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记忆 · 70年70城】记住延安!

2019-10-04     醉美子长

人民记忆:70年70城网评文章之一

红色旅游 首选延安

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有几千个吧,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特色。寻秦砖汉瓦,你得到西安;掠帝都风云,你得去北京;感潮起潮落,你得去钱塘;想知道什么叫敢为天下先,你得去深圳,想领略东方明珠的魅力,你得去上海……说起红色旅游,那当然是首选延安了。来延安,让你疲惫的身躯顿时“满血复活”。央视网上线的视频《人民记忆:70年70城·记住延安》,会把你再次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流金岁月,让你记住的延安,是一种精神传承。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延安也一样。延安还有一个古称叫“肤施”。这个名字相传和释迦牟尼的弟子尸毗“割肤施鹰”有关。为了纪念尸毗的自我牺性精神,人们便把山下的这座城市命名为肤施。1935年冬,一群衣衫褴褛却精神乐观的“殉道者”来到这里落脚,他们像尸毗一样,为了全天下的劳苦大众,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这些新的“殉道者”就是中国共产党以及他所领导的人民军队。由此,“红色延安”成为千千万万有志青年的向往之地,“红色延安”成为了中国革命的“圣地”。

红色旅游,首选延安。从1935年红军长征胜利落脚,到1948年东渡黄河前向西柏坡,党中央、毛主席在陕北战斗了十三个春秋。从时间上看,这是革命战争年代党中央驻扎时间最久的地方。由于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抗日战争的总指挥所,因此这里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址和纪念地。目前,延安不仅是红色旅游景点最多、内涵最丰富、知名度最高的红色旅游资源富集区,也是全国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革命遗址群所在地,还是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延安拥有革命纪念地445处,珍藏文物7万件,现存革命旧居140多处,当地红色旅游资源数量占陕西省红色资源总量的72%。从红色资源量上讲,在全国革命老区中,我们说第二,绝对没有人敢称第一。就这么霸气,没办法,我也想低调,可实力不允许呀!

也许有人会讲,仅此就说“首选”,是不是有点“王婆卖瓜”的味道?我要说,你“OUT”了。红色旅游来延安,仅仅看旧址窑洞,扭扭秧歌,那已经是N年前的老黄历了。如今红色旅游来延安,除了参观革命旧址和纪念地外,你还可以玩一把“穿越”,“延安保卫战”“南泥湾大生产”“抗大的一天”等等,你想体验什么?说!到了晚上,你可以到延河岸边欣赏宝塔山实景灯光秀,声光电交织,那气势真叫一个绝。回到室内,大型红秀演出《延安,延安》,那可不是一般的水准哟。还有《阿良的长征》,听听一个“红小鬼”讲述的故事,才知道什么真正的“身临其境”……在延安,能触动你灵魂的碰撞点简直太多了。什么?你让我都讲给你听,我只能说“臣妾做不到啊”,“那真是太难了”!

红色旅游来延安,如果你以为我就是想让你重回革命战争年代,那你又错了。想对“精神传承”有更深的体会吗?那你还真得去一个村子,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好多好多好多的人都去参观学习呢,多到啥程度?统计数字一直在变,我也说不准,我只知道,每逢节假日,我们当地人一般都不安排去那儿,尽量留给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那是啥地方?还要我说吗?你不会真“OUT”了吧。

人民记忆:70年70城网评文章之二

延安绿:延安人的国庆盛装

不了解过去就不会理解今天的不易。70年“人民记忆:70年70城”记住延安,最让人难忘的就是那涂抹在黄土地上的“延安绿”。

这延安绿,改变了黄土高原的基色,是新时代新延安当之无愧的新名片。难怪总书记都为这延安绿点赞:2017年12月18日,在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以塞罕坝林场、右玉沙地造林、延安退耕还林、阿克苏荒漠绿化这些案例来看,只有朝着正确的方向,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生态系统是可以修复的。

延安绿就是这样一场生态接力跑的成绩单。1998年吴起县率先开始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后,20 多年来,延安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历经调整,但退耕还林工作始终如一。如穿石的滴水,延安各级干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久久为功,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不动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在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称为“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的地方,创造了一个生态奇迹。2015年10月,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访问延安时,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此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将成为环境再生的一个极佳案例。延安,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短期内“生态可逆”的现实样本。

