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古诗词:听杜牧绝句《过华清宫》

2019-10-26   闪亮悦听



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杜 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译 文

从长安回望苍翠秀丽的骊 li2山,景色格外绮丽真是美如锦绣,回想那样惊心动魄的画面:山顶上华清宫的重重宫门正被一扇接一扇地次第打开,就是为了迎接那位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的官差,在他的身后扬起一团团滚滚飞扬的红尘。当年的驿马匆匆,人们大多以为是在传送国家紧急大事,可哪曾想到,那骑手飞奔而来,只是为了赢得杨贵妃嫣然一笑,是从遥远的南方在给贵妃送来荔枝鲜果啊。



赏 析

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精妙绝伦,脍炙人口。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接着,场景向前推进,展现出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接下来,又是两个特写镜头: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几个镜头貌似互不相关,却都包蕴着诗人精心安排的悬念:“千门”因何而开?“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又因何而笑?诗人故意不忙说出,直至紧张而神秘的气氛憋得读者非想知道不可时,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两字,透出事情的原委。《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明于此,那么前面的悬念顿然而释,那几个镜头便自然而然地联成一体了。

这首《过华清宫》,杜牧巧妙地选取:为贵妃快马送荔枝这件事,形象地揭露当时的统治者唐玄宗,为满足一己之私欲,竟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的丑恶举止,有力地鞭挞了他们的骄奢淫侈。在品读这首诗时,我们不得不把杜牧称为一名出色的电影导演,他在诗的开头两句就用电影镜头的方法,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绮丽的骊山图景。用“绣成堆”骊山华清宫的建筑群这一特写镜头,来展现“一骑”遥望中的骊山总貌,达到传神之效果。又用“一骑红尘妃子笑”这一非常戏剧化的矛盾冲突之场景,推出两个对照鲜明的镜头:“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日夜兼程,飞速急驰,卷起“红尘”送来荔枝的官差;因得到新鲜荔枝而乐不可支,嫣然一笑百媚生的贵妃。两个镜头的碰撞,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无声的谴责。诗人杜牧这样安排杨贵妃在骊山“山顶”望见“一骑红尘”,并且特意用“妃子笑”三个字,有意使读者产生联想,想起“褒妃一笑倾周”的历史教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最后用一个否定句:“无人知是荔枝来。”使卷风扬尘的画面深深刻在人们心中,谁都会认为那是飞送关于军国大事的紧急情报,根本无法想象那华清宫的千重门,从山下到山顶一重重为他敞开,竟然是为了给皇帝宠爱的贵妃献上鲜美的荔枝,启人思索,留有悬念。这“无人知”真是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蕴含的意义极为深广,把全诗的思想境界提升到了惊人的高度,构思布局实在是高超而巧妙,令人为之叹服。

杜牧这位晚唐的著名诗人,目睹唐玄宗时期的政治昏庸现实,对他的骄奢淫逸,昏庸无道非常痛恨。他的诗骨气豪宕,风神俊朗,尤其擅长写七律七绝,也创作过几首咏史绝句,《过华清宫》便是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是他路过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的。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据记载,杨贵妃非常喜爱吃荔枝,由于要及时给她献上鲜美的荔枝,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人民为此怨声载道,杜牧很好地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来抨击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全诗以“回望”起笔,层层设置悬念,最后以“无人知”揭示谜底。 全诗朴实无华,不事雕琢,更显清丽俊俏,活泼自然,而又达到了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的确是唐人绝句中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