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全媒体中心
记者 胡润田 实习记者 郭林林 刘鹏飞
杨福增教授接受农业科技报全媒体记者采访
采访杨福增教授,约到了华灯初上的晚上,来到位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农村部北方农业装备科学装备科学观测实验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巨幅标语,一台台农机具整齐有序;室内,莘莘学子正在研读,浓厚的学术氛围让人肃然。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杨福增教授。他戴着厚厚的近视镜,穿着黑色的外套,围着一条咖啡色的围巾,谦和儒雅。杨福增教授是工学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导,现任农业农村部北方农业装备科学观测实验站主任,同时是农业农村部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北地区机械设计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杨福增教授承担着科技部“863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主要研究的内容是针对西北旱区小麦、玉米、马铃薯、苹果、烤烟等作物生产中的机械化、自动化作业需求开展科研,包括农业机械作业载荷构建、坡地及梯田机械化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创制、丘陵山地轻型动力盘关键技术、林果机械化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创制、温室电动拖拉机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创制等。
在旱区农业机械新技术与新装备方面,特别是在果园机械研发和教学方面,杨福增教授成绩优异,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研制了“遥控型液压高差”机构,解决了轻型动力底盘在坡地作业时的“倒翻”及“人跟机走、操作不便”等问题;研制了“膜上开穴、下种、对穴覆土”联动机构,解决了西北旱区早覆马铃薯特种人工作业“用工多、强度大、效率低”等问题;研制了“挖坑-施肥-覆土”仿生作业机构,解决了果园挖坑施肥人工作业强度大、环节多等问题;研制了“小型田间多功能作业机”、“2CMX-2型”膜上马铃薯穴播机、微型丘陵山地遥控机等。
谈起我国果园机械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杨福增教授感触良多。他说,果业在我国的“三农”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这几年果业的发展趋势是朝着西北方向发展的,如河南省灵宝、山西省运城、陕西全省、甘肃静宁、平凉、天水等地。西北高原地区种植苹果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长出的苹果在全国享誉度逐渐增高,形成了较多的知名品牌。如在陕西就有一千多万亩的苹果,洛川苹果、静宁苹果等都是美誉传天下,美国来的客人吃了这里的苹果都连连点赞。
但是目前存在的一些现状还是让人关心的,首先是各苹果主产区老果园的面积比例都多。老果园是什么概念呢?现状是树枝树叶严重交叉,用农学专业家讲的话,这就叫“郁闭性果园”,它的特点就是郁闷封闭,不透光不透气,也有称为“密制性果园”的。总而言之空间很小,高度只有1.2米,国内外农机具进不了地,没有办法去作业,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国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是劳动力成本很高。苹果在春季套袋和秋季采摘的时候,每天的工钱出到300多元都找不到人,因为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去了,剩下的都是妇女、儿童、老人,繁重的体力没人干活。苹果管理收获的季节性很强,如病害防治,要在几天之内打完农药,老果园非常密闭,每年打药至少打七遍,多到十二遍,果园太密闭了,大的农机具进不了地,只能人工拿手持的喷枪,有时农民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往往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
果园管理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直到无人化的智慧农业、无人农业、无人农场等新的概念的提出,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更是果园管理的发展方向。
杨福增带领着科研团队,针对我国中西部果园的现状进行重点研发,经过努力,一款适合山陵地区的果园智能遥控植保机械问世了。这款机子体积小,有组合导航系统,特别适合在密闭的果园实现可靠的导航,自动自主实现无人化作业,适用于老果园,人工拿着遥控器就可以操控,彻底实现了的人药分离,把药液对人体的伤害几乎可以降为零,这样种植户的人身安全性就有保障了。目前,团队的博士生和硕士生,正在研发导航履带式机器人,用以提高作业的效率。因此,农业机械发展核心就是群体智能化,以大幅度提高作业效率。还有一个重点就是研究采摘机器人,实现苹果采摘的智能化,包括美国、日本、比利时等在内的发达国家所关注,也是未来果园机械的发展趋势。
农业科技报社全媒体中心
编辑:润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