延安绿就是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结出的一枚果实。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后,有国家补助干,没有国家补助一样干。20年来,延安先后启动了两次大规模退耕,全市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77.5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9.4%,全国退耕面积的2.1%、陕西省的27%,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全市13个县区均被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广大人民群众更是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克服种种困难,集中人力物力,变过去的“兄妹开荒”为“兄妹造林”,推动了延安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

延安绿是奋斗的颜色。新中国成立之初,整个黄土高原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仅存3%。而现在,延安的植被覆盖度是81.3%,延安山青了。与之相应的是,延安天也变蓝了。扬沙天气由过去的27.2次/年减少为2.7次/年。延安的水绿了,年入黄河泥沙由2.58亿吨降到0.31亿吨。从3%到81.3%,从27.2次/年减少为2.7次/年,2.58亿吨降到0.31亿吨,三组数字的背后凝结着奋斗的汗水,是奋斗的汗水改变了高原的色调,柔和了黄土高原突兀的棱角,丰润了黄土高原的肌体。

延安绿是改革的颜色。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延安的“进”耐人寻味。这“进”,抓住了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根本——树,提高了生态效益;抓住农民增收这个中心,确保了生态建设的成果;抓住了生态移民这个手段,确保了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抓住了发展现代农业这个方向,确保了延安的高质量发展。而这,正是延安进与退的辩证法。

延安的绿色之变,不仅是生态之变,也是发展之变。难怪有人说,延安人在退耕还林这个战场,取得了生态修复与整体脱贫两场胜利。

这就是厚重的延安绿。这绿,是延安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盛装。

人民记忆:70年70城网评文章之三

延安:告别绝对贫困 奔向全面小康

2019年5月7日,革命圣地延安告别绝对贫困,向党和全国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延安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沟壑纵横、生态脆弱,历史上极端贫困。延安的发展历来受到党中央的关心和全国人民的关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给延安党政军民各界复电,要求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继续团结一致,迅速恢复战争的创伤,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毛泽东主席的《复电》,成为指引延安人民发扬延安精神,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延安人民在毛主席《复电》精神的鼓舞下,艰苦奋斗、埋头苦干,掀起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经济文化建设突飞猛进。

但是,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延安人民仍然没有解决温饱问题。1973年 6月9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回到延安,询问了延安的生产和群众生活情况。当听到延安至今还有一些地方粮食紧缺,群众连肚子都吃不饱时,周总理黯然流下了眼泪。他情意深长地说,延安人民哺育了我们,使我们取得了全国革命的胜利。但是延安的农业还很落后,我们对不起延安人民。周总理问延安地委、行署的负责同志,延安的粮食5年能不能翻一番?延安的领导回答说,可以。周总理亲切地说,你们粮食5年翻了番,我一定再来延安。

1973年延安地区有14个县、130万人口,粮食总产6.47亿斤,农民人均不到250公斤,农民年人均收入不到50元。不少农民不仅锅里没有粮听吃,而且手里也无钱可花。按周总理的5年粮食翻一番的要求,到1978年整整5年过去了,延安的粮食产量才增长了一成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延安驶入发展快车道,1990年延安实现了粮食翻一番,农民人均占有粮食比1973年增加了一倍以上,人均年收入在700元以上。周总理为延安人民制定的目标虽然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了,但是延安仍然是一个贫困面较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到2014年底,延安仍有3个贫困县,693个贫困村。占全市人口近十分之一的7.62万户、20.52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延安脱贫致富、加快发展关怀备至。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看望慰问干部群众,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习总书记的关怀和支持,激励着延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自脱贫攻坚战以来,延安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山地苹果、沿黄红枣、川道大棚、沟道养殖等主导产业,让贫困群众脱贫有了依靠,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彻底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条件。截至2018年底,延安6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9.5万人实现脱贫。全市贫困发生率降至0.66%,建档立卡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8289元。

5月7日,延安市延川、宜川两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革命圣地延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226延安人民从此告别绝对贫困,走上了奔向全面小康的幸福大道。

