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总是在育儿路上感到焦虑,心理学家表示:育儿焦虑有这些原因

2019-10-01   兰芝妈咪

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小王是一个二胎妈妈,刚刚二胎诞生一个男宝宝的她在很多人眼中应该是一个幸福的宝妈,但是最近她现在每天都处于焦虑当中。

小王的大女儿,这个暑假之后就要开始上小学了,小王现在虽然正在产假,但是却丝毫都没有休息的余地,因为她一直想帮女儿找到一个靠近她单位的学校,方便以后的照顾。

小王的儿子现在还不到半岁,但是却要离开她的身边。因为她的丈夫和老人们都建议让小儿子送回老家让公婆带。

而丈夫因为和自己因为工作,俩个人长期分居

现在她最担心的就是儿子,因为她担心儿子的年龄太小,她也不想和孩子分离。

所以每天她都在这种担心和焦虑中,又不知道要怎么办才好。

很明显,现在小王的状态正处于一种育儿焦虑。

育儿焦虑

从心里学的角度来说:焦虑是指一个个体对于即将要面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者危险情境所产生的一些消极的情绪状态。

育儿焦虑,其实是指父母在有关孩子方面问题总是会有着深深的焦虑。

这种育儿焦虑在妈妈身上表现的很明显。而每个妈妈因为深陷在焦虑当中,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

妈妈产生焦虑的原因

1.社会方面造成的原因

对于男女的期待始终不一

有的妈妈在生完宝宝的之后就选择辞去工作,专门在家培育孩子。

但是这样的选择却要接受社会上的各种嘲笑与质疑:

“在家陪孩子之后就不挣钱了?”

“没有一点私人时间,家庭主妇的生活真的幸福吗?”等等,这种质疑一直都在摧毁着妈妈们原本回归家庭的热情。

之前张泉灵就曾经历过记者这样的采访:你认为女性应该怎样平衡事业和家庭的关系?

张泉灵直接表示:我很讨厌这个问题,因为从这个问题的本身就可以看出它背后对于女性就是偏见!

一直以来,对于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偏见都是存在的,古时候人们认为女子只要在家好好的相夫教子就可以了,即使对于其他的“才情”都不了解也拥有着很大的“德行”。

而时下还会有人觉得“长得好看的女人,一定什么都不会”等等。

社会对于女人一直都有偏见。

自古以来社会印入人们的印象当中的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是男性的附属品。但是随着时代的交替,现在的社会已经趋向男女平等,所以女性自我的追求也越来越多。

《焦虑的现代人》里面有一句话:男人在成长中会慢慢知道自己想要得到什么,而女性则通过爱来获得幸福。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现代的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还是存在着不同的期待和要求。

因为女性天生就有着生育的“优势”,所以很多时候,女性的责任要比男性更加重一些。

但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女性们也慢慢的想要追求自我的实现,只是当初的一种“优势”最后反倒是成为了一种“拖累”,束缚着女性追求自我的实现。

而女性也在这种生育和自我当中徘徊不定,最终变成了一种焦虑。

孩子教育方面的焦虑

前一段时间和朋友聚会聊天,谈及了给孩子报培训班的话题。很多朋友意见都很统一:给孩子报辅导班越早越好,报的课外学习班越多越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一番讨论下来,让人都格外的同情现在的小孩,小小年纪就要学那么多东西,而大多数在座的父母在小时候一直“散养”,只是那时候的孩子要比现在的孩子要开心很多。

另外曾经有一篇报道就是从有一个小学生才8岁,但是他已经学会了很多的“才干”小小年纪已经学习了十一门课程,但是其中令人感叹的是:现在的小学生还没有要求学习十一种课程。

还有现在还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很多课外教程,就算是教授这些课程的老师们,也回答不出这些课到底是干什么的。

而很多家长也为了这些教育感到焦虑,即使他们清楚的明白,那些教育机构其实是一种“绑架式消费”。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很典型的“剧场效应”,是说在一个电影院因为一个人站起来导致后面的人为了清楚的看到电影播放的什么内容,也不得不站起来,最后看到整个电影院的人都站了起来。

“剧场效应”同样适用于教育问题上面,很多家长顺应“潮流”让孩子去课外班。其实身为孩子的父母们,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否真的适用于现在的教育方式。

而母亲也应该反思一下:是否在间接性的助长了这个现象。

2.家庭方面造成的原因

现在经常看到的一种家庭模式,那就是很多家庭当中“父亲”这一角色总是缺席状态。

性别研究专家沃伦·法雷尔表示:“每个家庭都向一个国家拥有着强大的力量,但其中当家作主的永远都是女人,虽然男人们嘴上总是说自己是一家之主,只是很多时候,他们往往表现的像一个来到妻子城堡的游客。”

而这种经常性的“缺席”,让很多妈妈都觉得自己是在“丧偶式育儿”。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虽然父亲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总是很少参与或者是不参与,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家庭当中不可缺少父亲这一角色。

而父亲的缺席有时也和母亲过度的对孩子进行保护(总是认为父亲做得不好)有关。

3.个人

认知思维出现错误

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认为:真正妨碍人们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们对事情的看法。

专家们认为,患有焦虑症的人们他们的思维认知程度往往和正常人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为他们总是将可能发生或者是无法确定发生的事情,想象出最差的结果。

而这种认知思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母亲这一角色对于潜在的危险更加敏感、对于事情的发展动向也更加消极。

