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论第四部》(134)
134、认知与感知是什么关系?
这世界是概念的,还是感知的?这世界是供人认知的,还是供人体验的?我们认知世界的目的难道不是创造世界?我们创造世界的目的难道不是用于体验?体验是什么?体验就是感知。我们认知和创造世界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获得体验的良好感知?如果我们创造世界的目的与获得良好感知的结果相反,那我们的认知与创造有什么意义?人们总是在不断地达到各种行为目标,而达到这些目标为了什么?如果这些目标结果不供人作体验,那它们用来做什么?我们不把感知体验作最终的目的是我们认为还有其他目的,而我们至今没有找到任何不供人感知体验的任何另外的目的。
最重要的是,存在为什么存在?存在只为我们的感知而存在,我们始终无法否认这一点,因为我们无法用感知方法来否认感知。存在就是在感知,每个人都在感知,每个人都有一个完整的世界。这乍一看是唯心主义说法,其实完全不是,感知的世界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没有一个人能够拒绝感知。你感知到和没有感知到,感知的世界都是存在的,而且就存在于我们的感知范围之内,等待我们一一去感知。这就是说,在每一个人的感知里,世界完整地存在着,一样也不缺,我们的感知就是世界存在的地址。不是世界存在着我们去感知,是世界就在我们的感知中,绝非在别处。因此,每个人都是一个全世界,将每个人感知的世界叠加在一起,就是一个被人类认知的世界。世界原来是这样产生的,这是不是让人大感意外?这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世界观都大相径庭。
这意味着人一生下来,就有一个完整的世界被你感知着,每个人都有一个世界,而且这个世界独一无二。每个人从自己的世界里感知到的内容,更是绝无仅有,其价值无法估量。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就是在感知着自己的世界里的内容,每个人感知到的东西大不一样。我们认知到的是公共世界,我们感知到的是自己的世界。公共世界是概念集合的总和,感知世界是个人真实体验的总和。公共世界是虚拟的,感知世界是真实的。我们通过公共世界获得的认知,要到感知世界里来体验。认知丰富了我们的体验,我们的体验证明和增加了认知。我们从自己的感知世界里体验到多少内容,和我们认知到多少内容有关。凡认知到的都能够体验,但我们体验到的内容却不一定能够认知。个人在生活中难以表达的体验有无穷之多,感知远远大于认知,这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我们仅仅以认知来代替感知,我们只能得到一个枯燥的标本式的世界。如果我们没有认知只有感知,那我们就回到了动物的时代。认知是人的精神活动,是人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方法,自从有了认知方法,我们才可以将世界放到精神活动中去感知,我们才可以将一切事物虚拟化和概念化,有了虚拟和概念化的方法,人类才能将每个人的世界约定到一处。我们才可以用约定的公共世界来联结起每一个人,我们才会携带着自己的世界在同一个虚拟的约定的世界里共同生活。这跟动物式的存在完全不同,动物们直接生活在各自的感知世界中,因为本能感知的相同将它们联系和统一到一起。它们没有一个约定的虚拟世界,它们也不会像我们人类一样,会迷失在一个约定的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人类虽然比其他生物们多出了一个世界,但也增加了无穷的危险,因为虚拟的世界并不真实,人们会因为这个世界的虚拟性质而丢弃了自己真正的感知世界。这就是说,人在虚拟的世界里得不到所需的感知体验,我们会被认知架空,我们会因体验的枯竭和失真而受到伤害。我们会失望于这个世界,我们更会因此误解我们自身的感知世界,这双重失真的生活是难以忍受的,最终会迫使人崩溃。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完整的世界,这不是比喻,这是绝对的事实。我们从这个世界里感知到什么,全在于我们自己。这个世界有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从中感知到什么。我们自己的感知就是最终的获得。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就是一个感知关系,绝不是一种拥有或失去的关系。我们的感知是真实的终极的事实,我们除了在感知中体验生活,我们的存在再无其他目的与意义。
需要每个人做的是,觉悟自己的感知,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理性处理感知内容,在与事物的感知关系中掌握主动权,智慧地艺术地感知生活,有效地使用和驾驭自己的感知,在这样的感知存在中,拥有真正幸福愉悦的感知生活。(接下)
注:本文节选自:京东、淘宝电子书:《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感知新人类》