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逝者整理遗容前,张旭做好准备工作
记者 段雪 文/图
在殡仪馆的化妆室里,90后入殓师张旭神情专注、动作娴熟地整理着逝者的遗容。几个小时后,通过细心装扮,遗体从面色苍白变得容光焕发……
一年前,刚大学毕业的张旭成为一名入殓师。起初,面对一具具遗体,他害怕过;面对别人异样的眼光,他纠结过。然而,500多天的亲身经历让他发生了转变。在殡仪馆里,他看到为妻子送葬的痴情丈夫;在灵柩前嚎啕大哭的孩子;亲朋好友拜托他亲手化妆,只为让逝者死得像个样子。深受触动的他决意做好这份特殊工作,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开,给其亲友留下最美好的一面。
零距离接触逝者
1994年出生的张旭,毕业于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去年7月,他通过考试以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份来到灵鼎山殡仪馆工作,主要负责遗体美容。
“考大学那年,我只是想选个‘冷门’专业,以后好就业。没想到会从事和冰凉的遗体长期‘打交道’的工作。”张旭说,记得第一次零距离接触遗体,恐惧感瞬间爆棚,呼吸加快,头皮发麻,就连身体也不听使唤似的。后来,经过一次次尝试,才逐渐克服了。
据了解,早些年的遗体化妆和防腐技术落后,逝者妆容单一。如今遗体化妆技术进步了,家属也有不同的需求。入殓师的基本功是要做到尽可能地还原逝者生前的容貌,按要求给逝者一个华丽或清淡自然的妆容。
翻开张旭的化妆箱,记者发现,里面除了放置日常化妆用品外,还有缝合针、酒精、镊子、剪刀、注射器等。“这些都是还原逝者生前容貌的‘助手’。”张旭介绍说,因病死亡的人,其遗体会有浮肿的情况,这就需要用注射器将体液抽出来。
此外,逝者遗体因为肌肉僵硬,很难上妆。所以在处理前,要先给逝者做脸部按摩,放松肌肉。
严阵以待防感染
上午8点,忙活了一宿的张旭准备下夜班。他习惯性地脱去工作服,一番洗漱后,换上一身干净的便装,然后离开殡仪馆……
“这是怕家人忌讳吗?”面对记者的疑问,张旭摇摇头回答道:“人去世后,会迅速滋生很多细菌。洗漱和换衣服,是要避免把这些细菌带回家。”
针对逝者的死因,相关部门出具的证明往往只有简单一句:“因病死亡。”张旭和同事们既不知道死者因何病而亡,更不知道这种病会不会传染,这时只能依靠常规的防护措施。
每一次为遗体做防腐化妆,张旭都会穿上防护服,戴好帽子、口罩、手套等“全副武装”上阵。遗体护理的工作完成后,所用过的毛巾、棉签等用品都会被打包起来。
“这是为了保护自己,也为了保护家人。”张旭说,工作过程中稍不注意杀菌消毒,就可能会感染细菌。
不过,为了降低种种职业风险,灵鼎山殡仪馆一直严阵以待。他们设有专门的更衣室、洗衣房和消毒房。
修复就像做手术
来到张旭的工作室,因缺乏阳光立马能感受到几丝阴冷,遗体护理完毕送走后,地板湿漉漉,洗涤用品、化妆用具摆放齐整。
每年逝者里,非正常死亡的占了一定比例。这些意外死亡的逝者做修复、化妆要困难得多,工作量非常庞大。为了给这些不幸的逝者恢复原貌,张旭和同事常常在工作台旁边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一针一线串连伤口,有时为了赶任务连饭都会顾不上吃。
在诸多需要“整容”的逝者中,最常见的莫过于出车祸的遗体。“有些头部受损,有些肢体不全。”张旭跟记者描述道。
有次,一名4岁的小男孩因车祸死亡,下半身受到严重损伤。张旭经过10个小时的努力,才将其还原。让小男孩体面地告别人间,也让其父母减少些许痛苦。
“抱着他,轻轻地,像呵护自己的弟弟一样。硬是把眼泪强忍下去。”回想起这些,张旭一直平静的语调,突然上扬了几分。
(责任编辑:卢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