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端淑画像。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相信即使合上书本多年,《为学》当中的经典名句依然能够唤起很多人的回忆,却很少有人知道文章作者彭端淑是眉山市丹棱县人。
彭端淑,字乐斋,号仪一,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他与李调元、张问陶(张船山)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夙夜在公 勤政为民
彭端淑。
彭端淑的家族有着良好的家风,从小受到先辈“崇实黜浮,又宜力学,毋自弃”的教诲,他本人不仅聪慧还十分好学,10岁就能写文章,12岁进入丹棱县学,在丹棱翠龙山的紫云寺刻苦读书。
雍正11年,彭端淑考中进士,授吏部验封司主事。乾隆十年,升吏部员外郎,旋迁文选司郎中。乾隆12年充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乾隆二十年,出署“三江要口,五州之屏藩重地”的广东肇罗道署察使。
彭端淑为官清正,一心为民,待民宽厚,常以“清慎”自勉。他明令所到州县一律禁止款待,每次出巡访查,必轻衣减从,“随行不过一二人”,深受官民的一致好评。
彭端淑为官期间,力求进取,决心兴利除弊,上报朝廷,下慰民望,不愿碌碌终此一生。他断案明决果断,对民间诉讼的误断,无不一一更正,使民相安。他初到广东,遇积案3000余件,他立即调集各州县案卷,会同幕僚开诚布公,明断有声。不出一个月,全部结案,吏民无不惊佩,朝廷大吏“深相倚重”。
彭端淑在广东为官颇为充实,这是他一生仕途生活中最为显赫的时期,通过努力,广东的社会风气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督修省城书院,延请名师月课,亲为指授,士风甫振。”彭端淑还大力促进当地的教育事业,他亲自督促休整省城书院,请当时著名的老师来讲课,有时候还会亲自给学生们授课,使当地的学风逐渐浓厚起来,这也为他后来投身教育事业打下了基础。
颇有政治声誉的彭端淑,在多年的为官生涯中,看到了繁华清王朝下面艰辛的社会现实,逐渐滋生了一种隐退思想。“人于宦途不满意,辄以咎人,此谁挤之者!今不葬鱼腹,天于我厚矣,复何望焉。”乾隆二十六年,彭端淑随船督粤西粮运,船行在南海中,不慎失足坠水,虽被搭救脱险,但他却认为这是大难即将临头的预兆。彭端淑已对官场的尔虞我诈有了充分认识,决意隐退,遂借口此事,辞官归蜀,隐于成都白鹤堂,入锦江书院,走上了课士育贤的道路。
办学布道 厚泽一方
《为学》
彭端淑之所以在隐退后能到锦江书院任教,那是因为他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他早年醉心制义(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有着很高的水平,在蜀中称冠,是继韩琢庵、董新策后唯一能“发虑经旨”的制义大家。彭端淑入京后,立即以制义名噪京师,深得蔡寅斗、胡稚威、沈适芳等的推崇,谓为“不世之才”,“咸推重之”。
遗憾的是,制义这种套路式的体裁,限制了彭端淑在文学道路上的发展,直到他50岁后才慢慢领悟写文章应该贴近现实,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写出了《白鹤堂文集》四卷、《雪夜诗谈》二卷、《粤西纪草》一卷、《曹植以下八家诗选》若干卷、《蜀名家诗抄》二卷以及《晚年诗稿》、《碑传集》、《国朝文录》、《小方壶斋舆地丛书》、《广东通志》等作品。其中《白鹤堂文集》最为有名,议论小品文《为学一首示子侄》即出于本书。可以说,他的散体古文和诗歌在当时都有着很高的影响,他与李调元、张问陶以文名鼎立蜀中,被誉为清代“蜀中三才子”。
有着极高为学修养的彭端淑,爱惜人才,一生造士颇多。他在担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时发现了纪昀很有文才,他便不拘一格地量才录用,取纪昀为解元,纪昀后来成为一代名臣、文学大家,总编纂《四库全书》,成为清代学术界权威,在民间以“纪晓岚”的名字为大家所熟知。
在彭端淑人生的最后20多年的时间里,他把心血奉献给了四川的教育事业。当时锦江书院是四川省的最高学府,彭端淑在此任主讲、院长,在院学生有200人左右,都是川内秀才以上的人员,学员学费、生活费由清政府拨给该院的学田供给。
“锦江栖迟二十年,每逢寒食一清然。”彭端淑在锦江书院执教后,生活虽然清苦,但内心更趋于平静了,他当时的心境在他的《戊戌草·寒食》一诗中有生动形象的描述。在执教锦江书院期间,彭端淑培养了许多人才,“清代四川三才子”之一、戏曲理论家、诗人李调元,以及张翯、钟文韫等皆为他学生。
乾隆四十四年,彭端淑病故于成都南郊白鹤堂,享年81岁。彭端淑虽然去世了,他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人,为纪念彭端淑,丹棱县把城区一条大路命名为端淑大道,他的家乡丹棱县双桥镇,不仅保存了一些建筑,更重要的是双桥镇收集整理了彭端淑的作品,供每一个双桥人学习,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形成,每一个双桥人就是传承《为学》文化的“活化石”。
RECOMMEND
推荐阅读
坤维上腴 岷峨奥区——眉山:历史人文荟萃之地
眉山传统村落进入世界视野~“历史村镇的未来”国际会议今日开幕
难得一见!绝对不可错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彭山船工号子喊号啦!!
苏轼与古琴艺术 ,及其音乐美学思想
知否?高端国际会议为何选址眉山
清音和畅~穿越千年的古今唱和
在成都遇见苏东坡
行摄眉山 | “散打”太和古今
18位国内散文名家齐聚洪雅,让美景从现实走进文学
还能这样玩?!快来看彭山谜语大咖带你玩转谜语大会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我们。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版权人及时联系。TEL:028-38166877
END
来源:东坡文化网 张玉
编辑:刘寅
审核:周华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MlCx2wBJleJMoPMH0i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