习惯,也可以说是一种逻辑性的体现,在思考的过程中要学会根据事物的关联性来安排条理性。这一条是和行动密切相关联的,按杜威的说法:是与为完成一定目的所需的行动的组织相伴而来。

要达成一个目标,比如说做饭这件事,如何有条理性呢?比如煮饭放在电饭锅内就可以自动煮成了,但需要的时间较长,那就先淘米煮饭再开始洗菜准备菜之类;若这次做的饭中有煲汤这一项花的时间最长,那这项可能第一操作,一边煲汤一边做其他准备,最终达成最短时间完成煮饭这个目标了。

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写于1910年并在1933年扩充修订,百年光阴在宇宙的长河中太短,在人类的历史中却很长,但是这本书直到今天依旧闪烁着迷人的智慧之光,不得不说经典总是会穿越历史的时空,并留下傲人的身影。

这本书读下来,并没有高深的理论和苦涩的内容,有的只是朴素的语言展现一个并不高深的道理而已,思维是人类一直拥有的,但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拥有的呢,读完这本书也许会找到答案,找到曾经失落的思维。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dLZMGwB8g2yegNDXdP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