人民记忆:70年70城网评文章之四

延安交通:昔日赶着毛驴走四方,今朝坐着飞机追梦想

“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三盏盏的那个灯,哎哟带上的那个铃子哟,哦哇哇儿的那个声……”陕北民歌里滚烫的情感让人陶醉,落后的交通也让人揪心无奈。

“人民记忆:70年70城”记住延安,延安交通日新月异的不由地让人称奇。

74岁的张生荣的故事是延安很多人切身的经历。张生荣当年从延安到西安,坐车得两天,第一天到铜川,第二天再到西安。前两天在西安上大学的孙子想回延安过生日,早上坐动车到延安,中午吃过饭后,下午又坐动车回到西安,时间还比较宽裕。

交通的日新月异,让延安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便捷。

如今的延安,路越走越宽,坐飞机像“打的”。2018年11月8日上午8时29分,由杭州飞来的东方航空MU9997航班安全降落在延安南泥湾机场,此次航班的降落标志着延安南泥湾机场正式通航。来自广州的乘客郭天喜从东航空客A320的舷梯走下飞机,高兴地说道,“非常荣幸能成为走进延安南泥湾机场的首批旅客!”他拿起手机拍下了自己首次来延安后的第一张照片,记录下延安南泥湾机场的崭新面貌。

延安机场始建于1936年1月,是中国共产党整修、使用和管理的第一个红色机场,曾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过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延安机场位于城东二十里铺,于1958年建站并开通民用航班,是陕西省内继西安之后第二个民用机场,它是延安重要的交通门户和对外开放窗口。南泥湾机场建成后,延安开通国内航线14条,通航城市16个,交通网进一步扩展,为做大做强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搭建更加快捷顺畅的空中通道,为助推延安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提供强力支撑。

如今的延安,路越走越宽,乘火车像“坐公交”。自上个世纪90年代,革命圣地延安结束无铁路的历史以来,铁路在助力延安脱贫的道路上,一直默默参与,毫不惜力。

时光回溯至1991年12月26日,时逢毛泽东主席诞辰98周年,西延铁路铺通,结束了延安没有铁路的历史。次年8月通车后,蒸汽机车牵引的客车运行13.9小时,旅行时速23公里。

2005年7月1日,延安至北京西的T46次列车在延安首发。这是陕北革命老区首次开出跨局直通特快列车,延安至北京无直通旅客列车的历史就此结束。

2010年年底包西电气化铁路通车后,延安红色旅游井喷,次年游客达2050万人次,旅游收入11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6倍和3.3倍。旅客下火车来到延安革命圣地,满怀崇敬之情重温革命历史。

2012年7月1日,延安又“坐”上了时代快车。时速16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列车的开行,掀开了延安交通运输史的新篇章,革命老区也跨进了发展快车道。2016年,红色研学旅行专列开往延安,火车载着学子去革命圣地深刻了解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的伟大意义所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如今,每天有29.5对列车经过延安,幸福的列车,让延安人民的梦想更加绚丽多彩。

如今的延安,路越走越宽,一条条公路成了幸福路。 2019年5月7日,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见证又一个历史时刻——陕西省人民政府宣布,延安市延川、宜川两县脱贫摘帽,这标志着延安各县整体脱贫摘帽。

延安人民告别了贫困!!这一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的最新战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初心。交通的改观,让延安人民“跑”得越来越快。2015年以来新修、整治道路589处、2551.8公里,所有农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山路那个弯弯吆,满山山的那个绕,开三轮的那个哥哥吆,换上了小面包……”的歌声,在乡村公路上不时响起。距离黄河只有几百米的宜川县集义镇马树坪村也从睡梦中醒来,黄河美景便尽入眼底。但村里人要走出去,却要翻越连绵的大山。因为路不通,马树坪村村民经济来源少之又少。柿子熟了只能烂在树上,花椒熟了只能卖给小贩,价格被压得很低。2017年沿黄观光路通到了马树坪村村口,大大缩短了村子与县城的距离,现在村民进一趟县城也就1个小时左右。从韩城来的花椒收购车辆也直接开进了村里,收购价也从往年的30元一斤涨到了40元一斤。马树坪村也随之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村里有人还买了面包车专门到韩城去接雇好的摘椒人。歌里唱的“哥哥那个开车妹妹你坐好,转一转那方向盘乐得妹妹笑”的也成了现实。在沿黄观光路全线1220个村落中,还有许多像马树坪村一样因为这条道路而改变了历史的村庄。