有一个母亲表示,自己孩子曾经得过一次咳嗽,那天晚上她心里面心乱如麻,生怕孩子会因为咳嗽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其实从心理学上,这个母亲的心理被称为恐惧心理,并且有着反应性恐惧。

对自己有着超高要求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三种追求:对本我的追求、对自我的追求、对超我的追求。

而文章开头的小王就存在这三种追求,她的最终追求也就是朝我追求是:能够让孩子呆在自己身边,并且能够顾全工作。

另外小王还有一种分离焦虑。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初次焦虑体验就是来自于与母亲的分离。当一个孩子在见到陌生人的时候,他从内心就会感觉到焦虑、孤独、害怕,其实这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一种担心和母亲分离后对于未知的恐惧。

从上述的例子就可以表明,妈妈们经常会有些莫须有的担心,比如说:担心孩子、担心丈夫、害怕离婚等等,其实这些担心大多数根本就不会发生。

妈妈们只有了解到自己焦虑的原因,才能更好的远离焦虑。

正确认识焦虑

现在社会中很少会有人不焦虑的,但是适当的焦虑会给人们带来益处,过度的焦虑却会压垮人们。

一些心理学家在进行有关于焦虑方面的研究时,会将焦虑的等级划分为三个:

当人处在低级焦虑状态时,会没有紧张感,身心都会处于过度的放松。这样往往有可能会导致差的结果。

当人处于中等焦虑状态时,会有一些适当的紧张感。这个时候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很有可能达到最好的结果。

当焦虑水平达到高等的时候,会有过度的紧张。这样的情绪往往会给人们带来过度的兴奋或者过度的焦虑。从而让人们感觉到身心的疲惫。此时做一些操作,会带来比较差的结果。

有一个家庭,孩子因为冬天而患上了肺炎,母亲在听从医院的建议之后就给家里面定下了条例“三要一不”

睡觉之前洗手

进家门之后要首先洗手

饭前饭后要洗手

不能用其他方式代替洗手

条例制定之后,父亲和孩子都叫苦,觉得母亲这一做法有些小题大做了。

但是后来父亲和孩子慢慢发现:家里面孩子感冒的次数减少,每个人的生活习惯都变好,并且夫妻两个人因为孩子的事情也很少出现焦虑。在一方面也换来了成功。

从中可以看出这位母亲在面对有关孩子焦虑的时候,没有选择进行逃避,而是主动的面对。

德国精神病专家认为:没有焦虑的生活,就像是没有恐惧的生活一样。都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所以有时候面对一些焦虑是对生活有利的,而且是生活所必须存在的。

丹麦哲学家索伦·奥贝·克尔凯郭尔认为:人活着并不是为了拖动锁链,而是为了张开双翼

而适当的焦虑的存在更加有利于人们的发展需求,这对于母亲同样适用

如何缓解妈妈们的焦虑?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解决

1.正确定位妈妈在家中扮演的角色

妈妈们一定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角色定位。到底是将自己摆放怎样的角色地位?是一个“全职家庭主妇”的角色?还是“职业女性”?亦或是两者兼顾?并且是否为了这个定位努力经营。

《我家那小子》其中有一期节目邀请了朱雨辰和他的母亲,在节目中朱雨辰母亲的表现让人印象十分深刻,“为了不让孩子上火,她坚持每天早晨起来为孩子熬梨汤”并且很骄傲自己在家庭当中的作用“一个全职家庭主妇”,而且表示也希望自己未来的儿媳也能像她一样。

只是现在这个社会已经鼓励人们趋向于多元化的发展,所以无论女性是选择回归家庭还是重返职场都是令人尊重的选择。

心理专家曾指出:从人类的发展史上来讲,母亲在一个家庭当中的作用是无法割替的,母亲产生焦虑则整个家庭都会产生焦虑,母亲快乐则整个家庭都会快乐。

所以在家庭模式当中,夫妻二人是彼此合作的关系。

2.改变妈妈对于家庭和生活的认知

改变认知的前提需要了解“南风法则”

法国作家拉封丹认为:南风比北风更有威力。

古有“苏洵教子”:在孩子玩耍的时候,苏洵躲在角落里面读书,故意引起孩子的兴趣,之后孩子逐渐被吸引,慢慢的也有了阅读的兴趣,最终培育出苏轼、苏辙两大家。

而苏洵教育孩子的方法就是:唤起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孩子本身就想要学习。这样的做法是值得家长进行学习的。

很多母亲把时间都放在了孩子身上,但是并没有达到很好结果,反倒是换来了很多的焦虑,其实让孩子自由的发展也不一定是一件错事。

3.改变家庭当中夫妻的相处模式

妈妈们应该意识到:在一个家庭当中,无论是生活当中的琐事,亦或者教育孩子方面的问题,夫妻两个人都具有着责任。

奥巴马在育儿方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曾经在演讲当中就曾说道“可能我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总统,但是我一定是一个很好的父亲,即使在百忙的工作当中也从未缺席过一次女儿们的家长会。”在育儿方面,米歇尔也从不吝啬对于奥巴马的称赞。

从中可以看出男人回归家庭,有时还需要来自妻子的赞美,这样会让他们更加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在一个家庭当中当一个男人主动的承担起“父亲”的角色,会更有利于建造出一个完美的家庭。

一个家庭的建成,是需要在家庭当中每一个成员付出的,因此为了给妈妈们减销焦虑,每一个成员都应该懂得付出。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