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助农增收 乡村振兴群众受益
——马尔康市松岗镇丹波村脱贫小记
我的名片
姓名:丹波村
位置:阿坝州马尔康市松岗镇
平均海拔:2760米
耕地面积:600亩
人口:65户249人
贫困人口:16户64人
脱贫时间:2016年
前不久,马尔康市松岗镇丹波村进行了年度集体经济分红,领到分红的村民们脸上乐开了花。“集体经济有了收入,我们也有了底气。”“通过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我们学到了农业技术,还能获得分红。”“产业发展让村里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纷纷点赞产业发展带来的幸福新生活。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丹波村因地制宜制定了脱贫良策——流转土地,村民坐地收租金;通过发展集体蔬菜大棚种植、发展中蜂养殖、建设腊肉生产基地等,培育农业产业;设立公益性岗位,引导外出务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2016年,该村人均收入9000元左右,实现贫困村退出。
脱贫是基础,致富奔小康才是最终目的。脱贫后的丹波村受种植业发展缺乏技术支撑、销售渠道有限等因素影响,村民们未能真正走上致富的道路。
如何破解后续发展难题?丹波村村“两委”多次召开村民会议,了解每户需求,找准群众的关切点,最终确定“养殖+种植”并进的产业发展模式。该村积极向上争取资金100万元,修建了13亩大棚蔬菜生产基地,整合现有土地资源,2017年流转土地220亩,2018年扩大到350亩,2020年村内流转土地达400亩。
经过两年的建设,丹波村“公司+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基本形成。2019年,全村蔬菜生产突破100万斤,村民流转土地收入25万元,在家门口务工收入31万元,村集体大棚租赁收益8万元。蔬菜种植带来各项收入近65万元,户均增收10000元。
丹波村地处高半山,藏香猪养殖是当地的传统产业,村民传承了一套自有的养殖方法。2016年,该村存栏藏香猪300头左右,在原来集体所属危旧房屋基础上建起了腊肉生产基地,每年生产腊肉10000斤以上。2018年,第一批38头藏香猪腊肉销售一空,扣除成本和务工费用,村集体经济收益1万多元。
在发展种养殖业的过程中,丹波村还积极打造自身品牌,“云上·丹波”农产品品牌逐渐打响,村里的野山菌、核桃、土豆等土特产品,在旅游经济的带动下成为抢手货。今年,该村老树核桃销售额突破5万元。
“现在,乡村旅游业越来越火爆,我们村也不能落伍。2018年以来,村里不少村民对房屋进行了装修,新增农家乐3家、有接待能力的‘示范户’9家。部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逐渐回流,在村里谋划产业发展。”丹波村第一书记蒋小波告诉笔者。
经过前期的对接努力,投资6000万元的“丹波·云舍”民宿项目落地丹波村。今年5月,投资800余万元的旅游主干道立项开建,随后,民宿项目将开工建设。
如今,丹波村村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携手并进。该村先后被评为阿坝州“名族团结进步先进村”、四川省省级“四好村”。借力乡村振兴提升机遇和全域旅游发展春风,丹波村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编委:梁敏
主编:梁敏
执行主编:赵凌 陈勇强
编辑:格西雪婷
通讯:王维燕 蒋文武 黄鹏 龚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