截至2018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1115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833 公里,除子长、延长、黄龙3县正在建设外,其余10县区均实现了通高速公路。另外,县县通二级、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目标也已经实现。国省干线公路达到22条3564公里(国道8条1567公里,省道14条1997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达到1531公里,占比43%。

包茂高速、青兰高速、延志吴高速、延延高速、黄延高速扩能工程、吴定高速等6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绥德至延川、清涧至子长、子长至姚店、延长至黄龙、黄龙至蒲城、吴起至华池、黄龙至韩城等 7 条高速建设加快推进,“三纵两横”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

沿黄观光路、北过境、志丹至南梁红色旅游公路、延长至马头关二级公路改建工程建成通车,延安南泥湾机场建成投用,西延高铁开工建设,延安入选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名单……

今天的延安,早已不再是那个交通闭塞、荒凉贫瘠的穷山窝窝,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信息畅通、公路成网、铁路密布、航运发达的新城市迈进。

人民记忆:70年70城网评文章之五

苹果,延安人的致富果 幸福果

深秋的延安,沉甸甸的红富士沉压弯了枝头,田间地头,果农们忙着采摘装箱,今年的苹果又是好收成!

70多年前,当洛川县阿寺村农民李新安用毛驴将200棵果树苗驮回洛川,栽种在自家的7亩地里时,他想不到,70年后,洛川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苹果连片生产区。苹果,已经成为延安半数以上群众的致富果、幸福果。

70年“人民记忆:70年70城”记住延安,这颗红苹果不应被忘却。

从李新安第一次带回的苹果树苗开始,多年来,延安市委、市政府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坚持把苹果作为全市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大力实施老园提质增效工程和基地北扩战略,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产业规模迅速扩张,质量效益加速提升,建成了380万亩优质苹果基地, 13个县区全部列入陕西省优质苹果基地县,有近百万人从事苹果产业,占到农业人口的半数以上,涉果贫困户覆盖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42%以上,苹果成为全市种植面积最大、覆盖面最广、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支柱产业。

经过多年的培育,延安苹果已经成为市面上口碑极好的优质水果,脆甜多汁。但市场份额却远远小于山东。想让延安苹果走的更远,让延安群众能够从苹果种植中获得更多地收益,破解农产品优质不优价困境,延安市委、市政府深入研究国内外发展趋势,确定了苹果产业后整理的发展路子。

苹果产业后整理是旨在通过提升分级分选、冷链物流、包装储藏、精深加工和品牌营销能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两年多来,全市上下围绕后整理积极出思路、定政策、严考评、创机制,打出了政策撬动、行政推动、市场拉动、主体带动、改革驱动、保障联动的“组合拳”,培育形成了牵引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动能”,为全市整体脱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厚实的产业基础。

为了让这颗小苹果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延安市把后整理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重点项目,出台了《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果业强市意见》、《2018-2020年苹果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对新购置的智能选果线补贴30%,同时还支持后整理企业贷款、品牌直销店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充分运用政策杠杆作用,调动企业参与后整理的积极性。

通过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延安市引导支持苹果企业把握市场需求,延长产业链条,扩大了果脆、果汁、果醋、果粉、酵素、果酒等产品生产规模,发展了果袋、果箱、物流、中介、劳务等关联配套产业,开发了保健、医药、航空、美容等高端产品,促进加工业集群化发展。

通过果游融合发展,发展集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健康养生、采摘体验等多元融合的新业态,丰富果业文化,提升了苹果产业的生态、休闲、文化和非农价值,提高产业的综合效益。

延安人最不怕吃苦,“只要能致富,受苦也愿意!”如今,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种植、扩大苹果园,苹果对于他们来说,可不仅是吃在嘴中的甜蜜,更是一颗能带来致富希望的幸福果。

醉 美 子 长

编 辑:刘 宏

责 编:张亚宁

监 制:高 瑞

来 源:延安日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ULXom0BMH2_cNUgU0D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